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不断推进预备役部队建设创新发展
2010-04-07江西省军区参谋长倪海峰
■ 江西省军区参谋长 倪海峰
“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是胡锦涛主席站在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军队建设目标和军事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阐明了我军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实现形式,是我们抓好新形势下军事工作的科学指南。预备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后备力量的中坚骨干,必须坚持用胡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思想,贯彻落实“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建设方针,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进预备役部队建设创新发展。
第一,合理确定规模,优化兵种结构。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协调发展,是加强国家武装力量整体建设的必然趋势,是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战斗力水平的关键所在。在现役部队精简的情况下,预备役部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随着现代战争的不断发展,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发展方向,军兵种部队的地位及作用越来越重要,遂行任务的保障越来越繁重,军兵种预备役部队理应成为后备力量体系的建设重点。为此,应根据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动员需求,结合新一轮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着力优化预备役部队内部结构。在数量规模上,要压缩步兵作战部队规模,增强后勤、技术保障和通信、电磁频谱管理、工兵、防化预备役部队,使预备役部队既能弥补现役部队作战能力的不足、又能遂行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任务;在兵种结构上,要减少陆军作战部队的比例,多组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预备役部队,做到既能满足保障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又能满足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在建设目标上,要与现役部队趋于一致,努力达到或接近现役部队的战斗力水平,以便在战时与现役部队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第二,完善体制编制,规范建设种类。目前,在领导管理体制上,预备役部队与军分区、人武部的工作关系不够顺畅,管人与管事脱节;省军区系统与军兵种预备役部队领导管理和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职责不够明确。在编制上,预备役部队现役官兵数量约占编制总数的5%左右,基层现役干部只配备了营(连)长,生长干部缺乏来源,现役干部配备矛盾比较突出。预备役部队中的现役军人是部队建设的骨干,虽然人数较少,但任务很重,直接影响着部队建设质量。因此,应着力解决预备役部队现役军人编配比例偏低,部队特殊专业岗位缺少技术骨干的问题,进一步调整现役军人编配岗位,配齐配强现役干部;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规范和理顺预备役部队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构建纵横向互通融合、内外部对接协调的工作运行秩序。同时,应根据遂行多样化任务要求,科学确定预备役部队的建设类别,明确建设标准,突出建设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原则上,预备役部队应分为两个种类:一类为重点建设部队,主要是承担首批动员任务的预备役部队,一般随现役部队参战;二类为一般建设部队,战时主要担负所在地区的要地防空和支援保障任务,平时主要担负抢险救灾、应急维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两类预备役部队均以旅、营为主,师、团为辅,适当增加现役人员的编制数量,在编制上与现役部队保持一致,以利战时成建制对口补充或单独遂行作战任务。
第三,科学实施编组,提高官兵素质。预备役部队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人员为基础编组起来的。搞好人员编组是预备役部队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内在要求。实践也充分证明,将大量专业对口的转业、退伍军人和地方专业技术人员编入预备役部队,是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起点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牢固树立“编组出战斗力”的思想,改进编组方法,合理划分编组地域,最大限度地把优秀转业军官、退伍军人、地方专业对口技术人员编入预备役部队,不断优化官兵素质结构。选配预备役官兵既要考虑平时部队建设需要,更要着眼遂行任务要求;既要考虑平时便于集中管理和开展活动,更要着眼提高部队整体素质,保证平时能参训、战时能参战。要进一步扩大编组范围,推动编组工作由农村向城市拓展、由国有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拓展、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领域和人才密集型行业拓展,最大限度地吸纳地方优秀人才,提高战斗力生成的起点。
第四,强化军事训练,增强实战能力。军事训练是预备役部队的中心工作,也是加强战斗力建设的基本实践活动。目前,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层次偏低,整体训练、挂钩训练质量不高,基地化、模拟化训练水平低,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还不具备条件,特别是受装备和场地等保障条件限制,一些高炮部队组织实兵实弹演练都很困难,一些新组建的军兵种部队尚未进行过实兵演习。因此,预备役部队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科技练兵,努力提高训练水平。要坚持按新大纲施训,使规定的参训兵力、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和训练标准得到有效落实;充分借助和发挥地方先进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拓宽训练渠道,改进训练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效益;积极开展与现役部队的挂钩训练,根据战时可能担负的任务和兵种专业特点,确定挂钩训练单位,建立相关运行机制,促进整体训练水平和战斗力的不断提升。要着眼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与要求,根据行动任务与样式,充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扎实抓好抢险救灾、处突维稳、参战支前等行动的针对性训练;要注重在承担抢险救灾和应对公共性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过程中,按照战时行动要求,锻炼提高指挥员决策指挥和分队顽强拼搏、英勇善战能力。此外,还可结合配合公安、武警担负应急维稳等任务,按照预案组织对接、协同等内容的训(演)练,不断提高军警民协调一致、联合遂行任务的能力。
第五,狠抓战备工作,做好动员准备。做好经常性战备工作,是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重要保证。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预备役部队可能与现役部队同期、甚至要先期投入作战。在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预备役部队也往往首当其冲。因此,应高度重视战备工作,不断提高战备水平,确保一旦需要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要紧贴思想实际和作战需要,强化战备、形势、职能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官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要立足可能出现的最复杂、最困难局面,逐级分解细化任务,逐项深化行动对策,落实战备物资储备,做到一种威胁多套预案,一种情况多种处置办法,形成种类齐全、实在管用的方案计划体系,并有计划地组织快速动员演练,使部队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要注重加强野战指挥所建设,不断优化指挥控制编成结构,加强预备役部队指挥自动化建设,创新指挥手段,改进指挥方式,逐步形成集中指挥、分级响应的纵向指挥体制和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横向协调机制。
第六,落实各项保障,确保建设所需。强有力的各项保障,是抓好预备役部队各项建设的物质基础。然而,人员难召集、活动难开展、保障难落实等“三难”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影响和制约着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发展。目前,在法规制度上,有关预备役部队平时建设和战时动员的法规政策严重滞后,预任官兵参战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权益与利益得不到依法保障,不履行兵役义务的行为难以依法惩处,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工作困难重重。在装备保障上,预备役部队武器装备只编配了三分之一的训练装备,而且都是现役部队淘汰下来的堪用品,以步兵轻武器为主,重装备很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更少。特别是近年来组建的工兵、通信等兵种预备役部队,只配备了少量的雷达、指挥仪等侦察指挥器材,主战装备基本没有配发。同时,各类军民通用装备因没有相关法律保障,落实起来难度较大。这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经费保障上,预备役部队的建设经费大多由地方负担,但在有些项目和标准上没有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的法规依据。特别是城市预备役人员训练经费没有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范围,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又比较困难,许多地方普遍落实不够好,或落实标准偏低,满足不了训练需求。因此,应按照满足平时开展训练和战时遂行任务的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理顺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体系,科学制定配备标准,切实搞好平时训练装备的配备和战时作战装备的储备。同时,要认真做好军民通用装备的征用工作,搞好登记统计,制定预征计划,确保需要时能够就地就近征用。依据国家和军队的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完善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法规制度,用法律法规指导、规范和协调预备役部队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解决经费和装备难落实、奖惩措施难兑现等问题,为预备役部队质量建设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