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心安处是吾乡
——解读苏轼心中的赤壁

2010-04-07喻晓萍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赤壁赋赤壁苏轼

喻晓萍

(益阳市资阳区教师进修学校,湖南益阳4323848)

此心安处是吾乡
——解读苏轼心中的赤壁

喻晓萍*

(益阳市资阳区教师进修学校,湖南益阳4323848)

本文试图从赤壁矶的江山风物、人文景观和苏轼的仕宦经历、宗教信仰等角度,全方位地解读苏轼的一词二赋,通过探寻这位千古奇才钟情赤壁并借此产生传世之作的缘由,进一步了解苏轼卓尔不凡的生命意识、人生哲学和文化性格。

苏轼;赤壁;《赤壁赋》

在苏轼所写的黄州诗文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一词二赋”,即一首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篇散体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三部作品写于同一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后,数游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有感而发,即兴抒怀而作。令人费解的是,一处争执不休尚无定论的三国古战场遗址,为何让饱受文字狱迫害的贬谪官员诗性不改、文如潮涌呢?“一词二赋”中又隐含着诗人内心怎样的复杂情感呢?反复揣摩这三部作品,似乎能听到苏老先生的声声叹息。

一、江山如画,叹巨浪卷风流。

在苏轼心中,赤壁,是个风景绝美的胜地。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惊心动魄之美;有“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山川相缪”的幽静迷人之美;还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险峻森然之美。万千气象,外加良朋好友,美酒佳肴,自然使他得“旷然天真”之乐。赤壁,又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地方。锦绣江山,“一时多少豪杰”!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群像中,偏偏只选取周瑜和曹操作代表是有原因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儒雅帅气,风度翩翩,指挥若定,胆略非凡。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极言周瑜的儒雅淡定,感情是极为复杂的。由周郎比照自己,周瑜破曹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作此词时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而且,苏轼当时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注边庭战事,满怀报国热忱,可是,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懦弱无能,他多么渴望有周瑜那样的英雄人物来扭转乾坤、振兴宋室,这正是作者艳羡周瑜的主要思想契机。同样,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塑造的曹操更是一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江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可是千百年后,这位叱咤风云、文韬武略、不可一世的盖世英雄又在哪里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浩荡江流依旧,千古人事如烟。既然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淘尽,变为历史的尘埃,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人类既然殊途而同归,又何必汲汲于一时的功名利禄?苏轼不愧是位参破世间宠辱的大智者。他能坦然面对个人的不幸,而不像李煜那样沉溺苦海,自伤心志,更不像陆放翁那样怀才不遇,伤时骂世,而是把英雄和自己都放在历史进程中进行观照。在他看来,当年声名盖世的周瑜、曹操,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彻底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和周、曹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之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差别其实也不太大。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才有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中所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彻底自由。《前亦壁赋》里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乃万物之灵,生死是人存在的两种形式,“物我无尽,又何羡乎?”他年少读《庄子》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正是他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以《庄子》思想为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二、壮志凌云,叹美人天一方。

《前赤壁赋》中,有这么几句耐人寻味的文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空明流光,心念美人,在天一方,苏轼内心难以释怀的东西,通过这几句歌词表达了出来。苏轼少年有奇志,读《范谤传》时,立志要做一个像范滂那样为真理而奋争的巨人。“居贫岂无食,自不安畎亩”,不甘心沉沦山野,与弟弟子由一考天下闻名,步于仕途之时,也曾有治国兴邦、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兼济天下的古训,使他铭记于心,连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后,也连称“快哉,快哉”,“尚欲放子出一头”。然而仕途荆棘丛生,奸臣当道,竟然容不下一个才华横溢的苏轼,他们网罗罪名,将脏水一齐泼向苏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环境和心境的突然改变,让苏轼防不胜防,惊恐万丈的他一下子陷入巨大的痛楚和悲哀之中。想想自己拥有“旷世奇才”的美誉,也想轰轰烈烈做些利国利民的善事,可是到头来,不仅壮志难酬,反而落得个发配黄州的下场,怀抱理想,呼唤贤君,贤君却与他“天各一方”,理想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不禁悲从中来。但是,政治上失败的苏轼,实际上是不甘心的。一个壮志凌云而又经纶满腹的人,谁不想在社会大舞台崭露头角?只要是生命,都有出人头地、自我表现的野心和欲望。然而,偏偏就是这位充满戏剧人生的奇才,在北宋中期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一直扮演着一种奇怪的角色。正如他的侍妾王朝云说他“一肚皮不合时宜”。无论旧党还是新党上台,他都不讨好。他一生对国事毫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哀。因此,他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和解脱,用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以及世间是是非非,用“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以随遇而安,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求得心灵的平静。

当种种不幸袭来的时候,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把这一切均视为世间万物流转变化中的短暂现象,他不愿以此自苦,而更多地寻求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东西。譬如,他初到黄州时,津津乐道于“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山川风物,那种劫后余生的喜悦溢于言表。当他被贬到当时更为偏远恶劣的岭南时,仍有闲情“日啖荔枝三百颗”,笑言“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表现。毫无疑问,苏轼上述心理中实际蕴藏着比一般直接流露的悲哀更深沉的悲哀,包含着自我麻醉、苦中作乐的成分,这种心理使他的作品削弱了激情的强度,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不仅是时代文化的产物,而且表现出在更为高远的立场上观照社会与人生,处理个人不幸遭遇的宏达情怀。

三、功名如烟,叹江海寄余生。

在《后赤壁赋》里,末段的内容尤为值得赏玩。苏轼详细地描述了半夜见闻和归家夜梦的经历。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卓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羽化登仙、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笔调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羽衣翩跹”的道士,与“玄裳缟衣”的孤鹤,与“我”,三位一体,亦真亦幻,扑溯迷离。“道士顾笑,予亦惊悟”,一“笑”一“悟”之间,人生的艰辛苦痛仿佛身上的尘土纷纷抖落。结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是写梦醒后的现实,在自然的实有与幻想的虚无之间,作者宛然忘怀了世间的一切烦恼、争逐,累累创伤的心灵也得以安抚,刹那间超脱了。此赋在作者梦醒时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在这意犹未尽的空白里,隐藏着苏轼贬谪生活的郁闷和悲苦,深含着他复杂的人生哲学,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作者那种随缘自适、旷达开朗的胸怀。

有人评价,后赋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远不及前赋,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中流露的神秘色彩和消极情绪冲淡了“赋”的内容,削弱了思想的力度。不过,可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理解:苏轼在文中的神秘幻觉,实际上是他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的间接流露。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忘怀得失,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又添新的创伤,南椅一梦后回到令人压抑的现实。“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语意双关,表面上是说梦中的道士不见了,而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命运、理想、抱负又在哪里呢?

在道家世界里,“羽化登仙”是人生的唯一追求,人一旦成了“仙”,便可“天地齐寿,长生永恒”。作为苏轼,抛弃世俗,排除杂念是他此时的基本愿望,这种愿望显示出一种超凡的境界:对仙的渴求,对世俗的郁闷。一个有飞仙企图的人,对世俗往往持不合作的态度。既然合不来,不如求归隐。归隐,是失败文人们的崇高妄想。当年陶渊明,误入歧途之后,很快“迷途知返”,走向南山,过上了真正苦闷的幸福生活。苏轼的内心也在作困兽般的搏斗:归隐之路,有没有尽头?他内心感到迷惘,陷入了自我与他我的矛盾,怎样解决呢?宗教从幕后走来,在苏轼最无助的时候,充当了他的精神教父。这一点从《前赤壁赋》中的主客对答中得到佐证。在这场自我解嘲式的辩论中,苏轼表达出对生命二元的理解,表达出对生命本我的尊重与正视:水,逝者如斯,却未尝往;月,盈虚如彼,卒莫消长。从变者而观,天地不能一瞬,从不变而观,物我都将无穷。因此,无论英雄豪杰,还是山村野夫,都没必要去羡慕什么,只要按照自我生命的轨迹走下去就是。再说,人生天地间,物各有主,正如清风明月,物我共有,又何必杞人忧天?面对良辰美景,好好享受,快乐生活,才是生命的极致。生命无论走向何方,也无论穷达荣辱,都不值得一惊一乍,亦喜亦忧。正如伊壁鸠鲁所说:幸福的生活,就是快乐和健康,灵魂没有困扰。所以,无论生命以哪种方式存在,有酒就喝,困来则睡,该来则来,该去则去,难怪一得道高僧,在回答“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的问题时,他一言以蔽之:“饥来吃饭困来眠”。

纵观苏轼的内心,旷达是主体,苦难是客体,快乐是媒体,无为是绝缘体。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因此,当人们在生活中遭受挫折、陷入困境时,不妨细细品读他的坎坷经历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生命意识、人生哲学和文化性格,一定会找到精神慰藉和有力支持,一定会幡然醒悟:赤壁,原来是这么美;生命,原来也可以这样活。

据考证,赤壁矶,本来不是古战场所在地,然而,自然雄浑的山势,触发了苏轼创作的灵感;奔腾咆哮的江水,冲击着苏轼喧腾的内心;风云际会的历史,激荡着苏轼豪迈的诗情。如果说,从诗狱的痛苦到黄州的历练,苏轼实现了精神上的彻底突围,那么,从寂寞沙州到快乐赤壁,苏轼铸就了文学上的巨大辉煌。“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成为苏轼一生最好的注脚。虽然,朝廷带给他的是永久的伤痛。而赤壁却赐予他创造的灵感、伟大的作品和不屈的人格。因此,苏轼钟情于赤壁,并把赤壁当做他的心灵家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3]李一冰.苏东坡大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陈慧君.苏东坡:悲歌为黎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6]朱士钊.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7]郭天印.大宋三杰[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8]苏轼.东坡集:插图本[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Abstract: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mountain,river,humanistic landscape and Su Shi's officer experience,and religious beliefs,to interpret his poem,through exploring the eternal love to produce red wizards and beloved,further understand his extraordinary life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cultural personality.

Key words:sushi;chibi;ode of chib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 Shi's ChiBi

YU Xiao-ping

G122

A

1009-5152(2010)03-0049-03

2010-06-21

喻晓萍(1967-),女,益阳市资阳区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赤壁赋赤壁苏轼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前赤壁赋》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