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解决途径
2010-04-07万平
万 平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解决途径
万 平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自卑是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也是导致大学生素质缺失的主要方面之一,自卑心理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而且还影响到他们的将来。文章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针对性的提出克服自卑心理的具体方法,以帮助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障碍,努力培养健全的个性。
大学生;自卑心理;解决途径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一种态度体验,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者是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帮助大学生预防和克服自 卑心理,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日内瓦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存在,只是程度不同或者说表现形式不同而已。[1]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有近3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问题[2],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从而成为大学生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一 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自卑心理就是因轻视自我而产生的一种由怨恨、痛苦、消沉等组成的复合情绪。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或不足,而是不能正确的认识和悦纳自我。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原因。大学生群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素质,但是社会的某些变化也直接影响和困扰着他们,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压抑和不解,特别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政策的改革,给大学生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所以部分大学生会把这种无奈看做是自己的无能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大学是人才汇聚的地方,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感到原来在学习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特长很难在众多的竞争者中显露出来,很多人感到自己头上的光环不再那么耀眼,或者已消失不见。这种落差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奋起直追,去迎接挑战。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为了捍卫这种虚伪的自尊心不愿去正视现实,更有甚者,他们丧失了竞争的胆量,前行的勇气,把自己封闭于孤独抑郁之中,逐渐陷入自卑的境遇。
(2)个人生理缺陷原因。生理缺陷是指因先天发育的不良所导致的一些生理方面所出现的现象。他是个人的内在的、客观的、长期的、稳定的诱因。在大学里,除了学习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尤为重要,大学校园里聚集着众多学习优秀的学生,这时有些大学生会重新审视自己,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让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优势,生理缺陷所导致的身高、相貌等这些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条件,无形中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社交活动,形成他们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的行为特点,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外部环境和世界有一种不安全感,长期以往,就会导致其孤僻怯懦的性格。
(二)导致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1)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较大,从而不能妥善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有些大学生在未步入大学之前,对大学校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但一旦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理想生活产生了强烈反差,于是理想破灭,失落感油然而生。一部分大学生因此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始终无法从思想上真正进入状态。大学时期的学习步伐十分迅速,没有给学生们留出太多的可以用于自怨自艾的时间,加之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使得一部分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同学在课业面前益发显得忙乱而笨拙。如果再碰到考试不及格或其他挫折,一下子就慌了手脚,精神容易崩溃,随之而来的便是焦虑、孤独、恐惧和对生活的冷漠,进而产生自卑感。
(2)抗挫折能力弱,心理素质不佳。自卑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大部分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心理素质好,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和冲击抗衡能力强,不容易为自然因素所左右。心理素质差的人则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长期由父母包办一切,很少接触社会、经历挫折,容易形成一种单一的、脆弱的心理,这种心理只能接受顺利和成功,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有时哪怕只是一点点不如意,就难以承受,就会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进而掉进自卑的罗网。
(3)缺乏感恩意识,漠视人性之善、自然之美。现在有不少的大学生,对于识恩、知恩、尊恩似乎感到很遥远,更谈不上敬恩和报恩。这不仅是对施恩者的存在及其付出所蕴含道德价值的漠视,同时也漠视人性善良的一面,忽略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这种状况不仅影响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营造,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和健康成长。因为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自身感受不到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一面,而是把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缺点放大,导致对他人、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失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意识。
二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日内瓦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学上给予自卑感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这是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表现。[3]
(一)自卑的外在表现
第一,在行为上以退缩行为居多。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往往不愿主动请教,生怕被别人嘲笑;不愿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参加同学讨论,学习动力不足,一般来说成绩较差。第二,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大学生畏畏缩缩,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交谈,害怕自己说错话,对主动与自己交往的人产生怀疑;而当别人不主动与自己交往时,又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总觉得别人轻视自己。自卑心理在人际、社会交往中的另外一种极端表现就是故作姿态、自傲、不屑与人交往,表现出瞧不起他人的言行。同时放大他人的缺点,尖锐的抨击社会的黑暗面,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二)自卑的内在表现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谨小慎微,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自信心不足,甚至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同时,有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还表现出轻视、贬低同学和老师的倾向,表现出表里不一的自大傲慢;对他人、社会极度不满,对自己要求过高,这也是自卑的特殊表现,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另一种形式,以达到某种心理平衡,但一旦其自大的面具被撕破或受到打击后将会陷入更加自卑的境地。
三 大学生走出自卑的途径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自卑感不仅会产生痛苦、孤独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也会影响大学生事业、人生的发展,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因此,我们需要寻求一些具体的途径来帮助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障碍。
(一)树立正确对待自卑的态度
要克服自卑感,就要正视自卑,而不能逃避,认真分析自卑产生的原因和内在心理过程,从而有的放矢地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认识,以便有效地克服自卑心理。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大学生往往过于关注自身的自卑,认为只有自己是自卑的,别人都不是自卑的,这种片面的看法导致自卑心理产生。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使别人对自己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自己,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日内瓦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于对自卑的克服和超越,在他看来,自卑并非是坏事,而是人们的积极行动,力图改变现状的精神动力。终生从事人类自卑感研究的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关计夫也指出,“全然没有自卑感,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4]。可见,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自卑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自卑,而不要片面地认为自卑都是可怕的、消极的。
(二)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
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源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或体貌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要克服自卑,必须改变原有对自己的认识,寻找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成绩,其关键就是要学会悦纳自我。既要悦纳自己的长处,又要正确、乐观、勇敢地对待自己的短处和某些缺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并能不懈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就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也就能从根本上打垮自卑,成为生活的强者。因此大学生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足或不如人之处,要寻找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成绩,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
(三)妥善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修正理想自我,调整目标高度
当代大学生富于理想,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详细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方法,力求获得自我意识的重新统一。为了实现这种统一,大学生们或者坚持自己理想中的自我标准,努力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一致;或者一方面修正理想的自我,另一方面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二者相接近。但当理想目标订立得太高,不符合个人实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大学生们就要适时地作出一些改变,选择第二种方法,即修正理想自我,调整目标高度。大学生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把目标摆在既有一定难度又可能达到的水平上。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既能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也能够避免由于目标太高,虽竭尽全力亦无法实现所带来的挫败感和自卑感。可以说,修正理想自我,不要使自己的理想脱离生活实际是大学生自我克服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自卑心理具有敏感性、闭锁性、虚荣性、掩饰性等特点,如果采取一些有效的发泄方式可降低和消除这些不良情绪,而保持心态平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如果保持良好的情绪、饱满的精神状态,就能以轻松自然的姿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开阔,懂得欣赏,以诚待人,就会寻得真正的友谊,觅到知己。大学生一方面要勇于敞开心扉,听人倾诉,与人交流,学会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则不能苛求自己与他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人相交,须宽以待人,切忌拿圣人的行为规范束缚自己,要求他人。因此,有自卑感的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通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使自己的注意力被别人吸引,心理活动从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正确认识他人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减少自卑感。实践证明,积极的自我行动对于提高人的自信心克服各种心理不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在困难时夺取胜利的信心。正如爱迪生所言:“假如心中想要做某一种事,那么,最后一定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这件事。”[5]
(五)培养感恩意识,激发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也就难于克服自身的弱点。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缺少感恩的人,即使沐浴在阳光下,也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当代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对他们培养感恩意识,是培养自信与自尊的有效途径。因为培养感恩意识,教育大学生深刻理解感恩的内涵,让大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真正懂得在内心深处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这样就可以沉淀浮躁与不安,消融不满与不幸,进而把感恩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当生活面临种种失败和无奈时,面对自己的自卑时,能够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因为失败而找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因为不幸而寻求慰藉和温暖,并进一步激发起挑战困难的勇气,获取继续前进的动力。
[1][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46.
[2]金怡,姚本先.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研究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
[3]宋学文,孙汝亭.心理学词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100.
[4]叶芳云.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特点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1,(6).
[5]刘俊庭,吴记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责任编校:周 欣)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Caus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WAN P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 Hunan University of Sic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00,China)
self-este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number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 more common phenomenon, but also led to loss of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ne of inferiority affects not only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learn, live and work normally, but also affects the their future. This paper seeks to inferiority complex by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to overcome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targeted specific ways to help students eliminate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 of inferiority,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a sound pers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inferiority complex; solution approach
G41
A
1673-2219(2010)09-0190-03
2010-04-16
湖南科技学院教改课题“感恩教育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KYJ2010013)成果之一。
万平(1973-),女,湖北随州人,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湖南科技学院基地成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