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视野下的教育考试改革探析
2010-04-05李菲
○李菲
科学发展视野下的教育考试改革探析
○李菲
我国考试文化根深蒂固,考试对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明显,现行的中考、高考过于倚重甄别和选拔功能,使得考试改革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足轻重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教育考试改革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坚持“国际视野,国情本位,注重公平,循序渐进”的改革指导思想,取理智审慎的态度和方法,在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找准考试改革的契合点,成熟一点,推进一步,以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考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考试制度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安定、体现政治文明和促进诚信建设的重要措施。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改革的方方面面努力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考试改革尤其是中考、高考改革牵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教育考试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
一项制度的设计在现实中是否可行,应成为改革的首要原则。教育考试改革也不例外。比如,云南省宣布取消统一中考,提出把平时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那么,平时学业水平考试能否做到像统一中考那样公平公正,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能否做到科学可行,这些方面都应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并通过一定范围的试点改革来验证其现实可行性。否则,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将会加大。
(二)公平性原则
千余年来,考试一直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强调“程序正义”,即升学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大规模的统一考试,对社会成员有明显的吸引、辐射、调节和控制功能,对于凝聚人心、安定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77年恢复高考开创了教育的新局面,30多年来,无论人们对高考制度如何进行口诛笔伐,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找不到一个比高考更好的方法,至少高考能够做到“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其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还是受到社会的公认。如果一项考试改革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则必然危害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那么这项改革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三)科学性原则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一门科学。考试改革要讲究科学性,就是要遵循考试评价的自身规律,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反馈、诊断、督导、选拔和发展性功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迫切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方法的研究,把考试作为查漏补缺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要通过考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要让学生学得好、考得好,既考出成绩,更考出自信心。
二、教育考试改革应解决的问题
恢复高考30余年来,改革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教育考试改革的大手笔即推行素质教育也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要让考试回归为教育服务的功能。综观教育考试改革的实践,不难发现要使考试改革取得突破成效,关键在于解决好考什么、怎么考、谁来考、考后如何用等四个问题。
(一)考什么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作为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改革并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要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那种“一考定终身”、“一卷定命运”的考试必须改革,因为它加剧了学生的竞争,也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基础教育考试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考查学生所应该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观点,而且应检测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引导他们具有良好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因此,在考试改革过程中,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弱化考试的分级和筛选功能,强化考试的分析判断和反馈功能,将考试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不仅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也是考试的内容与目的。但是,知识、技能是外显的,比较容易量化和检测,而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具有内隐性,难以作出具体的测量,这些都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认真研究并不断完善。
(二)怎么考
由于考试技术本身的限制,它无法对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部内容进行逐一测试。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就必须把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一要根据课程计划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从道德品质、知识技能、交流合作、情感态度、身心素质、审美情趣、劳动实践等七个方面出发,制定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内容,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二要实施多主体评价,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的介入,加强“自评”、“互评”,并使之与“他评”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专业人员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小组讨论会、家长开放日、师生对话、公开答辩、公众裁判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被评价者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三要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并落实好形成性评价。四要综合运用定性评价、量化评价、考试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同时,考试本身也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如封闭式考试与开放式考试相结合等,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考试方式。
(三)谁来考
考试主要分校内考试和校外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两种。校内考试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由学校来实施,如日常教学检测、考查考核科目以及综合素质测试等;校外大规模统一考试一般由专门的教育考试机构来组织实施,如我国中考、高考等等。西方有些国家遵循“教考分离”原则,由经过审定的专门考试服务机构来组织大规模统一考试的做法可为我国借鉴,如美国高中生参加SAT考试(各类升学的资格考试),就是由经过审定的权威考试机构组织的考试。我国为了保证大规模统一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把考试组织定位为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以确保该类考试的公平、公正、安全、有效,虽然成绩可观,但成本过大。在命题、组织考试、阅卷、评分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在我国教育投资本不充分的情况下,值得思考。
(四)考后如何用
学业水平测试以水平检测为主,应着重突出考试的诊断、发展、激励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反馈,查漏补缺;综合素质测试以等级呈现形式,应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统一升学考试要尽量减少考试科目,保持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提供依据。每一次考试提供的信息很多,都应该认真分析、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教育考试改革应体现的价值取向
教育考试作为检查、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三种主要的价值取向:
(一)素质教育的取向
曾几何时,由于考试功能发生了异化,使考试成为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参照系,改变了基础教育内容系统的核心参照,使中小学教育成为淘汰性的、精英选拔性的“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是积极的教育政策,也是崇高的教育理想追求。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素质教育的出路不是废除考试而是改革考试制度。这就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及考试结果的评价等进行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教材、教学不断改革的科学考试制度。要用好中考、高考这个“指挥棒”,使之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助力器”,首先要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发展性的评价机制,让中考、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必须打破以部分学科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关注综合素质和发展性目标,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为了引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要构建一个侧重发展、侧重综合、侧重过程的多元化、发展性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促进发展的取向
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体系,但是许多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类考试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导向作用,以考试改革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改革要围绕这个核心,全面反映和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体现公平的取向
有考试,就有竞争,尤其是选拔性考试,竞争性更强。追求和坚守公平,无疑是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在考试制度设计和改革中最优先坚持的原则和最起码的导向。如果一场考试没有公平性可言,那么这场考试注定是没有信度和效度的,是一场失败的考试。考试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选择公平、考试规则公平、考试内容公平以及考试结果公平等。要做到考试公平,一要设计公平合理的考试制度;二要树立精细化组考理念,从命题、制卷、考务、阅卷、登分等方面精心组织,采取得力措施严厉打击违纪舞弊行为,确保考试安全;三要对考试结果的运用做到公开透明,招生录取实施阳光工程。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樊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劳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