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崛起中的战略定位

2010-04-07张晋青李靖宇

关键词:城市群经济带经济

张晋青,李靖宇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9)

论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崛起中的战略定位

张晋青,李靖宇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9)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使中部地区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崛起中的战略定位是:打造“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形成“两纵两横”经济带、繁荣社会公共事业,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实现区域价值,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

区域经济;中部崛起;城市群;经济带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 2009年 9月 23日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根据这一战略导向,中部地区在国家积极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力挺国内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在新一轮崛起中努力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从各个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带动全国经济再上新台阶,使祖国的脊梁真正挺立起来。

一、打造“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构筑崛起之基

2008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包括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有色金属、物流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部地区从中受益的有河南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山西的装备制造业、纺织业,安徽的钢铁,江西的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湖北的钢铁、纺织业和汽车制造业,湖南的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等。[1]《促进中部崛起规划》进一步强调了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重要地位,[2]这是一次良好的历史性机遇。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解决粮食问题关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中部六省地处中国腹地,南北跨度较大,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使中部地区农作物品种丰富、粮食产量较高,是商品粮供应基地,所以加强中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是中部乃至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已经确定的 523个商品粮大县和垦区,中部地区占了 145个,中部地区位于中国 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内;全国 150个棉花大县和建设兵团,中部地区占了 61个。[3]但从 2008年春的冰冻灾害以及 2009年春夏的旱灾等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中部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抗灾能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第二,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加快调整布局结构。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建设优势产业带。[4]第三,顺应需求,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3]第四,拉长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各地名优特色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第五,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好兴农惠农政策,给农产品加工企业适当的财政拨款及税收减免,引导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农民真正增收。

(二)努力实现精深加工,巩固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

中部地区能源优势突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且储量丰富。山西的煤,安徽的煤、铁、铜,江西的钨、铜,河南的煤、铝土,湖南的铅、锑、锌,湖北的铁、磷等均是该区域内的优势矿产。[5]资源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部地区仍是东部的能源基地。伴随着政策倾斜,中部能源基地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巩固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地位,目前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进或自主研发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加速优化产品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能源。第二,抓好安全工作,推进大型煤矿建设,实行煤炭的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最终实现煤炭产业调整振兴。[5]第三,由市场配置资源,推进全面重组整合,使资源向技术强、管理强的企业集中,实现有序合理利用。第四,发挥资源优势和潜力,加快电力和电网建设,为支援京津冀、华东等其他电力消费地区发挥特殊作用。第五,加强区域内的能源合作与开发,在建设中求得共同发展。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体系的门类比较齐全、基础雄厚,尤其是其交通运输设备、数控机床、冶金矿山设备等在全国占有相当优势。[6]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该区域的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研发与创新能力较低、生产集中度和产业整合能力较差等问题。[7]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一,通过政府建立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推进含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第二,依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发能力,使科研人员明确创新方向,研究企业急需的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第三,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或同行业中的杰出人才,派遣本地区企业技术人才进入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深造或出国深造,积极进行技术更新;第四,政府可通过税费改革来刺激区域内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另外,政策性银行也应开发适当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自主创新研发项目。

(四)优化配置运输资源,发挥交通枢纽优势

中部地区是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起着连南接北、承东启西、辐射八方的重要作用,地处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与南水北调等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跨世纪重大工程的必经之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既事关全国经济发展之全局,又在区域大流通实现中部迅速之崛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部崛起,交通先行。面对经济危机,中央政府启动了四万亿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这为中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部崛起必须运用好这种交通优势。第一,强化通道建设,全力构建高速公路干线网络,消除行政壁垒,实现各省交通的通畅直达;第二,注重路网改善,扶持国道改造升级;第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好“村村通”工程;第四,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第五,重点构建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客货运综合运输枢纽,[8]同时加快机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空中交通的便捷优势。

二、培育城市群,造就崛起之核

城市群是打破行政分割后构成的经济圈,具有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和扩散商品与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集中资金和科技力量发展较高层次的产业,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城市群已经取代了单一的大城市或都市区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中东部之间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如何推动城市群又好又快发展,对加快实现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成长期城市群示范作用,打造中部一体化引擎

在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之后,中部地区各省都将城市群作为建设重点,主要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都市圈等 6个城市群。其中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在 45%-50%之间,城镇空间沿主要轴线发展态势明显,属于成长期的城市群。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区域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工业化进程从中期向后期过渡。[9]它们的成就奠定了中部地区崛起的根基,对剩余的 3个城市群的发展可起到示范作用。

1.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 100公里内的 8个中小城市及其所辖区域,2007年 12月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 9个城市占到湖北省 1/3的土地,拥有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该城市圈内的 GDP占全省经济总值的60%以上。另外这里还集聚了全省 58%的固定资产投资和 62%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武汉城市圈有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首先要从区域规划、财政体制、项目布局等方面,全力把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其次,要整合圈内资源,实现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布局和城乡发展的一体化。特别要加快推进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圈内城市间的经济技术协作与产业融合,在企业改组联合、产业链延伸、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再次,要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联手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带动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2.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次中心,涵盖 500公里以内的 9个省辖市,下辖 14个县级市,34个县,843个乡镇。区域总面积占河南省的 1/3,人口占全省的 2/5。2006年该城市群的 GDP为 7084.39亿元,财政收入为430.5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 56.8%和 67.9%。中原城市群是全国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的重要枢纽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畜牧生产基地和能源矿产、重化工业、食品纺织、商贸物流等产业基地。河南省希望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基础较好,自然资源条件较为优越,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各中心城市经济特色鲜明,并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建材、食品、轻纺等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依托郑州、洛阳两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对于中原地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将会起到巨大作用。因此,在实现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应坚持中原城市群现代化带动战略,将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大郑州都市圈的发展同城市群体系的完善结合起来,率先实现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并以此带动中原地区的全面崛起。[10]

3.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包括湖南省中部的 3个地级市及所辖区域。该城市群的发展是 20世纪 80年代开始的。2007年该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同时被批准为“两型”社会。该城市群区域总面积占全省的 1/7,人口占全省的 1/5,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 2412.6亿元,占全省 2/5。该区域内聚集了该省 90%的科技人员和 80%的科技成果,是湖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中心。长株潭城市群的远期目标是,到 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人均 GDP达到 6000美元以上,成为在中部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团式特大型城市群之一。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必须下大力气搞好城市群的体制机制创新,包括产业同构、交通同网、能源同供、金融同体、信息共享、环境同治,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互补效益。[11]借助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融合,进而形成高水平的城市群。另外,规划建设既要考虑核心区域,也要考虑辐射范围,努力把该城市群建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的典范。

(二)引导萌芽期城市群健康发展,推进一体化进程

除上述三大成长期的城市群之外,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都市圈均为萌芽期城市群。它们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水平在40%左右,正处于极化发展阶段,核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空间轴线正在形成。[9]三个城市群应该积极跟进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步伐,以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发展较好的城市群为参照系,发挥自己的优势,促使城市群健康发展,助推中部崛起的一体化进程。

1.皖江城市带。马鞍山、芜湖等 8市沿长江呈珠状分布,构成了位于安徽中南部的皖江城市带。该城市带面积 7.35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52.65%;人口 2830.34万,占全省的 42.93%;2006年生产总值 3855亿元,占全省的 62.76%,地方财政收入 208.76,占全省的 48.81%。作为中部城市群中最接近长三角的城市带,其区位条件优越,对外联系方便。随着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皖江城市带的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2009年安徽省提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得到国务院的重视。按照预期,皖江城市带还将承接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等五大产业转移。示范区最终将会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对于大规模地推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还有一个期望,即发挥示范区对皖北、皖西、皖南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配套,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以带动皖北皖南共同发展,进而带动安徽省整体发展。

2.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以南昌为中心,包括九江、景德镇等 5个设区市,涵盖 32个县市。5个城市对鄱阳湖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对全省经济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和拉动力。该城市群面积 6.4万平方公里,人口 2100万,分别占全省的 38.1%和 47.1%;2006年 GDP达274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158.38亿元,均占全省一半以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824.55亿元,占全省的 57.74%。全省科技工作者的 75%、高校工作者的 80%集中于此。从区位上看,环鄱阳湖城市群上接“武汉城市群”,下连“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的辐射,这些优势可强化其在长江中下游的经济纽带作用。江西省是唯一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区的省份,最有条件接受沿海经济的辐射成为沿海发展的腹地。中国最发达的长珠闽地区正在实现产业升级,需要把大量缺乏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区域。从成本与市场的角度考虑,把产业大量转移到地理位置最接近的江西省当然是首要选择。江西省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五座城市应增强区域内部协调性,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抓住发展的机遇,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来迎接“长珠闽”的产业转移。

3.太原都市圈。太原都市圈以太原为中心,以晋中榆次区为次中心,面积 3.1万平方公里,圈内人口 965.8万。太原都市圈是中部 6个城市群中发展最缓的一个,虽然 2002年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首次提出“以太原为中心,建设一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和城市群”的构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圈中的个别城市各自为政的情况。山西因煤炭资源丰富一直作为国家的煤炭、电力供应基地。被定位为国家重化工基地后,“锅炉房”山西现在已经滑到了全国的“谷底”。山西产业结构单一,有些资源型城市由于无计划开采已经接近资源枯竭。以城市圈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山西突破瓶颈谋求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部实现全面崛起,山西这个资源大省的崛起是必不可少的。太原都市圈是中国北部地区东西联结带上重要的节点型都市圈,也是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创新基地,终会成为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和组织中枢,以及具有晋阳文化特色和强大辐射作用的综合型、生态型、现代化都市圈。

三、形成“两纵两横”经济带,拓展崛起之势

中央强调中部六省要以交通要道为依托,加快发展经济带等经济密集区。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近期内只能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优先发展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使之成为辐射带动功能强大的主体增长极,从而带动周边发展。“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发展还可以使中部地区和全国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一)发挥两横经济带功能,实现东中西全面对接

长江黄金水道和陇海铁路线分别横贯中部地区的南北半部。横向经济带的形成有利于加强东中西部的经济联系。

1.沿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地区包括中部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4省。目前在长江这条发展轴线上,下游已经形成了长三角地区,上游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核心区域,武汉则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核心城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战略重心的转移,长江中游地区的长江大通道不仅是中部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更是与东、西部经济联系的纽带,可以说,长江中游地区的崛起会使中部地区南半部的经济发展空间极为广阔。[12]发挥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对中部崛起的带动作用。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中部地区相关省份应当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发挥中部地区的内河航运优势,制定沿江开发战略,促进沿江产业带尽快形成。第二,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三,内河航运与通过铁路、公路运输相比,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运量大、成本低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能够增强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中部地区对外部资金和技术进入的吸引力。此外,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以提高中部地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机会。

2.沿陇海经济带。陇海铁路东起连云港西至兰州,并与京沪、京广、焦枝、南同蒲、咸铜、宝成等铁路相交,全长 1759公里,横贯皖豫晋三省,其中河南和安徽分布着较为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粮食、能源资源,山西也有丰富的能源资源。[13]陇海铁路占据着中国物流中心的地理位置,陇海经济带的繁荣可以对中部地区北半部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把陇海经济带发展起来,将外向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到沿陇海经济带,中部经济会被带动起来。该区域长期的发展停滞与沿途经过很多行政区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尝试由中央建立直辖管理机构比如陇海发展委员会,由各个城市的市长和相关的主管副省长以及中央特派员组成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经济带的发展问题。此外,还应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精英人才,为沿陇海经济带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加快两纵经济带建设,促进南北的经贸交流

全国的交通大动脉中有京九线和京广线纵穿中部地区,依靠纵向轴线优势发展沿线经济可以带动中部地区发展。

1.沿京广线经济带。京广铁路贯穿中国南北,全长 2300公里,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河流,与近 20条铁路相连接。运输时间的缩短为加快南北经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为促进中部崛起和南北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14]京广铁路在经过中部的豫鄂湘三省的同时和北京、广州相连,京广沿线经济发展为实现中部地区与京津冀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协作创造了条件。但是,京广线沿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结构和企业规模等差异较大,要实现区域一体化就必须进行体制、金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最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对沿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实现要素的聚合功能。此外,要发挥京广铁路特殊的交通优势和与粤港澳联系的区位优势,还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利用沿线农业产业带的有利条件,把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实现区域内外经济的良性循环。

2.沿京九线经济带。京九铁路全长 2381公里,行经北京至广东 7省 2市中的 100多个县市。京九铁路的修建,除极大改善沿线的交通条件之外,必将促使经济活动向铁路沿线集中,使沿线不断发达的交通网络逐步转化为稳定而牢固的经贸联系,促进经济带形成。[15]京九沿线地处我国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处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内迁的第一线,可充分利用沿海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的机会,发挥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价格较低的优势,大力从沿海吸引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际上,中部地区也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措施,国务院也扩大了内地外资项目审批权限。据此,沿线有机会从当前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换中,获得一定的初始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化京九协作带的经贸交流,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等,已成为沿线各城市政府的共识。目前,类似于大京九农副产品食品交易会的经贸洽谈会等已经成为京九沿线城市与珠三角地区合作的重要载体和交流平台。京九腹地城市借助这些平台,从珠三角引进资金和项目,也将大量农副产业品打入珠三角和港澳市场;珠三角也拓展了发展空间,解决了原材料、劳动力和产业配套等一系列难题。

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崛起中,在打造“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加快形成“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同时,要注重进一步繁荣社会公共事业。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以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为中部崛起提供智力保证,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为中部崛起提供技术支撑,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群众后顾之忧,让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1]新华社.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N].人民日报,2009-09-24-(1).

[2]孙向阳.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八大优势浅析[J].消费导刊,2009(4):61.

[3]胡文海.中部五省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70-74.

[4]胡文海.崛起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9):39-43.

[5]焦有梅,白慧仁.提升能源产业建设新型能源基地助推山西经济在中部崛起[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2):6-8.

[6]周志春.我国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09(8):8-13.

[7]杨华峰,王学军.推进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思考[EB/OL].(2007-05-05)〔2009-10-20〕.http://www.gmw.cn/01gmrb/2007-05/05/content_601994.htm.

[8]交通部.中部加快长江航道和港口建设发挥黄金水道作用[EB/OL].(2007-09-12)〔2009-10-18〕.http://www.ce.cn/ztpd/xwzt/guonei/2009/zbjq/Traffic/200909/12/t20090912_20000616.shtml.

[9]尹世洪等.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EB/OL].(2009-09-16)〔2009-10-21〕.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9-09/16/content_18538761.htm.

[10]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5-06-27(9).

[11]张萍.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推进方式创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66-78.

[12]黄强.依托黄金水道促进中部崛起[J].中国水运,2004(10):4-6.

[13]袁红起,黄涛.雷陇海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09(4):125.

[14]张贡生,李长亮.“丰”字型发展战略决策选择[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6):52-55.

[15]李国强.京九经济带形成的条件和策略[J].科技导报,1998(1):58-61.

Strategic Position of Central China in the New Economic Upsurge

ZHANG Jin-qing,LIJing-yu
(Center of Marine Econom y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 rm 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The strategic decision to promote the Central China’upsurge provides a developing chance for Central China.The stragetic position of Central China in the new economic upsurge should be identifies as the following:creation of“three bases and one hub”to construct the base for the Central China’upsurge;attention to nurture a vibrant urban group to create the nucleus for the Central China’upsurge;formation of the“two vertical and two horizontal”economic zone to explore the trendsof the Central China’upsurge positively;cultivation of social and public undertakings.Only in this way does Central China make good use of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realize its regional val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country.

regional economy;upsurge of Central China;urban group;economic zone

F120.4

A

1672-3910(2010)02-0075-06

2009-12-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OBTY116)

张晋青(1984-),女,山西长治人,助研;李靖宇(1949-),男,吉林德惠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城市群经济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