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庸言》易主看民初新闻传播界的新动向

2010-04-07焦金灵武占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政论办报袁世凯

焦金灵,武占江

(1.河北经贸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期刊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新闻传播研究

从《庸言》易主看民初新闻传播界的新动向

焦金灵1,武占江2

(1.河北经贸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期刊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庸言》创刊于1912年,正是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获得政权,对于言论的控制相对较弱,报刊界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庸言》在这时创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创刊初期梁启超为主编,追求独立自由的新闻思想,报刊内容以政论为主,他想通过办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1914年《庸言》主编改为黄远生,改变了原来以政论为主的做法,增加了新闻和时评,《庸言》开始与报刊界由“言论启蒙”到“事实为主”的大趋势相一致。

客观公正;言论启蒙;事实为主

《庸言》是民国初期的一份比较有影响的杂志,创刊初期梁启超为主编,出版到第25期开始由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主编。《庸言》随着主编的改变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所发展,由于梁启超和黄远生新闻思想的不同,《庸言》在黄远生接办后开始改版,并改变梁启超时期以政论为主的做法,开始用时评的方式发表看法与观点,同时也增加了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更加追求新闻的客观性。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庸言》不同时期不同主编的办报思想以及内容的改变,具体分析《庸言》在新闻界由“言论启蒙”转向“事实为主”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是如何一步一步与新闻界的总趋势相吻合的。通过对《庸言》第一卷与第二卷的对比,看到梁启超和黄远生不同的办报理念、新闻思想。

一、创刊背景

《庸言》创刊于1912年12月1日,第一卷是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出版,梁启超任主编,出版到1914年即第二卷改为月刊,黄远生为主编。这个时期正是民国建立初期,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政治上实现了相对的民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开始逐步实践他们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理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利,在《约法》第二章第六条中指出“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立法形式得以实现,并得到了保证。同时也为新闻界的相对自由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通过立法的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虽然这些民主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但这对于新闻界是一个发展的良机,“据当时统计,民国元年,全国报刊陡增至500家,总销数达4 200万份。这两个数字,均突破了历史的最高记录。”[1]P1014这是报刊界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办报高潮,《庸言》也正是在这次高潮中,由从日本归来的梁启超发起创办的。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在日本过着逋客生活。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回国与袁世凯见面谋求合作,但当时袁世凯还没有获得政权,梁启超害怕与袁世凯合作成为众矢之的,重回日本等待时机。后来,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在1912年3月袁世凯夺取政权,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后来临时政府北迁,孙中山、黄兴北上,袁世凯的地位逐渐巩固,国内革命的空气逐渐冷却。同时,为准备国会选举,国内各政党派别重新分化组合,建立民主党并推举梁启超为领袖,梁启超见时机成熟,与1912年10月回国。回国后他便积极参加政党活动,同时把握住新闻界相对自由的有利时机,积极投入办报活动中。1912年12月1日,梁启超在天津创办了《庸言》。

在《庸言》第一卷第一号《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与将来》中,梁启超指出本刊立言之宗旨:“则仍在濬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使养成共和法治国民之资格”。他还指出“武汉起义成功之速殆为中外古今所未有,报馆鼓吹之功最高”,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报馆的力量,当然从现在看来他夸大了报馆的作用。但当时他之所以去主编《庸言》是他对他的政治理想还没有放弃,他仍想通过办报来开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对人民进行“言论启蒙”。袁世凯获得政权后,他想通过与袁世凯的合作,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后来看到袁世凯逆行倒施,与他宣扬的民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后,政治日益黑暗,袁世凯驱除国民党议员,解散国会,内阁也成为其独裁统治的摆设。尽管袁世凯对梁启超还比较器重,拟任其为币制局总裁,但梁认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他坚辞不就。政治上的不得意使他陷入苦闷,变得很消极,而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梁启超自己研究学术去了,他的著名的《欧洲战役史论》就是此时完成的,《庸言》的主编则由黄远生担任。

黄远生在民国初期就崭露头角,他的通讯最为著名,在接办《庸言》之前就曾创办和主编了《少年中国周刊》,有了一定的办报经验。同时他也受到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并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新闻思想。接办《庸言》后他的新闻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使他在新闻界的地位不断上升并得到巩固。他还发表了揭露袁世凯野心的文章,声望不断提升。1915年袁世凯指使人找他写一篇支持帝制的文章,遭到拒绝。袁世凯不甘心,采取种种手段来逼迫黄远生,黄远生在权势的高压下,仓惶南下后又去了美国,最终在旧金山被暗杀。报刊界的一颗璀璨之星陨落了。

二、办报思想的演变

梁启超一直都以“言论启蒙”为其主要的办报思想,在戊戌变法时期就是如此,当时他就通过办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政论文章来宣传自己的思想,进而影响民众,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日本仍然坚持这一办报理念,在日本流亡时期仍然办报以言论来宣传自己主张,想通过言论达到思想上的启蒙。民国后创办《庸言》仍然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只是比戊戌变法时期更具有进步性。梁启超独立自由的办报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体现。首先,在创刊号中就指出该报命名缘由,“庸之义有三:一训常,言无奇也;一训恒,言不易也;一训用,言其适应也。振奇之论,未尝不可以骤耸天下之观听,而为道每不可久,且按诸实而多阙焉。天下事物皆有原理原则,其原理之体常不易,其用之演为原则也,则常以适应于外界为职志,不入乎其轨者,或以为深赜隐曲,而实则布帛菽粟,夫妇之愚可与知能者也。言之庞杂至今极矣,而其去治理若愈远,毋亦于兹三义者有所未惬焉!则庸言报之所为作也。”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庸言》报要平常、永恒、适应这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也是梁启超追求新闻真实,以及追求公正办报的说明。在《庸言》的封面上,可以看到“庸言”两个字的下面印有“The Justice”字样,这是梁启超独立公正办报的具体体现。同时也看到梁启超在《庸言》中指出“实则布帛菽粟”,这是要适应民国建立后新的形势,看到了普通人民的影响,也是改用通俗的语言宣传他的一套政治原理原则的体现。其次,在梁启超启事中第三条指出:“对于各种问题撰述,诸君各自由发表意见,或互有异同或与启超有异同,原不为病,故一号中或并载两反对之说,或前后号互相辩难,著者各负责任。”通过这个启事我们可以了解,梁启超在形式上也是追求公正,追求客观的。尽管他受政治思想的影响不能做到绝对公正,但他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是一种进步。

黄远生接办《庸言》后,把第一卷封面的横排版式改为直排,但公正的报道原则不变。不过在庸言两字的上面仍然留有“The Justice”的字样。在第二卷第一号中黄远生发表了《本报之新生命》,指出了适应社会的新办报思想。即“今吾曹及此报之周身细胞,固时时刻刻除旧布新,以迓吾人对于新生活之途。”“吾曹此后将力变其主观的态度而易为客观,故吾曹对于政局对于时事乃至对于一切事物,故当本其所信发挥自以为正确之主张,但绝不以吾曹之主张为唯一之主张,绝不以一主张之故而排斥其他主张,且吾曹所有主张以及其撷取其他之所主张之时,其视综合事实而后下一判断之主张,较之凭恃理想所发挥之空论尤为宝贵。”[2]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黄远生的主张是综合事实后而下的判断主张,而改变了《庸言》原来的凭理想而发议论的做法,这是趋向“事实为主”的表现,黄远生接办《庸言》后改变了原来的通论、专论、杂论等形式的政论文章,用时评取代了原来的政论,这与当时新闻界整体上趋向“事实本位”是相符合的。在《本报之新生命》中他还指出“故於政治的记述以外,凡社会的理论及潮流与社会事实,当为此后占有本报篇幅之一大宗也。以是吾人所综合之事实,当一面求其精确,一面求其有系统。”这也是黄远生接办《庸言》后,内容上新闻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黄远生追求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体现。

同时,黄远生还坚持独立、客观的办报原则,在《本报特别启事》中指出,“本报极力保持言论独立之精神与一切个人关系及党派无涉。”1914年,黄远生接替梁启超主持《庸言》报,在梁启超要求报刊“言论独立”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法律保障、“言论独立”的思想。他曾撰文指出:“法治国之不可无党,顾诚不欲以神圣高尚政党之名词,致为万恶之傀儡也,乃觉今日必有超然不党之人,主持清议,以附于忠告之列。其言无所偏倚,或有益于滔滔横流于万一。记者诚非其人,特有志焉而已。”[3]而且在他接办《庸言》以后,《庸言》内容上继承了原来的关于法律的介绍,其中重要法令摘要一直被刊登,可以看出黄远生对于法律的重视。

黄远生曾言:“吾曹不敢以此区区言论机关,据为私物,乃欲以此裒集内外之见闻,综辑各种方面之意见及感想。凡一问题,必期与此问题有关系之人,一一发抒其所信,以本报为公同论辨之机关”。[2]但由于黄远生和梁启超一样,始终把言论独立的实现寄托于当时的政治力量,把制定法律的国家权力看成是悬空却又独立的最高权力。因此,黄远生的新闻自由思想在当时是不可能付诸实践的。黄远生继承了梁启超的新闻独立自由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但是在袁世凯的高压下,新闻界的言论自由还是遭到了破坏。

三、报刊内容的改变

梁启超主张言论启蒙,他任主编时,《庸言》是一份内容上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很大篇幅都是用来刊登政论,同时也有对新知识的介绍,用来启迪人民。以第二号为例,内容有四大类,分别为“建言”、“译述”、“艺林”、“佥载”。“建言”中包括通论、专论、杂论。“通论”有梁启超的《中国道德之大原》、《罪言一·名实》《箴立法家》,还有一篇吴贯因的《政府与国会之权限》;专论有《治标财政策》(梁启超撰)、《划田赋为地方税私议(续)》、《大总统之地位与权限》、《限制官吏为议员之得失》;杂论有《论国务院会议》(梁启超)、《论审计院》(梁启超)、《中国动产私有制及不动产私有制之起源》、《中国复税制之起源》。“译述”中包括名著《美国政客与政党》、《政治之罪恶与道德》;“佥载”中包括有国闻《一年来借款交涉始末记》、外记《世界大事及大势》;“艺林”包括随笔、艺谈、文录、诗录、说部;“杂录”法令、时事日志;最后附录中一篇梁启超的《中国立国大方针》。

从这一号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主编时期,内容以政论为主。而梁启超自己的文章在这一号中占有6篇,通论、专论、杂论占据了这一号的大部分篇幅。政论文是这个报刊的灵魂,而梁启超又是政论文章的灵魂。因为梁启超的影响和他的政论文,《庸言》在创刊初期发行量很大,可见梁启超在当时影响还是很广泛的。而且梁启超坚持“文负其责”的原则,在启事中就称“启超所为文皆署姓名,文中辞义直接全负责任。”这是梁启超独立发表言论并敢于承担责任的体现。《庸言》中虽然有时事日记,但只是在报刊“杂录”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梁启超当时对新闻事实还不是很重视。他的政论大部分还是关于国家立法、国务院,以及道德等方面的,他还是通过他的政论文,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想通过办报来实现他的政治目的。他虽然对袁世凯的一些做法不是很肯定,但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比较倾向于站在袁的立场。

黄远生接办《庸言》以后,在内容上有很大改变,主要就是专门的政论文大大减少,例如在梁启超主编的第一卷第二号中,通论、专论、杂论三部分政论性的占篇幅88页,而译述、国闻、外记这种新闻性的占篇幅33页,政论是新闻的2倍还要多;而在黄远生主编的第二卷第3号中议论有4篇占篇幅49页,时评占篇幅48页,海外新潮占21页,本国大事记占8页,这时的时评和新闻要比议论性的文章多一倍。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黄远生做主编时,政论的主要地位已经被时评和新闻事实已经取而代之了。

在第二卷一二号合刊中,首先为《本报特别启事》,黄远生关于《庸言》的办报思想即《本报之新生命》;随后就是《民约平议》、《论列强对于中国瓜分保全两策之变迁》、《免厘加税之研究》、《币制条例之理由》、《论译名》、《述归国后一年来所感》、《关税问题》、《变盐法议(续)》、《覆黄君书》、《消极之乐观》;接下来就是“时评”,有《总统制》、《地方管制》、《自此以往》、《纲纪问题》等等;还有“司法界之名论”《关于司法问题之谈话(章宗祥)》、《匡救司法刍议(董康)》、《读律(春岳)》、《宾退随笔》、《曲海一勺》、文录、诗录、《二城故事(完)》等等;还有“海外新潮”《美洲国际主义》、《美国之乱象》、《法律上之判人》等等;然后就是“本国大记事”,有《约法会议之出现》、《地方议会之将停》……《熊希龄氏辞职》等等;还有“研究资料”《各项岁入抵押外债一览表》、《民国二年六月以前海关收入数目表》、《政府主张七钱二分之理由》、《总统制与内阁制之比较》、《中国银行代收关款合同之内容》。最后是“重要法令摘要”。

由此可以看出黄远生接办《庸言》以后,《庸言》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原来分得很细的几大类现在有些还有保留,但原来“建言”那一部分政论的内容,改为现在的议论,这些议论不再是目的性很强的政论,也不是单凭理想而发的宏论,而与社会上的新闻事件密切相关,具有了一定现实意义。例如《论列强对于中国瓜分保全两政策之变迁》,该文从甲午战争谈起到当时面临的困境,指出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内容开始关注时事,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能提醒当时的人们关注时局。而且言论大都建立在事实或当时发生的事件基础上,而不是与实际事实联系不紧密的纯观念方面。增加了“时评”的内容,这是黄远生重视事实的表现,评论更具有时代性,更具有新意,能引起读者的关注。而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增加时评的内容,更能赢得读者。“海外新潮”、“本国大记事”、“研究资料”等这些更都是以新闻事实为主。后来黄远生还发表了一系列揭露袁世凯野心的文章,影响深远。梁启超在这一时期仍是《庸言》重要的撰稿人,他的财政金融改革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发表并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庸言》在梁启超与黄远两位主编的作用下得到快速的发展,体现并迎合了当时报刊界发展的新趋势,首先它的创刊正是报刊界繁荣时期,其次尤其是黄远生为主编时期,新闻事实被突出了,这与当时新闻界由“言论本位”向“新闻本位”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庸言》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界这种发展趋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庸言》从创刊发行到停刊的时间比较短,但通过《庸言》的两位代表性的主编,以及对其办报思想的研究,通过对《庸言》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到新闻发展史上“言论本位”与“新闻本位”两个时期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的追求与实践。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黄远生.本报之新生命.庸言[J].1914,(1-2).

[3]黄远庸.不党之言,远生遗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The New Trend in News Media at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Change of Chief Editor of Common Words

Jiao Jinling,Wu Zhanjiang

Common Words was created in 1912,the year when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The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that successfully seized the power imposed relatively loosened control over speech.Thus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entered the booming period and Common Words came out just to meet the social trend.At the beginning,Liang Qichao was the chief editor,who pursued independent and free news.By focusing on political articles,Liang intended to realize his political ideals through this magazine.In 1914 Huang Yuansheng replaced Liang Qichao as the chief editor,who added news and comments. Since that time,Common Words has followed the trend of the newspapers industry:from enlightenment to fact-oriented report.

objective and fair;enlightenment with words;fact-oriented

G210.9

A

1673-1573(2010)02-0102-04

2010-05-07

焦金灵(1982-),女,河北定州人,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史;武占江(1969-),男,河北沽源人,河北经贸大学期刊编辑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新闻史。

武玲玲

责任校对:关 华

猜你喜欢

政论办报袁世凯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办报真头痛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