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图版地理教材“探索内容”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0-04-05天津市蓟县上仓中学301906王海生

地理教学 2010年17期
关键词:图版读图正文

天津市蓟县上仓中学(301906) 王海生

新课程改革体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中图版的地理教材中,从探究内容到正文,再到案例研究,以及学习指南、名词链接等内容,始终贯穿了这一教学理念,尤其是在正文之前的探索内容,更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内容。在探索内容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学会自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探索内容中,还有很多问题是通过与同学讨论,共同研究来得出答案的,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有这种合作的意识。所以,探究式教学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在中图版的教材中,探索内容多种多样,有些是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判断力;还有些是图示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还有些是以资料的形式出现,是对正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从而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针对这些类型的探索内容,下面我就做一下简单的概括。

一、通过实验进行探索

有些地理现象的形成是很难凭空想象的,但如果通过实验,利用实物来进行演示的话,就一目了然,很容易观察。例如: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之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如果利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的话,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并且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但如果用实验来进行演示,效果就会很形象,很直观。在中图版必修1教材中,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探索”环节中,用平时很容易找到的地球仪、胶水和墨水作为演示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用一两分钟进行演示,这样既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中的探索内容:“盒子里面是什么”,第二章:“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模拟水循环”、“沉积物如何沉积”,看似简单的实验,其实都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利用图像进行探索

地理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结合,通过示意图、景观图的展示,不仅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旅游地理》中,探索内容利用众多的图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例如:在“旅游资源的类型”一节中,对“意大利比萨斜塔、中国北京游乐园、巴西和阿根廷交界处的伊瓜苏瀑布”等内容进行图片展示,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别出哪些是自然旅游资源,哪些是人文旅游资源。在观察完景观图片以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又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对于云南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真正去过那里的学生是很少的。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在选修教材《旅游地理》的“中国的世界遗产”一节中,探索内容对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进行图片展示,既有“三江并流”的示意图,又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景观图,这样使“三江并流”变得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城乡规划》中,对于我国的特色民居,也利用了众多的示意图进行展示,使学生对我国的特色民居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之后,再进行特色民居与环境关系的分析就容易多了。在探索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比较这些特色民居在形态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体现了对学生读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必修2“工业区位”一节中,探索内容以地理图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读图,观察北京中关村的区域地理环境,并与同学讨论,分析中关村成为科技园首选的有利区位条件。通过探索内容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使学生了解了北京中关村的区域地理环境。在那里,有很多著名的大学、研究所、公司或集团,在无形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志考入著名的学府。

在“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节中,以“乐在其中”为题,展示了一幅漫画,通过漫画,很容易让人想到:他们的做法是在自绝生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漫画风趣、幽默,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增添了几分幽默感,让学生学习起来很有乐趣,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三、利用背景材料进行探索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受课本知识的局限,对于课外知识的阅读越来越少了,这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因而,在中图版的教材中,有些探索内容是以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现,增加课外知识,作为正文的一个补充材料,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寒潮”一节中,正文内容主要讲述了寒潮的含义、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但对于寒潮的整体印象,有些学生并不十分清楚。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本节之前的探索内容中,以1999年4月22日在新疆等地出现的寒潮天气为例,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强调寒潮的危害之大,从而使学生对寒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必修3在讲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候,除了讲述德国鲁尔区这一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在“探索”内容中,又以“不同的对策,不同的结果”为题,对英国的曼彻斯特和利兹进行比较。曼彻斯特虽然属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由于缺乏创新机制,早已失去当年的辉煌,步入衰落;而与此相反,与曼彻斯特相距不远的利兹,由于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成为英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这一事例的举出,会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工业基地应如何进行治理,是对正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之后,在“思考问题”中,又提出:你还知道类似的例子吗?引发学生的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所讲的地理事物很多,比如: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华北地区的春旱、盐碱和风沙,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黑土的流失等等,但由于我们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所以有些地区从来没有去过,有些地理现象甚至是第一次听说,因而,只能凭空想象,这样在进行内容的讲解的时候,学生就不容易接受。针对于此,在讲述“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内容时,在探索环节中,以回忆录的形式,描述了距离屯子不远的一片黑土地由肥沃的土地变成贫瘠的砂石地的过程。文章写的非常形象生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对东北地区的水土流失理解得更加深刻。文章以回忆录的形式进行描述,让人感觉亲切,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本书在讲城市化之前,在探索内容中,以深圳20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资料,图文结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深圳20年间的惊人变化。尤其是1982年、1985年、2000年这三幅图片的对照,直观易懂,对比强烈,更使人感受到20年间深圳的飞速发展。材料2、材料3运用具体的数字进行描述,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使城市化表述得更加准确、具体。通过对深圳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是对正文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一个举例说明。深圳的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在教师的启发下,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

在“思考内容中”提出:请你与同学们讨论,形成上述现象(深圳城市化)的原因有哪些?由学生讨论来分析原因,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或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城市,从小时候到现在都有哪些变化?比如:城市景观、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等方面,这样不仅为城市化的理解提供了素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探索内容中“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大量的数据,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能力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学生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连接,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应该构建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中图版的地理教材中,从探索内容到正文,再到案例研究,都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尤其是探索内容,通过地理实验、各种地理图示、大量的背景材料来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

图版读图正文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图版 Ⅰ Plate Ⅰ
图版II Plate II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FGF和GAP-43的表达与神经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