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使用意愿——基于用户接受的研究视角

2010-04-05□李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印本知识库科研人员

□李 武

如何提高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使用意愿
——基于用户接受的研究视角

□李 武

基于量化研究数据并结合焦点小组和专家咨询研究结果,提出了开放取(OA)知识库建设主体提高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使用意愿的8条策略建议,包括:在功能定位方面,坚持OA知识库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适当发挥其学术评价功能;在技术操作方面,加强互操作标准化建设,改善使用界面,简化存储流程;在质量控制方面,采取适当的学术质量控制措施;在版权管理方面,确保论文首发权,并向作者加强版权知识教育工作;在宣传推广方面,针对不同年龄、职称和学科的科研人员开展差异化工作。

开放存取 OA知识库

1 引言

以arXiv.org的创建为起点,开放存取(OA)知识库已有18年的发展历史。但是,与OA知识库的倡导者们和建设者们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研人员的消极使用现象非常突出[1],尤其是科研人员不愿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存储在OA知识库中。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基于用户接受视角,首先以UTAUT(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理论)理论模型为基础,参考学术传播的相关理论和先导访谈的文本内容分析结果[2],构建了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3];然后根据该理论模型设计量表,就影响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相关因素开展问卷调查[4]。同时,利用同一份问卷,笔者对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认知程度和使用行为也开展了调查[5]。

通过对447份有效样本的数据分析,发现影响科研人员将后印本存储在OA知识库的因素有4个,按其重要性分别是:职业发展期望、操作努力期望、使用焦虑和政策导向;而影响科研人员将预印本存储在OA知识库的因素则有5个,按其重要性分别是:使用焦虑、长期保存期望、职业发展期望、政策导向和技术优势期望。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还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与科研人员“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性别、年龄、身份/职称和学科等控制变量的干扰。同时,通过考察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认知程度和使用行为现状,发现了解开放存取的中国科研人员人数在逐渐增加,但仍有将近30%的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完全不了解”,将近80%的科研人员从未利用OA知识库存储过学术论文。

作为后续工作,本研究将阐述上述经验研究的策略意义。具体而言,本研究在上述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OA知识库建设主体如何加强促进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存储在OA知识库中的影响因素,排除阻碍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存储在OA知识库中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贡献意愿。有三点需要说明,一是本研究对OA知识库的界定与之前的研究完全保持一致——“存储学术研究成果、并为用户提供全文免费阅读和使用的数字文档库”,而研究中涉及的“学科知识库”和“机构知识库”也特指基于开放存取原则的“OA学科知识库”和“OA机构知识库”。二是本研究在分析策略的时候聚焦于OA知识库建设主体,即基于OA知识库建设主体立场分析相关策略,而没有涉及其他利益关系主体(比如科研资助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等),目的是希望本研究所提出的对策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三是本研究考察的是作为作者身份的科研人员是否愿意在OA知识库中存储论文的行为,而非作为读者是否愿意利用OA知识库中存储的论文的行为,所以本文直接使用了“贡献意愿”这一术语,但为了保持跟前续研究在变量名称上的一致性,在作为变量名称出现的时候,仍采用“使用意愿”,包括“后印本使用意愿”和“预印本使用意愿”。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了焦点小组法和专家咨询法。

在利用SPSS软件完成了对447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后,采取焦点小组法对该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时间为2009年4月15日,地点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参与人员为该学院编辑出版学方向的教员和研究生,人数为12位。焦点小组讨论持续约2个小时,基本程序是:首先,由研究者介绍数据分析结果,约15分钟;然后,由参与成员讨论这些研究结果的策略意义,约1个小时15分钟;最后,研究者汇总众多成员的观点并让成员予以确认和补充,约半个小时。

在随后的半个月内,研究者走访了4位专家,包括(按走访时间先后排序):奇迹文库负责人季燕江先生、清华大学信息参考部郭依群副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学科咨询部主任初景利教授以及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萧德洪研究馆员。基本程序是:首先,向专家简要介绍数据分析结果,事先已经发送了电子邮件;其次,结合焦点小组的讨论结果征求专家的意见,包括专家介绍各自单位在建设OA知识库过程中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使用意愿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专家访谈的时间长度不一,长则两个多小时,短则45分钟左右。

3 研究结果

3.1 准确定位OA知识库的信息传播和学术评价功能

研究表明,“政策导向”与科研人员的“后印本使用意愿”和“预印本使用意愿”都有显著关系(p<0.01;p<0.01)。根据研究界定,“政策导向”包括三个行为主体:科研人员的所在单位、科研资助机构以及传统期刊出版机构。换言之,科研人员所在单位和科研资助机构对OA研究成果是否认可对科研人员是否愿意在OA知识库中存储论文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学者对OA知识库在学术传播系统中的功能定位有不同的看法。为了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技术的优势,同时保证学术传播其他功能的继续有效运作,有学者提出了学术传播的功能分化理论,比如Phelps建议将信息传播与学术评价相分离。宋丽萍博士则明确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以多渠道功能分化为主导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将学术传播划分为交流和评价两个部分。其中,交流部分以内容提供为主,完成传播职能;而评价部分,通过同行评审的质量控制,完成奖励和认可职能[6]。也有学者提出了融交流和评价为一体的思想,以 Tim Broday和Stevean Harnad等人为代表。他们在一篇题为《开放文档环境的数字化计量服务》的论文中以Cite-Base为例,将其作为可能出现的奖励中心替代模式[7]。Citebase通过监控arXiv的记录以及实际使用情况,通过点击率和被引率等事后监控指标弱化传统同行评审机制,将内容传播和计量奖励功能融为一体。

在综合考虑根深蒂固的学术评价传统和科研人员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本研究建议OA知识库建设主体对OA知识库在学术传播体系中所要扮演的角色要有相对明确的定位:原则上以信息传播为核心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对正式学术评价发挥适当的修正和补充作用。首先,OA知识库在学术传播系统中要重点发挥信息传播的核心功能。具体来说,OA知识库既要使读者容易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研究资源,又要使作者最大程度地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学术评价功能主要仍然由学术期刊来承担,OA知识库应该允许并鼓励作者将预印本继续提交给传统期刊以完成学术评价功能。当然,在具体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overlay期刊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富有创新意义的举措[8]。其次,考虑到目前科研人员的信息存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有学术评价制度这一客观事实,本研究建议OA知识库建设主体跟科研人员所在单位和科研资助机构进行协商,说服他们在考核科研人员的科研业绩或者制定项目审批标准的时候,将科研人员存储在OA知识库中的论文的被点击次数和下载量等数量指标作为对传统学术评价指标的有益补充。

3.2 从技术角度加强OA知识库的互操作标准化建设

研究发现,“职业发展期望”对于科研人员的“后印本使用意愿”和“预印本使用意愿”都有显著影响(p<0.001;p<0.001),而且“职业发展期望”是众多促进科研人员的“后印本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中权重最大的一个(Beta=0.265;p<0.001)。正如研究界定的,“职业发展期望”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希望提高自己研究成果的被引率。相对于传统出版,开放存取的核心特征就是“读者免费获取”,可以提高论文的被引率[9101112]。但是论文被他人引用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资源容易被发现和检索。因此,为了满足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这种“职业发展期望”,从OA知识库建设主体的角度出发,本研究建议首要任务就是加强OA知识库的互操作标准化建设,实现不同OA知识库之间和OA知识库与其他数字资源库之间的无缝链接和统一检索。因为只有这样,读者才能“一站式”地检索到这些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的OA知识库资源,而这正是读者阅读和引用文献的基本前提。

目前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机构知识库的平台建设都基于 DSpace系统。从2007年1月开始,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字图书馆产品服务(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gital Library Production Service)OAIster对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进行元数据收割,将其纳入数据提供成员。DSpace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与美国惠普公司联合开发的开放源码软件,该软件既应用了OAIS参考模型,又遵循了OAI-PMH协议。OAIS参考模型从整体上高度概述了数字信息资源保存系统的参与者、职责、信息模型、功能以及服务等,可以为OA知识库在共享机制中的长期访问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框架。而OAI-PMH协议在OAIS参考模型提供长期访问的基础上又为OA知识库的共享提供了标准接口,使用户可以通过服务提供方提供的统一检索界面进行检索,进而将OA知识库纳入到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之中。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OA知识库(包括国内三大学科OA知识库)都没有考虑到不同OA知识库的互操作检索问题,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个OA知识库都是一个“信息孤岛”,从而不能真正发挥 OA知识库的信息传播功能。

在具体操作上,OA知识库建设主体可以采用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开源代码软件。据OpenDOAR的统计数据表明[13],DSpace和EPrints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两大OA知识库建设软件,其中在OpenDOAR收录的1538个OA知识库中,应用DSpace软件的OA知识库高达488个,占32%,而应用EPrints软件的OA知识库也达到了260个,占17%。与DSpace一样,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发的EPrints软件同样也遵循OAI-PMH协议,目前也有多种语言版本。本研究建议国内的OA知识库建设主体可以重点考虑采纳DSpace和EPrints这两种软件。在选定了具体的软件后,OA知识库建设主体还需要加强对这些软件的本地化设置和界面汉化工作,具体流程和步骤可以参考厦门大学基于DSpace构建机构知识库的本地化实践工作和上海交通大学机构知识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1415]。

3.3 改善OA知识库的使用界面,简化论文存储流程

研究发现,“操作努力期望”与“后印本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p<0.001)。也就是说,科研人员是否愿意将论文的后印本存储在OA知识库中与OA知识库的操作难易程度直接相关。Key Perspectives Ltd于2004年开展的作者自存储行为调研报告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6],该研究表明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是导致科研人员不愿意实施自存储的原因之一。2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第一次将论文存储在OA知识库中存在或多或少的技术问题,23%的被调查者报告说第一次将论文存储在OA知识库时花费了一个多小时。为此,在技术方面,本研究建议OA知识库建设主体不仅需要加强后台的互操作标准化建设,而且也需要改善OA知识库的使用界面,尤其是要简化论文存储流程和最大程度地减少用户输入信息的工作量。

为了实现技术上的互操作功能,OAI-PMH协议为不同OA知识库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标准接口,而互操作性同时还得需要标准化元数据作支撑。标准化元数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元数据的内容和形式。前者是指规定哪些元数据是必须提供的,目前对网络资源的揭示往往采用通用的Dublin Core的15种非限制性元数据。后者是指元数据输入格式是否标准,如果元数据输入格式不符合规范或者存在拼写错误的话,就不能体现提交内容的属性与特性,那么就无法使用户检索到该资源。提供内容完整和形式规范的元数据固然会提高资源的建设质量和检索效果,但同时也无疑会增加用户存储的负担。本研究建议OA知识库在保证基本的数据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用户输入信息的工作量。

具体来说,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小技巧供OA知识库建设主体参考。其一,允许根据用户的个人注册信息自动生成部分元数据信息,包括作者姓名、单位和通讯地址等,这种做法无疑减少了用户的手工信息输入量。这个方面可以借鉴中科院各所建立的机构知识库,它们的存储步骤非常简单,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加字段对已有的数字化数据进行相互导入或导出。其二,提供自动格式转换和拼写纠错功能。比如对于后印本的发表年月格式,系统会自动地将其转化为系统默认的格式。其三,提供即时保存信息功能,这主要是防止因系统异常或用户因突发情况中止提交过程而导致信息丢失。

3.4 实施适当的学术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论文的首发权

研究发现,“使用焦虑”与科研人员的“后印本使用意愿”和“预印本使用意愿”都有显著关系(p<0.001;p<0.001),而且“使用焦虑”是众多阻碍科研人员的“预印本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中权重最大的一个(Beta=-0.499;p<0.001)。为此,OA知识库建设主体必须采取措施消除科研人员在决定是否将论文(尤其是预印本)存储在OA知识库时所存在的顾虑和担忧,包括对论文质量的担忧、对论文首发权的担忧以及对在线评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的质疑。

相对于传统期刊而言,OA知识库并不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或编辑部评审工作(主要是指存储预印本,对于后印本的存储不存在质量的重新评审问题),这是对传统出版流程的一大革新,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为此,本研究建议OA知识库建设主体在质量控制方面采取中间道路,具体做法是可以将事先控制和事后控制进行有机结合。事先控制可以借鉴arXiv.org的“认可系统”。为了保证收录论文的学术质量,arXiv.org于 2004年开始实施“认可系统”,也就是说,首次提交论文的作者要得到来自一位arXiv已有用户的批准(来自著名机构的知名学者除外)[17]。首先,arXiv.org赋予来自著名机构的知名学者和先前的活跃用户批准权(判断是否活跃的标准是前三个月到前五年期间的提交论文数量)。提交者能够容易地在arXig.org网站上找到某个学科领域内具有批准资格的科研人员,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征求对方的意见。通常而言,批准人一年可以批准一名新用户,而系统保留撤销批准人的审批资格的权利。在获得批准后,用户就可以在arXiv中上传论文了,系统也根据其今后的表现决定是否赋予该用户批准他人的资格。

事后控制就是典型的“先发表后评审”机制。“先发表后评审”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开放同行评审制度的做法,这种做法最早是由Gordon W.Hewes等人提出[18],后来引起了Harnad的极大兴趣,他不仅以此思想为指导创建了BBS刊物,而且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优势来支持和维护开放同行评审的做法,他又与其他人一道创建了纯电子期刊Psycoloque[19]。从理论上讲,“先发表后评审”机制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特点,评审过程相对快速和透明,但也可能会存在“网络话语污染”问题。为了保证在线同行评审意见的公正性,本研究强烈建议OA知识库对注册用户实施严格的实名制,要求作者存储论文和读者发表评论之前必须以真实的个人信息注册为正式用户,但可以保留在计算机终端使用虚拟ID发表评论的权利。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消除科研人员对在线评审意见的公正性的质疑,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用户的基本隐私权。当然,上述做法主要是针对学科知识库而言的,机构知识库由于其注册用户来自本机构或联盟机构成员,对提交论文的质量相对比较好控制。

另外,研究也表明,科研人员在决定是否提交论文的时候存在害怕论文被他人剽窃的顾虑。为此,建议OA知识库建设主体提供论文首发权证明服务,同时也提供反剽窃服务。具体来说,OA知识库必须严格记录并在需要的时候为作者提供提交和存储论文的时间证明,为可能会发生的首发权纠纷提供确凿的证据。同时,OA知识库还应该利用同行监督和反剽窃技术及时发现剽窃行为,保证原创作者的权益。对于发现有严重剽窃现象的作者,实施惩罚措施,比如撤销该论文的存储并在网站上发表谴责申明。这两点均可借鉴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为在该网站发表论文的作者提供论文发表时间的证明打印服务,同时制定了“在线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并在网站首页设置“学术监督”栏目,公布发现存在学术作假或者学术剽窃的论文[20]。

3.5 加强版权知识宣传,并代表成员与出版机构进行版权协商

研究表明,“政策导向”与科研人员的“后印本使用意愿”和“预印本使用意愿”都有显著关系(p<0.01;p<0.01)。正如上面提到的,在研究界定中,“政策导向”包括三个行为主体:科研人员的所在单位、科研资助机构以及传统期刊出版机构。而传统期刊出版机构的政策特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将预印本存储在OA知识库是否会影响论文被期刊的录用,二是将后印本存储在OA知识库是否会招致期刊的反对和控诉。目前论文出版的惯例通常是一旦论文被期刊录用,论文的版权往往由作者转交给了出版者,比如Kaufman-Wills Group对ALPSP、美国医学院协会、HighWire出版社和DOAJ所拥有的495家期刊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除DOAJ外,绝大部分期刊都要求作者签署版权转让协议,其比例分别为 40.3%、87.9%、66.7%和14.4%[21]。而在认知方面,科研人员对论文的版权政策也都模棱两可。根据本次调研,36%的科研人员表示对上述第一种情况不清楚,而40.3%的科研人员表示对上述第二种情况不清楚。

因此,本研究建议OA知识库建设主体在版权方面需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在科研人员当中普及和加强版权知识的宣传工作。根据ROMEO的统计分析,截至2009年1月底,允许将论文预印本进行自存储的期刊和出版机构分别是3228份和59家,占统计总数的31.68%和12.5%,而允许论文后印本进行自存储的期刊和出版机构则是6440份和253家,占统计总数的63.2%和53.6%[22]。通过宣传可以让科研人员了解这些期刊和出版机构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消科研人员在OA知识库中存储论文时存在的“害怕破坏与期刊的关系”的顾虑。其二,代表个体科研人员与出版机构协商,争取作者对论文的自存储权利(或更多的相关权利)。在具体策略的应用上,一方面OA知识库建设主体可以考虑以联盟的形式与传统出版机构直接沟通,采用联盟的形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谈判砝码,而且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OA知识库建设主体可以考虑资助相关研究项目、诉求相关权利部门和利用相关媒体机构开展研究和舆论导向工作。

3.6 制定强制性后印本存储政策,并允许用户撤销预印本

研究发现,“组织机构影响”与科研人员的“后印本使用意愿”和“预印本使用意愿”都没有显著关系,而“长期保存期望”与科研人员的“预印本使用意愿”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Beta=-0.226;p<0.001)。根据讨论结果,科研人员的“使用意愿”与“组织机构影响”没有存在显著影响,很有可能是因为这种来自组织机构(包括所在单位、科研资助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影响只是一种建议或者倡导,并没有实质上的引导作用或者约束作用。已有研究对用户在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情景下的自存储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在1到2年内,如果没有强制性要求,机构知识库自愿进行存储的论文数量只有15%,而如果实施强制性要求,存储论文数量则达到100%[23]。而“长期保存期望”与科研人员的“预印本使用意愿”之所以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则很有可能是因为科研人员担心OA知识库对存储论文的“不可撤销”规定与期刊录用文章的前提规定存在一定的冲突,即部分期刊决定录用文章的时候会要求作者删除原先存储在网络上的版本,而往往OA知识库都要求作者一旦将论文存储在OA知识库中,就不能撤销了。

基于这两点研究发现和讨论分析,对于机构知识库来说,建议与所在单位充分沟通,实施后印本强制性自存储政策。在国际上,自存储政策也在从鼓励层面走向强制层面,包括美国卫生研究院和哈佛大学等著名机构[24,25]。在具体做法上,建议借鉴中科院国家图书馆机构知识库。该机构知识库明确规定了“国家科学图书馆员工已正式发表在各种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集的研究论文在正式发表后,存缴人必须立即在1月内将作品的最终出版版本或定稿最终版本存缴到该机构知识库中”[26]。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人员的参与度,尤其是在科研人员不熟悉OA知识库潜在优势的情况下。对于预印本,不管是机构知识库还是学科知识库,建议都应该允许科研人员在适当的时候撤销全文,但为了保证资源建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保留撤销论文的元数据信息,并注明相关的撤销信息以及原文被录用的期刊题名和卷期(若该撤销论文已被期刊录用)。

3.7 针对不同人群灵活地开展宣传和推广服务工作

研究发现,开放存取概念在科研人员当中有所普及,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的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和OA知识库并不了解,因此OA知识库建设主体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需要大力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根据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缓慢,创新事物要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事物。通常,这个数量是目标人群总人数的10%-20%。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进入快速扩散阶段[27]。因此,OA知识库需要重点攻克这10%-20%的人群,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建议在策略上有所倾向,包括确定重点推广对象以及确定具体推广形式和主要推广内容。

根据研究结果,在读博士研究生和讲师/助理研究员这两个群体在决定是否使用OA知识库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际关系影响”(p<0.05;p<0.05),即身边的导师和同行的建议和行为对他们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另外,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流通理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不同的人群,其中“舆论领袖”是指那些传递信息给舆论追随者,并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和导向作用的人群[28]。可以说,在接受OA知识库过程中,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副研究员扮演了“舆论领袖”的角色。因此,在重点人群选择方面,本研究建议以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副研究员这两个群体为主。OA知识库建设主体只要成功说服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副研究员接受OA知识库,那么在读博士研究生和讲师/助理研究员这两个群体也就很有可能受其影响而加入到使用者之列。

另外,研究还发现,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副研究员这两个群体在决定是否使用OA知识库的时候不受“人际关系影响”,并且更重视“职业发展期望”(低年龄组:Beta=0.351;t=6.985;p<0.001;高年龄组:Beta=0.622;t=7.738;p<0.001)。所以在具体宣传形式方面可以重点考虑直接开展演示会或推介会,比如与学术会议主办方合作,利用学术会议这一平台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在具体的推广内容方面,由于科研人员更加在意的是使用OA知识库带来的对职业发展的优势,并不十分在意该系统的使用难易程度,所以在介绍OA知识库的时候,应重点介绍OA知识库相对于传统出版的核心功能,介绍OA知识库在保证论文质量和确保论文首发权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要重点强调使用OA知识库能给科研人员带来的潜在好处,包括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论文被引率和提高他们在同行中的知名度等。另外,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直销策略,定期向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副研究员这两个群体发送邮件,内容除了向他们介绍OA知识库的基本功能和核心特征外,还可以特别提供存储论文的利用率通报服务。

3.8 充分意识到学科差异,针对不同学科开展差异化工作

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在信息利用和信息发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认知程度和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来自图书情报领域的科研人员比来自其他任何学科的科研人员更加熟悉开放存取,而来自物理领域的科研人员利用OA知识库存储研究论文的行为较其他任何学科都要普遍。从大的学科角度来看,除了图书情报学之外,来自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的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认知程度不如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那么高,其实际使用行为也不如后者普遍。因此,学科知识库建设主体需要明确自己的学科覆盖范围,可以考虑优先发展物理、数学、计算机和工程学等学科领域的OA资源建设。但这种单学科OA库的建设,必须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否则很难与arXiv.org等成熟的OA知识库竞争内容资源。对于确定需要建设综合性学科知识库或者机构知识库而言,则需要加强对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科研人员的宣传工作。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自人文艺术领域的科研人员认为自己的“后印本使用意愿”和“预印本使用意愿”均受“配合条件”的影响(p<0.05;p<0.05)。因此,建议在针对人文艺术领域的科研人员宣传OA知识库的时候,不仅要强调OA知识库的核心特征和使用OA知识库所带来的潜在好处,同时也应该突出说明OA知识库所提供的配套服务,包括提供在线帮助、实地培训以及专人帮助服务。另外,通过对学科与“使用意愿”的方差分析,研究发现来自化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使用意愿”是最低的,这非常出乎本研究的预期,但却与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基本吻合[2930]。因此,本研究建议OA知识库建设主体应该特别针对化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开展调研,系统地了解他们信息发布行为特点和学科传统文化,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以便制定有效的宣传策略和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

4 结论

基于量化研究数据并参考焦点小组和专家咨询结果,本研究提出了OA知识库建设主体提高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贡献意愿的8条建议。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功能定位方面,坚持OA知识库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适当发挥其学术评价功能;

·在技术操作方面,加强互操作标准化建设,改善使用界面,简化存储流程;

·在质量控制方面,采取折中路线,实施适当的事先和事后学术质量控制措施;

·在版权管理方面,确保论文首发权,并向作者加强版权知识教育工作;

·在宣传推广方面,针对不同年龄、职称和学科的科研人员开展差异化工作。

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这些建议囊括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维度,为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启发OA知识库建设主体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强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这些建议非常具体细致,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就加强OA知识库的宣传工作来说,不同于类似研究中口号式的提法,本研究明确了重点宣传对象、具体宣传形式和主要宣传内容。因此,合理应用本研究的建议将无疑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对知识库的参与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OA知识库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内容获取这一瓶颈问题。但本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没有分别针对学科知识库和机构知识库提出对应的建议。另外,本研究关注的是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相应的对策分析也是试图解决这种基于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但是,OA知识库的采纳和扩散还取决于机构层面的相关因素,比如机构固有的文化传统和原先的组织结构等。这个问题对于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来说更为突出,也是对策研究过程中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地方。今后类似的研究应该对这些问题加以明确界定和深入分析。

致谢: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文中提到的四位专家以及焦点小组访谈成员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1 Philip M.D.&Matthew J.L.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Evaluating the Reasons for Non-use of Cornell University's Installation of DSpace.D-Lib Magazine.2007,13(3/4).[2009-05-02].http://www.dlib.org/dlib/march07/davis/03davis.html

2 李武,杨琳.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基于先导访谈的探索性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98-103

3 李武,卢淑静.构建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73-76,20

4 李武.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57-66

5 李武,卢振波.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认知程度和使用现状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10):58-62

6 宋丽萍.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2006

7 Brody,T.etc.Digitometric Services for Open Archives Environments.In:European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2003.Norway:T rondeim,2003:207-220

8 Magnus Enger.The concept of‘overlay'in relation to 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硕士学位论文].Troms,Norway:University of Tromso,2005.

9 Lawrence S.Free online 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 a paper's impact.Nature.2001,411(521).[2009-05-12].http://www.nature.com/nature/debates/e-access/Articles/lawrence.html

10 Harnad,S.&Brody,T.,Comparing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OA)vs.Non-OA A 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s.D-Lib Magazine.2004,10(6).[2009-05-06].http://www.dlib.org/dlib/june04/harnad/06harnad.html

11 Kurtz,M.J.Restrictive access policies cut readership of electronic research journal articles by a facto r of two,Harvard-Smithsonian Centre for Astrophy sics.2004.[2009-05-15].http://opcit.eprints.org/feb19oa/kurtz.pdf.

12 Brody,T.etc.The effect of Open Access on Citation Impact.In:National Policies on Open Access(OA)P rovision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Output:an International meeting.Southamtpon:Southamtpon University,2004

13 OpenDOAR.Usage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y Software.[2009-06-02].http://www.opendoar.org/onechart.php?groupby=r.rSoftWareName&orderby=Tally%20DESC&chartty pe=pie&width=600&height=300&caption=U sage%20of%20Open% 20Access% 20Repository% 20Software% 20-%20Worldwide

14 陈和等.基于DSpace构建机构仓储的本地化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3):13-17

15 唐兆琦.基于DSpace的机构仓储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6 Key Perspectives Ltd.Open Access self-archiving:an author study.2005.[2009-3-20].http://www.jisc.ac.uk/uploaded_documents/Open%20Access%20Self%20A rchiving-an%20author%20study.pdf

17 arXiv.org.The arXiv endorsement sy stem.[2009-03-24].http://arxiv.org/help/endorsement

18 Gordon W.Hewes.Primate Communication and the Gestural Origin of Language.Current Anthropology.1973,14(1/2):5-24

19 师曾志.基于知识增长的电子期刊质量控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1

20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05-13].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

21 Kaufman-Wills G roup.The Facts About Open Access.[2009-05-15].http://www.alpsp.org/ngen_public/article.asp?id=200&did=47&aid=270&st=&oaid=-1

22 Open Access an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with EPrints.Journal Policies-Summary Statistics So Far.[2009-03-18].http://romeo.eprints.o rg/stats.php

23 Sale,A rthur.Comparison of IR content policies in Australia.First Monday.2006,11(4).[2009-05-12].http://www.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11_4/sale/

24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Public Access.NIH Pubic A ccess Policy Details.[2009-06-12].http://publicaccess.nih.gov/policy.htm

25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Regular Meeting.VIII-5.[2009-07-25].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February_2008_Agenda.pdf.

26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服务网格.http://dspace.llas.ac.cn/guiter?id=3

27 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0-37

28 巴兰等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2-135

29 Lawal,I.Scholarly Communication:the Use and Non-Use of E-Print Archive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hip.2002(Fall).[2009-05-15].http://www.istl.org/02-fall/article3.html

30 Key Perspectives Ltd.Open Access self-archiving:an author study.2005.5.[2009-03-20].http://www.jisc.ac.uk/uploaded_documents/Open%20Access%20Self%20A rchivingan%20author%20study.pdf

How to Improve Researchers'Intention to Use OA Repositor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 Acceptance

Li Wu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a previous empirical study and the follow up focus group as well as expert consulting,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s suggestions to improve researchers'intention of self-archiving papers into OA repositories.The sugges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strengthening inter-operability among OA Repositories,improving the users interface and simplifying archiving procedures,adopting proper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papers'qualities and copyrights,and promoting OA Repositories with specific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bjects and groups of researchers.

Open Access;OA Repositories;User Acceptance;Strategy Analysis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2010年1月26日

猜你喜欢

印本知识库科研人员
2022年国际预印本学术及社会影响力研究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六十种曲》初印本考述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
国际学术出版机构预印本政策分析*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基于Drupal发布学者知识库关联数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