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0-04-07李玉娟
李玉娟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李玉娟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必将有利于促进双边经济贸易的发展,提升双方的国际地位,减少区域内经济对外的过度依赖与波动影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等。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仍然面临领土纷争、政治分歧,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减弱而是加剧,非关税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会取代关税等挑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金融危机;非关税壁垒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背景
(CAFTA)产生的背景得追溯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2000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由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从2003年初开始,中国与东盟10国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正式启动,这是一次1个国家分别同10个国家之间为达成一项协议而进行的谈判,谈判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2004年1月1日的时候,中国和东盟还是启动了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500多种农产品先行下调关税。同年11月,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提前一年实现了由中国领导人温家宝总理提出的2005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 000亿美元的预期目标,达到1 058.8亿美元。从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始执行《货物贸易协定》,首批7 000个税目的产品开始全面降税,降至到20%的水平。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同年7月1日双方开始开放服务市场。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签署《投资协议》,标志着双方成功完成了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谈判。2010年1月1日,经过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努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这是一个涵盖人口19亿,从人口数量来看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到4.5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进出口总额有望在2010年赶超北美自由贸易区,国民生产总值在2020年期望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与之并驾齐驱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三大贸易支柱之一。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区,涉及人口最多,这样的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东盟乃至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中国而言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索思考。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框架的基本内容
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框架协议》是未来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共有16个条款,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根据《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容,除涉及国家安全、人类健康、公共道德、文化艺术保护等WTO允许例外的产品以及少数敏感产品外,其他全部产品的关税和贸易限制措施都应逐步取消。
《货物贸易协议》于2005年7月20日正式实施,是规范中国与东盟货物降税安排和非关税措施等的法律文件。共有23个条款和3个附件,主要包括关税的削减和取消、减让的修改、数量限制和非关税壁垒、保障措施、加速执行承诺、一般例外、安全例外、机构安排和审议等内容。协议规定,纳入关税削减或取消计划的税目应该包含所有未被早期收获计划包含的税目。在贸易产品的涵盖范围问题上,协议对于一般性例外和安全例外也做出了规定,以保护任一缔约方的安全或基本利益。协议同时对货物贸易的原产地规则、数量或非关税壁垒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
《服务贸易协议》于2007年7月正式生效,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协议》规定了双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开展服务贸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包括了中国与东盟10国开放服务贸易的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各方根据减让表的承诺内容进一步开放相关服务部门。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作出市场开放承诺,东盟10国也分别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我国作出市场开放承诺。
《投资协议》于2009年7月签署,该协议致力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体制,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双方创造更为有利的投资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2]。要点是明确中国与东盟相互给予对方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实现互利共赢。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必然对双方甚至是世界格局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通过经济领域的交流带动政治领域的发展,促进领土纷争问题的解决,增强双边在抵御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推动亚洲经济合作甚至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等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了双边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充分考虑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消除贸易投资壁垒、扩大市场准入,实现了各成员国对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的共同分享。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3年以来,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从1990年的66.91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782.5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0.82%。从2004年率先启动的以农产品降税为主要内容的“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到后来的货物、服务贸易市场的逐步开放,自由贸易区为双方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08年的2 311.2亿美元,从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成为继日本与欧盟之后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双方相互投资和人员流动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2.3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21.8亿美元,增长近9倍。[3]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将会进一步促进各个成员国扩大出口规模,从2010年1至2月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东盟贸易额为391.2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6%,其中中方出口同比增长53%,进口增长80%[4]。这有利于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二)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从经济基础和政府信用两方面造成了美元本位制基础的松动,这无疑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极大的机遇。而CAFTA的建成,可以大大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为CAFTA建成后,必然大力推动区域内贸易的规模,从而必将涉及到货币的结算,据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调查显示,人民币一直是中越边贸结算的通用货币。1993年中越两国中央银行签署了《中越关于结算与合作协定》,在协定规定的制度安排框架下,从1995年开始,广西四家商业银行分别与越南相关银行签订了边贸结算协议,建立了代理结算合作关系,并于1996年在全国首家试行办理边贸人民币结算业务。目前,广西与越南边贸以人民币进行结算所占比重高达80%[5]。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还可以促进区内各成员国的货币和金融方面的合作,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将促进人民币在自由贸易区内部结算规模的扩大。东盟是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我国是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境外重点区域之一,更何况在边境贸易中,周边国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来说对人民币的认可程度都相当高。第二,这将促进中国与东盟10国更大规模的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与程度,至2008年底,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中国与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签署了6份总额为2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10月中国还在“清迈倡议”框架之外与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规模为3 6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6],双边货币互换可以改善本地区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局面。第三,CAFTA建成还可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建立汇率协商及联动机制,降低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鼓励一些国家实行与人民币挂钩的汇率机制,为以后组建货币联盟和亚洲汇率联动机制打下前期基础。
(三)推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东盟内部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受到极大的打击,经济增长陷入衰退与停滞,整个亚洲的经济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摆脱当时亚洲经济的困难局面,当时中国的朱镕基总理在2000年9月出席第四次中国与东盟的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来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步设想,得到了东盟成员国的积极响应,由此拉开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序幕,加强了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等方面的合作,2002年后东盟又重新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之后中国与东盟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迅猛,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5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 311亿美元,年均增长24.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与东盟甚至是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七国集团成员全部陷入经济衰退,发达经济体中只有澳大利亚实现低经济增长,在此情况下,中国与东盟双方认真实施自贸协定,互相开放市场,减轻了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带动了双方经济较快走出低谷。从2008年的情况看,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降幅明显低于东盟对全球的降幅,这对稳定东盟国家的外贸形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必然会有利于提振国际市场的信心,助推东亚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7]。有助于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和增强东盟各国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对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是一种促进。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挑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尽管已经建成,但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有政治领域的分歧,也有领土纷争引起的互不信任甚至是敌对。在落实协议内容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与领土等领域的分歧与纷争较大
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从政治领域来看,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这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分歧;在经济体制方面,存在计划经济、专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领土纷争方面,由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以及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都存在着领土纷争,在南沙群岛,南海等问题上,领土问题的争议往往导致了政治领域的互不信任与猜疑,军事领域的暗中较劲与敌对,从而影响到经济领域,而在对待中国这样的大国上,东盟往往采取了用一个声音说话,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来对付中国,不久前李光耀还发表言论认为,中国凭借其在金融和经济领域的实力,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内继续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这必然对东盟诸国构成威胁,因此主张把美国纳入东亚共同体以制衡中国[8],反华排华势力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再加上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出于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愿看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以至于结成同盟对自己构成威胁,往往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阻挠与挑拨,不时抛出“中国威胁论”来挑拨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得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会受到影响,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甚至还会恶化。出于政治上的互不信任与经济领域的其他利益,东盟还同其他国家签订了多边合作协议,以此来增加同中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讨价还价的筹码,获取到更大的利益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必将引起美国的关注,美国为了避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被建成类似于“欧盟”似的区域性组织,提出要发展与东盟更为紧密的经济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的复杂性可想而知,这些问题可能会使经济领域也受到影响。
(二)对中国某些地区造成冲击
首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关税大幅度下降,很多产品甚至是零关税;其次,部分农产品缺乏例外保护,受到冲击较大。在《早期收获计划》中,中国为了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日建成,作为一种利益让渡并没有提出特定产品的例外保护来保护中国的某些产业,受此影响,中国某些地区尤其是对广西的个别产业造成了不利影响,使部分农产品受到的影响较为严重。如泰国、越南的龙眼、荔枝等成熟期比中国早,生产成本也较低,关税的庇护消失后,对广西等地的热带水果冲击很大。又比如蔗糖业,2009年广西的食糖成本在约3 300元/吨左右;而泰国作为世界第四大产糖国,生产食糖成本只有2 000元/吨,零关税进口后加工成白糖成本仅3 000元/吨左右[9],这必将对广西的食糖产业造成冲击。其次,在自由贸易区内,资金的流动受到的阻碍较之前要大大减少,由此导致原本一些应该流入广西云南的资金将流入到东盟其他国家,从而使进入中国部分省市的直接投资可能会受到影响。
(三)谨防关税壁垒被非关税壁垒暗中替代
鉴于中国产品在很多方面是处于质优价廉的优势,为了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很多东盟国家完全可能用非关税壁垒来替代低关税的保护。比如在钢铁产业,由于钢铁工业投资具有资金量大、建设工期长等特点,而东盟各国钢铁工业基础薄弱、装备水平不高、钢铁冶炼和加工产能都比较小,在2009年东盟10国当中,有5个国家没有钢铁冶炼设备。但东盟地区用钢产业却在迅速发展。2010年,东南亚国家钢材消费量将达到6 420万吨,按年均6.5%的增速测算,到2015年将增至8 280万吨,东盟地区钢材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巨大的供需缺口、毗邻的地理位置等优势决定了我国对东盟地区钢材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但我国出口的大部分钢铁产品被列入一般的敏感产品和高度的敏感产品清单中,关税的减免须要到2020年后才能够得到较完全的减免。
比如当产品经过东盟国家海关时,对方在清关、提货上非常苛刻,手续繁琐,并设置人为障碍;一些国家设置较高的检验检疫标准,一些国家还会在国内税收设计、给予国内产业补贴等措施来抵消零关税制度下中国商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很快替代关税而“发挥作用”,这也是很多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一个重要手段。技术性壁垒主要是指商品进口国家所制定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商品标准、法规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所形成的贸易障碍,通过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标准,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甚至按照欧洲产品的价格、技术、卫生、检疫等标准来估价中国产品。
五、初步对策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这就需要双方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够把其建立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
(一)加强各领域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横亘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南海问题。中国与东盟在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有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南海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也会影响到中国与东盟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南海争端问题情况很复杂,我国从大局出发提出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我国的此项主张并没有得到东盟一些国家的积极响应,一些国家公然用军事手段侵占南沙岛礁,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划界方案重新划分南海海域,以及在南海大肆进行资源开发等,给双方友好合作关系造成了消极影响,对问题的解决增加了复杂性与艰巨性[10],这需要双方都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经济的往来,大力发展民间交往,增进双方人民的传统友谊和友好感情,加强各层次交往,保持高层会晤与互访,增强政治互信,落实有关共识;对激化矛盾的事件双方要及时通报协调,积极予以解决。
(二)错位竞争以降低贸易摩擦
2009年11月,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家具、机电产品、纺织品、高新技术产品、鞋类、服装、箱包和玩具等是中国2009年1-9月的重点出口商品。而这些产品恰好也是东盟国家的重点出口产品。比如机电产品是泰国近些年来对华出口的最大宗项目,越南对华出口的大宗项目也主要是原油、纺织品、鞋类和电子产品。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东盟国家有竞争力的商品是润滑油及其他原料动、植物油、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脂及蜡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而中国有竞争力的商品是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逐渐加强)杂项制品(比较有优势)。双方竞争力相当的商品是机械及运输设备。[11]由此可见,区域内的同质产品的竞争较为严重。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东盟产业结构有许多的重合与相似,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因此错位竞争,尽量减少与东盟国家同类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与东盟国家互补的产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避免竞争的主要手段。
(三)切实落实协议的相关规定、消除非关税壁垒的不利影响
中国与东盟各方都应该按照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认真履行协议中的规定,增强协议对双方的约束,这有助于双方处理问题的时候能有据可依,防止双方感情用事与意气用事带来的麻烦。双方要大力合作,减少各种非关税壁垒以及对正常经济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国政府应该增强对话机制的建设,通过定期协商、相互监督、定期讨论,极力避免不符合各项协议的安排与做法,关注不符合自由贸易的政策,防止非关税壁垒间接给双边贸易带来的障碍。[12]
[1]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介[EB/OL].http://gjs.mofcom.gov.cn/aarticle/af/200212/20021200055694.html,2010-01-01.
[2]南宁新闻网.政策知多少[EB/OL].http://www.nnnews.com.cn/html/AAQB.html,2010-04-01.
[3]易小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J].当代广西,2010,(3).
[4][10]人民日报.前两月中国—东盟贸易额同比增66%[EB/OL].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jingshidian/renminwang/201003/t20100323_278993.html,2010-04-03.
[5]徐友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金融合作更加紧密[N].金融时报,2010-01-19.
[6]居占杰.试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J].青海社会科学,2009,(7).
[7]吕德胜.推进地区合作 提振世界信心[N].解放军报,2010-01-03.
[8]李光耀:美国应被纳入东亚共同体制衡中国[EB/OL].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06/56/19/0_1.html,2009-11-03.
[9]吕余生.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共创双赢[J].东南亚纵横,2010,(2).
[11]朱伟,刘宁.自贸区玄机[J].中国海关,2010,(2).
[12]王士录.新起点、新机遇与新考验[J].当代世界,2010,(2).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武占江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
Li Yujuan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 will undoubtedly promote the bilateral trade,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both sides,reduce the extreme dependence on external factors and influence,push RMB onto the world stage and fuel the recovery of world economy.However,troubled by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political differences,the competition in some way has been intensified rather than weakened.As a result,the tariff barriers may be replaced by non-tariff ones.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financial crisis;non-tariff barriers
F741.2
A
1673-1573(2010)02-0019-05
2010-05-15
李玉娟(1977-),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