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资本理念与商业银行稳健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
2010-04-07张增田
张增田,黄 一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论道德资本理念与商业银行稳健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
张增田,黄 一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金融危机带来了商业银行的道德危机,道德资本理念的缺乏是制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内在原因。对道德和资本的传统狭隘性解读以及“道德资本化”和“资本道德化”导致道德资本概念长期难以达成共识。商业银行信用典范性决定了它与道德资本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资本理念已经成为提升现代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员工对企业“三感”满意度的提高是道德资本的感性呈现。“业绩冲动”和企业内部收入悬殊成为制约道德资本理念生成的重要因素。克服对道德功能的片面解读和人性自私论的误读、超越集体价值本位论思维模式、善于将激励与人道关怀相结合是培育道德资本理念的重要路径选择。
道德;道德资本理念;商业银行
2008年以来暴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和行将显现的巨大危害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忧虑。然而,在估量其危害和反思其原因时,存在一个极大的片面和偏差:如重物质性损失,轻精神性缺失;重监管制度等刚性的外在原因,轻道德精神层面的内在原因。发端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世界金融危机其精神损害是难以估量的,一方面它是对商业银行信用的沉重打击,因为作为信誉象征的“金融”现在竟然演变成“金融泡沫”,“金融”一词居然被赋予了虚假乃至欺骗等寓意;另一方面它也是对人类诚信品质的巨大损害,因为银行信用是社会信用的范型,其道德形象的坍塌意味着社会诚信危机,进而使以相互依赖为精神纽带的共生性的人类生活陷入尴尬的困境。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幸免于重创,但其信誉状况同样令人担忧,它业已成为金融犯罪的重灾区。因此,如果忽视产生金融危机的深层道德信仰方面的原因,不重视开掘道德资本对其稳健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难以从根本上避免金融悲剧的重演。学术界目前对什么是道德资本尤其是道德资本对商业银行有何安身立命的意义缺乏必要的研究。
一、道德资本理念的内涵及其时代必然
长期以来,道德资本是一个不被传统观念所认可的概念“怪胎”,因为在传统观念看来,道德的根本价值取向具有利他性,道德即利他,因此,无私奉献精神便被视为道德理念的唯一征象。资本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则是具有不人道的剥削和压榨的血腥本质。然而,资本和道德的含义都与时俱进地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们之间的价值对立正在消融,如,就资本的含义而言,随着资本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其含义已经超越了马克思当年的政治经济学上的狭义理解,它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含义,如资源、生产要素、财富、动力源泉等,于是,便出现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精神资本等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共识性概念。如,就道德的含义而言,道德调节的目标要求是多样的和多层次的,因此,道德的价值取向也是多样的和多层次的,道德归根到底是以利益为基础,道德主体的利益是其行为选择的最终依据,利益既以精神形态存在,更以物质形态存在,且更多的情形下二者是共融一体的;利他性只是道德实践的一种存在方式,或者说是特殊境遇下二者不可两全的“道德悲剧”(即大善与小善的冲突)情形中的选择要求,同时,利他与利己并非是绝对对立的两极,如果从利益的多样性、层次性和辩证的视角看,利他是利己的特殊表现,即利他是利己的间接表达或长期预期,例如,助人为乐者,这里的“人”既是授善的主体,也是受善的主体,因为一方面,同一主体的“人”不仅获得了精神的快乐,而且他比其他人减少了生活风险——“人为善良,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另一方面,受助的“人”不只是第三人称的他者,同时也是涵盖了你我在内的泛指,也就是说,作为共生依存关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授善与受善的“集合”。
正是由于道德和资本在当今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它们的外延便有了新的扩展,它们之间人为造成的道德逻辑与资本逻辑的二元对立已经消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道德精神要素在经济发展(无论是在宏观的国家层面,还是在中观的企业场面抑或微观的个人层面)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因此,道德与资本原本两个价值取向相悖的概念结合为一个全新的道德资本概念便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关于什么是道德资本,有的学者把它理解为:投入经济运行过程,以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为主要手段,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新价值,从而实现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号。道德资本是一种投入经济过程中促使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特殊生产要素[1]。这一定义抓住了道德资本的经济功能,这是道德资本不同于其他道德的特殊性。还有的学者将道德资本定义为:投入经济运行过程,能创造价值、获得利润的一切道德价值理念及其行为举措,即维系和保障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加的一切道德因素[2]。
上述两种界定大同小异,其优点是将道德要素的经济功能充分地显现了出来,这也是道德在经济生活中得以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前提。但上述界定的不足是,把道德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割裂,带有明显的工具理性主义的思维特性。当然,如果立足于资本本位论视角来看待道德,也只能对道德作如是诠释。不过,立足于工具理性来理解道德和资本本位论,不可能真正树立对道德的敬畏,相反,这种解读模式必然把道德工具主义化,产生道德双重人格或伪道德。因此,用“道德资本理念”这一概念也许比运用“道德资本”更能准确地表达道德的工具性和目的性两个不同层次的价值及其辩证统一。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经济活动的使命是增殖自身,服从“最小——最大”原则,一切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都具有从属性或工具性;然而,另一方面,目的与手段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两极,当某一手段的意义特别重大时,它就可能升华为目的。事实上,目的与手段的区别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它们往往是彼此规定和相互渗透。承认道德的工具性与道德工具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否定了工具性价值向目的性价值升华的可能性。笔者以为,道德资本理念是经济主体基于道德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意义(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深刻认知和体验而对合理道德所产生的尊重与敬畏,并以此规导其经济行为的道德信念。要理解道德资本理念,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道德资本理念是经济主体所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性特征的道德要求,主要适用于经济交往活动。二是道德资本理念是内生的,依存于经济生活的内在规律,不是由外在的普世性道德的外部键入。“道德资本”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为局限于“物”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出了另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益方向;它从道德源初的建构出发,对道德进行了解构分析,并重构了道德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正视了人的利益追求;“道德资本”的逻辑与道德的资本逻辑并不等同,因此,它并不是以资本的逻辑来演绎道德,而是以人的道德来限制人展现在资本上的“唯利是图”的欲望追求[3]。三是道德资本理念不是一般性的经济道德知识,而是基于经济功利而又超越经济功利并已经升华为内心信念的主体道德精神信仰。
道德资本理念的确立是现代市场经济人性化大趋势的必然要求和对其积极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以人为本”、“以德经商”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升华为普世性的信仰,这一信仰传递着市场经济道德化、人性化趋势的信息——这也是对古典经济伦理基于“经济人”的物本论和道德拒斥论的根本否定。这一趋势突出表现在:其一,道德因素日益内化到生产力中去,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有力杠杆。如,以人为本愈来愈成为产品开发的导向,信誉和品牌愈来愈成为市场占有与开拓的凭证。其二,人道的原则日益成为生产关系调整的首要原则,以道德精神为内涵的企业文化愈来愈成为企业成熟和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标志。如,随着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本管理和科层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出其短期性和高成本性之不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上升为企业文化的灵魂,共生互利取代无情竞争、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取代人性异化,前者成为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
任何历史的巨变都有其深刻的根源,当代市场经济所表现出的人性化趋势,其客观背景是与传统生产状况相比,现代生产发生了根本的质变。一方面,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和生态危机频发,迫使生产的基点转移到生态经济上,可持续发展取代了片面的经济增长,保护环境、杜绝污染、善待地球、珍视共同家园的实质,是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放弃眼前的利益。另一方面,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使生产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同时在新的需要空间又存在着市场拓展的无限可能。上述的新变化使对内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为核心、对外以充分满足顾客的需要为宗旨的道德资本理念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成功之道。
二、商业银行与道德资本理念的内在联系
道德资本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愈来愈显现;一般而言,道德资本具有规范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和励志功能等。对商业银行来说,道德资本理念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主要功能有:第一,节约交易成本。道德资本理念的核心要素是对信誉的珍视,信誉是无形资产,信誉度与交易成本量成反比,信誉度越高,其交易成本越低;相反,信誉度越低,交易时彼此付出的资金成本(如以货易货或法律成本)则越高。第二,提升企业文化。是否形成积极向上和健康有益的企业文化既是衡量企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又是能否可持续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的精神保障,道德资本理念是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精神基石。第三,增进员工身心健康。纵然物质待遇是企业员工工作的主要追求,然而,人毕竟不是经济动物,他还有超越于物质需要的多种需要;即使是物质需要的实际满意度,最终也取决于其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人文素养状况,因此,人本管理模式正在取代物本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要求关注人、尊重人和满足人的正当利益,即以道德手段实现管理目标。最后,保障消费者权益。道德资本理念能够确保生产目的双赢性、生产手段的人本性和产品品质的生态性。总之,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道德资本比实物资本意义更加重大,虽然它本身不是“存量资本”,但它却能够源源不断地带来“增量资本”,因为道德资本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实物资本。它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创造潜能;它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作为企业商业银行同样必须遵循效益最优化原则,然而,它与其他企业具有明显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商业银行”是英文Commercial Bank的意译,它是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经营目标,这是其与其他企业的共性。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经营的对象是特殊的商品——货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即信用性。因此,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信用授受的中介机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便成为其基本功能和使命,在这些所有功能和使命中都贯穿着一个灵魂性的精神要素——信用,换言之,信用便是商业银行功能和使命得以履行、进而是其存在的基本前提。商业银行的上述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与道德资本理念具有必然的联系:第一,商业银行承载着社会诚信的示范效应。人类作为共生关系中的群体性存在,人的相互依存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而相互需要得以满足之前提是相互信赖。如果说人是精神“化合物”,那么,信用与信任就是人类群体的精神“化合剂”或“催化剂”。信用这个道德资本的灵魂也便成为人由生物性的个体升华为精神性的社会存在的内在要件,正如孔子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车儿 ,小车无车兀。”[4]无信 ,群与己皆不能“立”,也无以行。在所有职业或企业中,银行与信用之间内在关系最为典型:资金是一种稀缺性经济资源,而银行承担着社会资金聚集和重新分配的任务,并具有信用放大功能,只有将筹集到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社会,才能发挥资金固有的功能,使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融合,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商业银行是高负债率企业,同时又是高度依赖客户进行资金运作的企业,这一切都要以信用为基础。商业银行既是社会信用链条主体之一,又对社会信用建设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和传递效应[5]。商业银行是民众诚信信仰的主要对象,商业银行的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集中体现和范型,是展示社会信用状况的示范窗口,前者对后者起着航标引领的作用,因此,一旦商业银行信用发生危机,意味着社会信用危机的到来。
第二,道德资本理念是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经济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企业大文化背景下,改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企业走向成功的最智慧选择。如果说在银行垄断时代银行道德文化建设还不甚紧迫的话,那么,当银行垄断被打破,当商品市场由短缺向相对过剩发展时,道德资本对商业银行业生存发展的意义便越来越凸显。2008年暴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导致许多著名银行破产,银行破产固然各有其不同的具体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对道德资本的忽视和道德精神的丧失。如,凯雷资本破产,其客户资产仅为6.70亿美元,但通过杠杆融资,其资产规模达到217亿。居然放大32倍借款!赌输了,输的是股东和投资者的钱;赌赢了,自己会得到巨额花红和期权。如果说投资银行从事某种赌博活动尚可理解,那么商业银行如此深度地参与赌博就不可思议了。因为商业银行必须以稳健为原则,经营资产的“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排在第一位的是安全性。在华尔街高管的头脑中“三性原则”的排序早就已是盈利性第一了[6]。
第三,唯有超越金钱才能保持人格的健康发展。直接与金钱货币打交道是银行这个职业的重要特点,在市场经济时代,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具有其他商品所无可匹敌的独特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商业银行如果忽视以道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疏忽加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修养,便难以抗拒金钱的诱惑。改革开放以来,道德教育的滞后性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近期有媒体通过调查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人更加崇拜金钱,并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7]。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自然也成为衡量人的成功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人们看重金钱本合情合理,然而,问题在于,一旦超过一定的度,产生金钱崇拜,最终必然导致人性异化,而一旦非商品性的东西也商品化了,金钱成为无限扩大了的商品化东西的评判标准,那么,金钱的功能便存在无限膨胀的趋势,最终金钱这一原本是追求幸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蜕变为人性发展的障碍。直接与货币打交道的银行更应当强调其对金钱的超越,注重银行道德文化精神的塑造,管理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活上追求宁静与淡定,努力做到在金钱追求与精神追求、在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平衡,否则,便无以避免拜金主义对企业和员工的毒害。近年来商业银行频繁发生的大案(中国银监会网站2009年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309件,百万元以上案件89件),既与管理不善有关,更与员工道德理念扭曲密切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商业银行道德理念的有无决定了其存亡,它的道德文化之品位决定了其社会地位,愈是注重道德资本培育的,愈能确保其稳健发展。
由上述商业银行与道德资本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告诉我们,商业银行是信用零缺陷行业,它应当成为社会道德之首善行业,它应当且必须把强化道德资本理念置于工作的重心。自2008年发生的现已蔓延全球的严重金融危机,向人们昭示一条客观规律:善恶与福祸之间的因果规律是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作为道德范型的商业银行任何漠视道德的不良行为终将无以逃脱善恶因果规律的惩罚。这是对西方金融投机的警告,也是对我国金融业的警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半自我封闭和半垄断的形势正在改变,国际资本逐渐进入,与国际金融事业接轨进而实现国际化是未来趋势。然而,我国商业银行道德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公众对银行职业素质形象评价偏低,商业银行频发的案件使其公信力正在丧失;商业银行职业道德素质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银行服务水平与消费者要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商业银行道德素质建设的滞后性不仅构成了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也构成了我国金融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软实力制约因素。因此,培养道德资本理念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三、商业银行道德资本理念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商业银行与道德资本的内在联系表明,后者不应当是外部强加的消极制约,而是体现商业银行固有本质的必然选择。然而,理论上的清晰并不意味着实践上的落实,道德理念的培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它将面临种种挑战,因此,它的培育过程是漫长曲折的前进过程。
道德资本理念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既是隐性的也是显性的,其显象标志有三:一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又具体展现为企业的使命,如有的商业银行确立“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收益、为员工创造未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使命口号。二是员工的道德素养。它包括员工个人私生活中的人格修养,也包括其职业道德素养。三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奉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他人和社会信赖与尊重的荣誉感。上述“三感”的实现也就是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它是企业道德资本客观呈现。满意度的高低决定性地制约着企业的存亡,据美国席尔士公司的调查,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因此提高0.5%的企业绩效[8]。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道德资本理念培育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如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负面效应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理念的滞后等,但以下因素对道德资本培育的挑战更为严重:其一,经济指标化管理“大跃进”式的盲目业绩冲动。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总量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倾向,指标决定一切,一切围绕实现指标服务,而指标总是无视条件变化年年攀高,“经营还停留在指标管理阶段,层层分解指标,经营指标的分量大到足以决定机构和个人命运的程度。”[9]业绩“大跃进”是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产物,没有业绩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和未来,然而,假如忽视员工间的条件差异,也不顾外部环境的好坏,一味地大幅递增业绩指标,这种非理性的“业绩冲动”不可能带来企业稳健的发展,相反,势必给企业的未来潜藏不可预测的更大风险,如,员工因指标压力过大过久而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和因心理问题的积压导致人的彻底崩溃。另外,商业银行经济指标唯一论现象使其忽视企业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对员工道德品质的关注,这不仅使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也是银行发生种种金融案件的内在原因。
其二,内部员工之间特别是管理层与底层员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我国商业银行最高管理层与底层职工之间收入差距惊人:银行业年薪:老总2 000万、员工平均2万,相差1000倍之巨!再如,深发展员工平均年薪15万,董事长为2285万,相差152倍之多;工商银行员工平均年薪5.03万,董事长179.5万,相差近40倍,这还是银行业中相差较少的[10]。日本一些公司,管理层与底层员工工资差距不过3倍,中国一些企业则有70倍的差距[11]。必要的差距能够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对落后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的否定,然而,过大的差距同样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因为底层员工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能力差距决不会达到如此大的程度,那么,这种行业内因为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过度盘剥而导致的两极分化和相对贫困化现象必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患:如,导致员工心理失衡,对企业的满意度下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关系紧张化,不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甚至产生企业和谐危机和道德风险;导致权力崇拜等。另外,上市公司的商业银行大多采取以岗定薪制度,并且不考虑上市前的员工业绩贡献,老员工在接受新知识方面与年轻员工相比又处于劣势,不仅待遇相对甚至是绝对地降低,还时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商业银行应当学会在应对挑战中培育道德资本理念。第一,校正道德工具主义论和经济人的人性自私论的价值预设。商业银行之所以忽视道德资本理念的培育,一方面是由于还未能深刻认识到道德资本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理论上和人学理论上信奉的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道德资本的价值要么被误解为是与自我利益无关的利他主义,将“资本道德化”,仿佛商业银行就是社会典型的慈善机构;要么被肢解为纯纯的牟利工具,将“道德资本化”。在经济生活中,“道德资本化”的解读更为盛行。道德纵然具有工具性,不过,一旦把它工具主义化,道德固有的崇高性魅力就消失了,进而失去了上升为信仰的条件和路径,削弱了道德的坚持力。不仅如此,道德工具主义化还会导致道德伪善。任何道德资本都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双重价值,这两个不同层级的价值源于道德资本主体的双重存在:企业既是自我生存的“个体性”存在,又是依赖于社会的“群体性”存在;既是赢利性的主体,又是服务性的客体;既是实然的存在,又是应然的存在。简言之,企业既是道德主体,又是道德的客体,它是道德行为的受者与授者的辩证统一。
我们的经济哲学受传统的经济人理论的影响,人性被理解为自利性,自利又被误解为自私性。人性的上述诠释成为经济行为不讲道德的人学根据。经济人的理论曾经被视为最接近人性真实性的人学假设,然而,现代经济发展的人性化趋势和资源环境的巨大代价彻底打破了经济人所谓的人性自私说。特别需要厘清的是,“自利性”不等于“自私性”,前者是动机状态,后者是通过某种不正当手段实现利己动机后的道德评价,二者之别极其类似于利己与利己主义之不同:利己是中性的,只有采取了不道德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才是利己主义的表现,是不道德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通过消灭剥削和发展生产力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倘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性,我们会发现,随着人的需求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增加,人性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需要的丰富性是人性的新的证明和丰富发展),其精神性需求的内容将不断增加,也就是说,从总体看,人性将变得愈来愈完善和完美。
第二,超越集体本位论并以制度使员工体验到道德资本的价值。在强调道德资本的重要性时,人们习惯于从它对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认知,然而,由于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降低。同时,单位效益的增加有时未必能够及时反映到个体收益的改善上来。因此,仅仅从企业价值本位视角来强调道德资本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道德资本能否在员工内心确立并升华为统领其行为的信仰即形成道德资本理念,关键在于道德资本与行为者切身利益有无密切的和时时能够切身体验到的相关度。银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亦如其他行业利益的当代格局一样,不再是简单的唇齿相依,而是呈现出间接性和疏离性。因此,行业本位论的道德资本的思维定式因为集体利益对员工的某种疏隔性而缺乏使道德资本内化为员工自律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近年来,在银行从业人员由职业道德缺失而走向犯罪道路不断增多的现象也证明了道德资本建设的价值思维要改变传统的行业集体利益本位论,而是坚持将银行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论,并有效彰显银行职业道德与银行员工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
第三,在解决员工与顾客之间的矛盾中强化道德资本理念。员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顾客迫不及待的心情之间时间期待差是商业银行所最常见的普遍性矛盾。依靠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有其特殊使用价值的一般性商品具有可辨识的特殊存在样态,出现了交换错误还可以收回弥补,可是,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形态的同质性使其同类间无可辨识,从而一旦出现错误就无可弥补,所以,银行工作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必须细心、细致,谨小慎微,这又必然使员工的劳动效率远低于顾客对效率的心理预期,如此,银行工作的性质与顾客心理需要之间便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除了不断提高业务熟练水平外,更要依靠员工基于道德修养基础上的态度。纵然态度与笑脸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它却又是万万不能的。既要心留指尖,又要喜上眉梢,后者正是道德的魅力所在。
第四,善于将物质激励与人道关怀相结合进而做到利益分配相对公平。员工对道德资本的态度最终取决于其利益的实现程度,员工间有了共识性公平观和公平感,利益的差异才会起到激励作用。由于员工的能力和贡献不同,利益分配会有很大差距,这一差距又会形成马太效应。道德资本理念的重要功能就是调节员工与员工、普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协调,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大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商业银行在实践中成功地总结出合理处理企业效率与公平的智慧原则,即“启用新人,善待老人”,将经济激励与基本的人道关怀有机统一,一方面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通过公开、公正的激励机制挖掘员工的潜能,使他们充分地体验到成就感;另一方面,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道德情怀,鼓励和帮助员工中的弱势群体,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尊严感。强者有成就感,弱者有尊严感,企业便能营造和谐奋进的良好环境。
[1]杨文兵.论道德资本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功能发挥[J].求实,2004(2):44-45.
[2]王小锡.企业需要培育道德资本[N].光明日报,2009-02-20.
[3]尹明涛.以人为本的“道德资本”[J].江苏社会科学,2009(2):203-207.
[4]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01.
[5]陆岷峰.以道德资本促进金融资本增长[J].群众,2007(4):48-49.
[6]康国红.次贷危机的本质是道德危机[J].中国企业家,2008(7):43.
[7]佚名.媒体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DB/OL].[2010-02-26].http://news.sohu.com/20100226/n270438437.shtml.
[8]李新耀.金融案件高发的根源探究[J].南方金融,2007(5):52-54.
[9]金格竹,犹艳青.关于对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9(26):29-30.
[10]胡俊华,郝匀嘉.银行业年薪“贫富悬殊”:老总2000万员工2万?[DB/OL].[2008-04-10].http://news.sina.com.cn/o/2008-04-10/113513716121s.shtml.
[11]王家敏.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年底出台 垄断行业成焦点[DB/OL].[2010-04-01].http://finance.nen.com.cn/finance/130/3476130.shtml.
Internal Logic between Idea of Moral Capital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Zhang Zentian,et 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230026,China)
The moral crisis of commercial banks results from financial crisis.And the internal reason which restricts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lies in the shortage of moral capital.For a long time,it is difficult to reach agreement on the ideal of moral capital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narrow-minded interpretation of morality and capital and the ideas of“the moral capitalization”and“the capital moraliz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del credit of commercial banksmakes it possible to inevitably connect with moral capital.The idea of moral capital has become the core element which enhances the competitivenessof commercial banks.If the employers feelmore satisfactory on the three aspectsof the enterprises,then the moral capital can be reflected perceptually.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performance impulse”and the income disparitieswithin the enterprise ar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a of moral capital.Therefore,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a of moral capital it is important to avoid the one-sided interpretation of moral functions and the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elfishness related with human nature.Also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cend the thinking mode of the collective value and combine stimulation with humanity concern.
morality;moral capital idea;commercial banks
B82-053
A
1671-4970(2010)04-0068-06
2010-09-07
张增田(1965—),男,安徽天长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国哲学和廉政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