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2010-04-06包淑芝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建设

包淑芝

(大庆师范学院 人力资源部,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简称,是一种能使教师担负起其角色的品质,即实现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品质,是教师充分实现其教育潜能的品质。“师德”由“师”和“德”二字组成,“师”是基础、“德”是升华。“师”既有职业的指向、也有授业水平的指向,“德”则指专属职业德性及规范。由师而德、师德共体,二者共同构成“师德”的含义。良好的师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前提。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同时,对于转变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的师德建设问题值得人们广泛关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校职能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要很好地实现这些任务,首先要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师德建设问题。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同志在2009年第四届全国师德论坛上着重强调,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发挥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1]可见,师德建设成为教师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在学校各项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

2.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加强大学生德育,形成良好学风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者,是优良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期,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修养具有启迪和熏陶作用,大学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崇高的师德既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师德决定教风,教风决定学风,所以,校风建设中,师德建设是源头性工程。只有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问,才能引领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健康成长。

3.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既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者,传授知识的教育者,也是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主要责任人,还承担者育人的使命。教师职业已经不同于一般职业,是一种具有鲜明劳动特点的职业。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其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往往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的青少年学生为劳动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教育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坚定“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在学生中起到表率和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我国不仅需要有大批的科学家也需要有大批的教育家,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让学生永久铭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人才的重任,人民大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深切呼唤着良好的道德风尚,也进一步期待着良好的师德风尚。为适应这一要求,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敬业精神不高,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教师的传统道德受到了挑战和冲击,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识不清,过分看重物质利益,敬业精神不强,在教学中投入精力不足。有的教师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更新教学理念,观念落后;有的教师不注重学习,不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信息量少,没有把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有的教师将物质利益置于第一位,接受工作总是看是否有利可图,看轻教学工作;有的教师不重视改进自己的授课艺术,驾驭课堂能力弱,不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有的教师不遵守教学规范,备课、上课等环节有不符合教学规律现象等。

2.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育人职责

高等教育的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格、开发智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即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人观,即教书,又育人,履行好教师这两种基本职责。高校有部分教师将工作只局限在课堂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等的培养,对学生课堂纪律疏于管理,对学生课堂之外违纪现象视而不见,认为不是自己的职责,对学生了解关心不够,不能将育人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3.自律意识不强,师表作用欠缺

转变工作作风。工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职工群众。各级工会要加强对工会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激励广大工会干部事不避难、干事创业,促进工会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要完善联系职工群众的制度机制,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坚决防止“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基层工会要紧紧围绕职工群众转、依靠职工群众干、成效由职工群众来评判,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做工作,让工会工作深深扎根于广大职工群众之中。

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着鲜明的示范作用。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个人行为等都对学生产生着直接影响。而高校有些教师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注重自身修养,不注意课堂、衣着、言语、交际等礼仪,举止不够文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淡薄,在课堂上抒发个人偏见,不能起到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这些不良的表率作用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教师的高尚形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社会存在不公平、社会太黑暗等想法,不能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走出校园之外的生活。

4.治学不严谨,师德修养不够

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实施的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高校教师是这些重大战略的主力军和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而有的教师不注重师德修养,不能坚持客观公正原则;有的教师只注重个人发展,喜欢单独研究,不讲团结和协作,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有的教师治学态度不严谨,为了晋职,不讲学术道德,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现象严重;有的教师不关心爱护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淡漠,对物质利益追求变重。

三、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师德认识不足

古之谓“传道”是教书育人的首义和真谛,是教育科学理性的弘扬,结合“授业”、“解惑”,才能“使人健康地成长、成才和成人,享受人生的生存方式”。汉代学者杨雄讲过:“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2]“教之道,德为先”,教师其言教、其身教,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当前,有的教师只把教育看作是一种职业,对师德建设的重大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认识不到一名高校教师所肩负使命的光荣和神圣,经常把自己混同于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工作者,不自尊,不自重,妄自菲薄。

2.德育工作相对薄弱

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学生,德育工作者把主要精力和教育内容都放在了学生身上,而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虽然也在进行,但相对较弱。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还应结合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师德素质情况,就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使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主动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他们的生活、能力提升等需求,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在学历、业务能力、学术水平上得到提高,忠于教育事业。

3.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经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对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高校教师的思维敏捷,处在新旧观念更新、新旧思想文化碰撞的前沿,受这种影响更为深刻,而部分教师对于市场经济浪潮冲击抵御能力又太弱,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4.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学和科研是目前高校教师的两项重要工作内容,在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考核评价体系中占有主要权重部分,而在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方面考虑较少,这形成了一种不良导向,使得教师重教学和科研,轻政治和师德。而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道德规范,灵活运用各种制度,有效引导教师的思想,规范教师的行为。所以,要进一步强化《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制定教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并把它作为教师考核、晋职、晋级等方面的重要衡量标准,使师德建设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5.教师地位和待遇还不够高

政府和学校对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还没有营造出来,对教书育人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宣传表彰还缺乏力度;对那些道德败坏、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打击不够严厉;在尊师重教、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

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良好的师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前提。它是高校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应当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进行机制创新。

1.建立教育机制,与教师讲德

一是制订明确的教育计划和方案,把师德教育列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二是在日常思想政治学习中,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形象、责任和纪律的教育,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促进教师“讲师德、树师表、铸师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质量观和人才观,强化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师德规范行为逐渐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2.建立考评机制,让教师树德

建立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使师德考核切实起到激励和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素养、自我完善的作用。一是建立明确的师德规范,让教师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并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二是定期进行师德考评。将对师德的要求进行量化和细化,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避免考核的盲目和随意,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对困难或思想有问题的学生的帮扶教育、教师在工作中的责任心、治学态度、学术道德、为人师表、育人情况等;也可以设立“师德信箱”进行信息反馈。三是定期进行师德检查。将师德表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步检查,激励督促教师自觉提高素质、全面履行职责。四是加强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评价。改变单单从行政管理部门角度进行的考核,向以学生为主的考核转变。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其一言一行无不在学生的监视之下,而且我们进行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师德如何,广大学生最有发言权。[3]

3.建立激励机制,给教师颂德

一是开展经常性的师德建设宣传,进行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服务理念等教育,学习在全国涌现出的师德先进典型,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引导教师追求更高的师德理想。定期举行教师为人师表、高尚师德的主题教育活动。二是认真培育师德先进典型,开展师德示范岗等活动,树立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激励教师自觉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三是对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或给予特殊津贴,或在教学名师评选、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发挥先进人物的导向作用。在教师中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师”、“十佳班主任”等,积极宣传他们的爱生爱岗事迹。四是以人为本,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对教师生活、成长、成才的关怀,激励教师爱校爱岗、敬业奉献。

4.建立遴选机制,用教师重德

一是在聘用新教师时,要把师德作为必备的准入条件,严把教师入口关,明确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学科背景,而且要有教书和育人的热情及能力;二是将师德要求列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班主任上岗培训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必修内容,向他们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四是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严重违反师德要求的,该清除教师队伍的,要及时清除。优胜劣汰,形成机制,不断优化和纯洁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系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多角度、多形式探索师德建设途径,才能打造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能够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周济.在以“爱国敬业,教书育人”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师德论坛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09-09.

[2]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余瑾.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4-01-13.

猜你喜欢

师德高校教师建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