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标·教材·评价三位一体强化高考日语“文化”考查(下)

2010-04-05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考试处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深层日语言语

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考试处 高 升

2.2.3 委婉表达

日语「婉曲表現(委婉表达)」的暧昧模糊是一个让初学者难以捉摸的问题。日本人很少坦白直露地表达自己的判断,当其否定或拒绝一件事时尤其如此,他们会说:「それはちょっと…(这个嘛有点儿……)」、「じゃ,考え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请允许我再考虑考虑)」、「よく善処します(我会处理好的)」。

还有一种值得留意的情况是,日本人在交谈时虽然一直在冲对方频频点头,「はい,はい(是,是)」连声,但这只是表示“我正在认真听您说话”,并不意味着“我同意你的看法”。日本贸易振兴会出版的『日本人と働く方法』一书指出:日本人说的“是”并不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只不过是怕破坏整体的融洽气氛而不能说“不”罢了。因此,一个真正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学习者,必须善于捕捉隐藏在「建前(场面话)」背后的「本音(真心话)」。日语中大量的「婉曲表現」大大淡化了说话人的主观色彩,为对方和自己留出充分的转还余地,这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日本人头脑中的「思いやりの文化(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文化)」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也是日语言语行为的一大特征。

高考日语试卷在“听力”部分和2010年后即将出现的“补全对话”部分对「婉曲表現」进行考查,如2006年含听力试卷“听力”部分第6题:

男:温泉でも行きましょうよ。

女:また今度ね。

女の人はどう思っていますか。

〔A〕ぜひ行きたい。

〔B〕行きたい。

〔C〕あまり行きたくない。

2.2.4 省略现象

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讲究「以心伝心(口虽不言,心领神会)」,因此日语中存在大量的省略现象,这就是所谓「話半分(话说一半)」。据统计,日本人交谈时使用第一人称“我”的频率仅为中国人的32%。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日本人之所以尽量回避说“我”这个词,一方面是不愿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另一方面是其「仲間意識(集体意识)」在语言上的自然反映。高考日语试卷经常会在“阅读理解”部分对日语的省略现象进行考查,如2007年含听力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第57题:

文中には,「へえー,いろんな教材があるのね。山田君はどういう習がしたいの?それによって決めないとね」とあるが,「決めないと」の後ろに省略されたものはどれか。

〔A〕どれがいい言える

这你还不明白吗?蔡大姐喝了一口茶,故作高深地说,李天明的年龄杠杠已经快到了,听说县里要动他了,可他还想再干一届,去领导那里又是跑又是送求了好多回,领导却始终不同意,李天明便有些心怀不满,回到黄土岗之后,对那些林农说了县里这些年对长江、珠江保护林补助款的处理情况,那些林农便闹起事来了。

〔B〕これがいいと言える

〔C〕どれがいいか言えない

〔D〕これがよくないと言える

2.2.5 指代词

日语中的指代词可以指代人物、事物、状态、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结果等几乎所有成分,考查形形色色的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是极富有日语特色的一种命题角度,如2009年含听力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第62题:

文中には,「最近のビジネスマン像に関するアンケート調査の結果にもそれが現れていると思う」とあるが,「それ」の指すものはどれか。

〔B〕コンビニの影響

〔C〕ビジネスマン像

〔D〕アンケート調査

2.2.6 交际用语

日语「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用語(交际用语)」的主体是「挨拶(寒暄)」。孙满绪先生认为:“所谓「挨拶」,除了表示寒暄、问候、致辞、致意的意思外,其基本含义是指日本人在日常生活或某些庄重场合,使用相对固定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此问彼答的简短的礼仪性的交流方式。”在日本人看来,「挨拶は人間関係の潤滑油(寒暄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油)」,「おしゃれ会話の出発点はまず挨拶(寒暄是良好沟通的起点)」。

甲雯睦郎先生主张将日语寒暄语分为10类28小类,可见日语寒暄语数量之繁多、用法之复杂、区别之细微。可以说,各种习惯化、程式化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用語」是一种典型的日语言语行为特征。新教材的每一课均设有「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表現」专栏。从2001年开始,高考日语将主要在“补全对话”部分对此进行考查,如:

「お出かけですか。」

〔A〕「はい,でかけます。」

〔B〕「はい,スーパーに行きます。」

〔C〕「はい,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以上六种属于比较典型的日语言语行为特征。与此相对,还有非言语行为特征,它是言语行为的外衍,主要包括言语交际行为中的眼神、表情、手势、动作、体态、站位,等等。由于非言语行为特征只能通过“face to tace”(面对面)现场口试进行,无法在高考笔试中考查,在此不再赘述。

2.3 关于“深层文化”

“深层文化”这个概念在《新课标》中并未直接出现,在新教材中有所触及,但也未做更深入的探讨。日本的深层文化,主要是指绝大多数日本人所共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即王秀文先生所说的“群体伦理”,它是涵盖日本人的主要心理特质,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是非观、生死观、自然观、审美观等在内的、带有普遍性的日本社会文化心理体系。

按照“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的观点,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的“语言世界观”主张“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当代德国语言学家、新洪堡特主义的代表人物魏斯格贝尔(Leo Weisgerber)进一步提出“语言中间世界”理论,强调“语言不同,思维也就不同,感受到的世界也就不同。”

“深层文化”又被称作“隐性文化”,它影响着大多数日本人的行为方式,维系着日本社会的平衡,左右着日本社会的运转。学习者如果不能真正领悟日本的“深层文化”,不能做到「日本人の考え方で考える(用日本人的方式去思维)」,其日语水平就永远不能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

由于“深层文化”对高中生来说还过于深奥,目前高考在这一问题上还处于谨慎的探索阶段,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针对“日本深层文化”的考查,但不排除将来进行适度的“间接考查”的可能。

3.结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被称为「永遠の隣人(永远的邻居)」。近年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人数屡创新高,目前仅次于韩国,居世界第二位。2009年参加「日本語能力試験(日语能力考试)」的考生达37.4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从海外考试规模上讲,日语能力考试已连续多年超过托福和雅思。可以说,日语已经成为中国国内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深入研究中国人在日语习得中表现出的规律和特点,对促进国内的日语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从文化视角看,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汉唐至明清,日本数千年来一直受惠于中华文化的雨露;自晚清以后,日本发达的近代文明也对中国影响颇深。从语言视角看,中日两国素有“同文同种”之说。日本文字中的片假名与平假名,分别源自汉字的楷书和草书的偏旁部首;而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许多汉语词汇,如“同志”、“文化”、“社会主义”,其实都是从日本回流而来。可以说,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象中日两国一样,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如此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特现象。这一方面给双方的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很大便利,而另一方面也造成许多困扰和麻烦。这就要求我们的日语学习者、标准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和测试设计者,深入解读语言与文化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最终帮助日语学习者通过语言了解文化,借助文化理解语言,使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助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深层日语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深层反思
关于冬天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