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入教育生活之悟境
——试析化学教学中的自然之理

2010-04-05张利平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4期
关键词:事物物质变化

● 张利平

走入教育生活之悟境
——试析化学教学中的自然之理

● 张利平

不管是“教育即生活”也好,还是“生活即教育”也罢,若从深层次理解这句话的本意,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教育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生活。或者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感悟到生存之理,不能获得生存智慧,得不到生命的唤醒,教育者的作用就不得不令人思忖。

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就不但要承担起教书的职责,更要展现育人本质。也就是说教师与教育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智慧的启迪者,后者则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心灵导航者。那么,教育者该如何在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入生命之悟境,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心灵感悟中智慧的成长呢?

学生的兴趣点究竟在哪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往往因为对这一点的重视而有多种思考和选择,其操作方式无怪乎有以下几种:一是创设与学生经验相近的生活化的情景;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感官刺激,譬如声像、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等;三是来自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吸引,譬如教师的亲和性等,“亲其师信其道”本身也是兴趣源。

尽管在上述做法实施后,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向趋力,但是若是我们作深层次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的兴趣是浅表化的,这种兴趣也因为缺失了对学生人格导向上的作用而显得浮躁。那么学生真正的兴趣在哪里?

在引领学生复习“物质的构成”这一专题前,恰逢我在读《易经》。其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句话让我感悟颇深。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质世界之斑斓自不必说,远至宇宙之大,只能说是——无穷尽。而物质又是由各种粒子构成的,粒子之无限可分性,也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这不正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相契合吗?与学生从这一点开始交流,我发现,他们对哲学层面的关注超出了我的想象。科学知识与人类生存规律之间的不谋而合,让他们惊讶又震撼。特别是我讲到自然之理与学习化学之理的六个内涵关系的共存性,即“化育、中庸、务本、简约、辩证、共生”时,显然受到心灵冲击的学生,好像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化学,第一次知道化学学习中蕴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

其实,不必深究我们也知道,当学生逐渐开始走向成熟时,真正困扰他们的是人生观的定位,康德将人生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是什么?我如何去干?”四个要素,也说明了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最大的愿望是对自身生存本源的追索。

而单纯以知识的兴趣点来启迪学生的认识,显然是偏颇的。特别是我们耗费大力气来研究所谓的教学模式,只从技术层面来开展教学改革时,是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的。萨科奇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谈到,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伟大和深刻”的事物,厌恶“渺小和平庸”的事物。这也说明,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能投射到心灵深处的内容与学生探讨,要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要关注学生一生的成长,要让他们明确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才能成就自己、解放身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中人。

尽管我对这一课题尚未进行更有条理性的研究,但是却不断地在教学中渗透着这一教育理念。不断实践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表现出积极的心态,人生境界也在不断的提升着。而我也深刻认识到,真正能促发学生兴趣的是从内心深处对人生的反思,是对自身生命个体的透视和审视。

什么是化学教育中的自然之理

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像万事万物一样,蕴含并遵循着自然的大道之理。

其理之一在“化育”。化学是发现变化、研究变化、应用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变化是它的核心。变化也是一种存在,对此就要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辨析,这就有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宏观与微观的内联;变化要受时空所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化学反应需要反应条件之原因所在;变化要受本质影响,这就有了水不能变成油的道理。而我们研究变化的一项重要用途,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只有那些服务人类、奉献人类的变化,才能为我所用。那么我们就要借助化学原理,转化那些阻碍文明发展的变化,如环保问题、医药的研制、新材料的开发等。其实,洞悉世间所有的变化,莫不是如此。就是人自身的成长,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当学生明确了变化之因,他就会建立全局观念,客观地接受变化、观察变化、研究变化、转化变化,并以“化育”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让自己在变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

其理之二在“中庸”。不偏不倚为中庸,得失守恒为中庸。就像关于化合价这一概念的学习,不管化合价是一种性质还是说它是一种状态,究其理,就是“平衡”。电子得失要守恒,价的高低也要遵守平衡规则。把握“衡”的理念,剩下的就是举例子打比方的问题了。其实化学式也好、化学方程式也罢,乃至世间的哪一项道理,最终根本不都是“平衡”?一旦悟透这个道理,学生就能自觉的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透视事物之间的存在,并能促进形成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理之三在“务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推及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关于燃烧话题的探究,我就坚决反对种种华而不实的对教学材料的“雕琢”。燃烧是一种客观存在,从探究其存在的本因开始,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燃烧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燃烧?燃烧的好处和害处是什么?有害处就有对策,灭火方法的探究就顺理成章成为研讨的话题了。很多老师在开展燃烧这一主题的教学过程,搜索了很多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案例,只想让学生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得到更多的收获,我却不以为然。“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大道至简,直接让学生切入主题,就会省去很多繁缛,也不至出现只有热热闹闹的场景而无深邃的思维的假探究现象。

其理之四在“简约”。简约不是简单,简约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具灵性的智慧。在设计溶解度那一节的教学时,我就想,溶解度不就是为了比较物质溶解性能的大小而存在的一个数值吗。既然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那就提出这样一个探究问题:“想办法提供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不同”,而后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就是了。至于出问题那太正常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智慧生长的过程,何必担心学生出问题而搞那么复杂呢?当学生经历了探究、经历了失败时,他就能获得这样的感悟:原来很多事情都是从尝试开始,而失败也就是黎明前的黑暗。经过这样的驯化,学生就能坦然的面对失败和成功,能够平和地面对将要面对的一切。

其理之五在“辩证”。辩证之理是人最高的智慧,通其理必明其魂,生之魂就是明白阴阳并存,所谓“知其雄,守其雌”是也。所以面对物质用途的分析,诸如新材料、温室效应、酸雨等,都要从优和劣、盛和衰、短和长、正和反等两方面进行研讨,如此,就会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辩证的取舍中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他就会知道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就要遵循事物存在的自然之道,就会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客观、辩证地认识事物乃至自己的成长。

其理之六在“共生”。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人一生下来就必然与周遭相挂连。所以推及其它,他就会知道物质也是如此,它与它之间是相生呢还是相斥,是以什么方式发生联系呢?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呀!有这样的认识,他就会自觉地去迁移去比较去反思,如此,他就会构建起一个共生网络,知识的内理不就贯穿其中了吗?就像分子和原子,宏观与微观、酸和碱、化学与物理等等,莫不是如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印证这一道理时,他就知道自己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应该以“共生”的思想来善待周围的一切,如此才能拥有和谐的生存环境。

化学教育中的“化育、中庸、务本、简约、辩证、共生”的内涵,与人类自身存在之间的道理几乎是完全契合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以此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就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存的关系,让他们在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是什么?我如何去干?”中,在对学科内涵的思考、实践中,自然地获得知识、能力的增长和人生价值观的提升。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教育观

不可否认,教学与教育是两个层面的话题,其联系点在于教育要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来实现,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桥梁是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备准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师德修养、强大的人格感召力、丰厚的学识学养,才能让教育与教学合为一体。由此看来,教师要想做好教育这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才华。

纵观上述六项观点,假如教师不具备这样的哲学思考力,是无法传递给学生的。也就是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这本“教材”必须具备“伟大而深刻”的特点。从教学过程来看,也绝无可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就能得其主旨,也并非是单纯靠教师的说教就能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学习场景和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感悟。

下面我将通过初中化学“物质的构成”这一专题内容的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编者在鲁教版教材的编写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故将难点分散到各章,且通过形象生动的编写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趣味性较强的学习蓝本。单纯从教材的编排来说,假如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反思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学习任务。也正因如此,我这样来策划、实施教学工作:

首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通盘预习,让学生从中找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线索,构建出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图,并对粒子进行比较,抽取共性。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认识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是有一定规律的,都是从外在到内里逐步深化的过程。二是让学生体悟到尽管粒子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它们之间是相互挂连的,也就是体会事物存在的“共生之理”。其三则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感悟到,只有自己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最终陪伴自己一生的不是课本上的这些内容,拥有自学能力才是学习之所望。

自学之后便是合作共享。合作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谙熟相处之道,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体验思维相激、资源共享、灵性交融的学习场景,会延伸他们的兴趣、扩展他们的视野。

以上两个步骤是学习新知前的前奏,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以为只有先让学生进入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才有发现每一个亮点的可能。当然,也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先让学生将一个个支点建构起来,而后再串联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要根据教师对课程的设计而定。

亮点之一就是分子

事物之间都有相通的道理,那么每一个分子也就会像生物一样,具有相似的特征。所以学习分子时,我常常采用的方式是——表演。给学生一个课题:“假如我是一个分子……”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分子的性质,就给予了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参悟其中的道理。对于宇宙来说,人是非常渺小的,同样对于人来说,分子也是非常渺小的。尽管渺小,但它们始终在运动,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间隔,且因为外在条件(温度)的改变,会发生运动和间隔的变化。而后体会分子的这一变化带来的效果。以水分子为例,外在条件的改变,让水分子有三态变化,水分子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自身的净化和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当学生认识到分子的性质后,就会自然地想到,与分子同样属于构成物质粒子的原子、离子,也应该有这样的特征,如此便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探究其他亮点的状态。这样构划学习方式,实际上也是前面所谈“简约”观的一种呈现方式。事实上,学习就是这样简单,只不过由于我们对课程的内涵理解不深、对学习方式理解不透,才导致将内容繁琐化,有时,学生所以对学习畏步不前,完全是教师导致。也就是说,当学生明确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后,他们就会形成一种简约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学习效果,当然也是一种能力。

其实,这种方式不只适用于学习物质的结构,学习元素化合物等知识,同样如法炮制。“触类旁通”“单一反三”,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具有相同的内涵,是一种简约又高尚的学习智慧。

分子是要构成物质的,它与物质之间如何建立联系呢?这就需要借助情境创设、空间想象、实验验证等方式。虽然我在此不能一一说明,但是我想说的是,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就是标准。而“适合”的最高标准是遵循自然之理。

以上所谈有些类似王国维对词的论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也就是说,本文对“化育、中庸、务本、简约、辩证、共生”分析更注重的是一种境界的营造。无此境界,则无对教育内涵的透视,有此境界则有对学生心灵重塑的可能。在这种境界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就会让学生自然的走进教育生活之悟境。这是我的希望和追求!

张利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文苑学校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事物物质变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美好的事物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奇妙事物用心看
鸟的变化系列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