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史研究新视角*——评《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
2010-04-05孙嵩霞
孙嵩霞
俄罗斯文化史研究新视角*
——评《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
孙嵩霞
2007年初,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格奥尔吉耶娃·塔吉亚娜·谢拉菲莫芙娜(Г е о р г и е в а Т а т ь я н а С е р а ф и м о в н а) 教 授 的 著 作 《俄 罗 斯 文 化 史 ——历 史 与 现 代 》( Р у с с к а як у л ь т у р а: и с т о р и яи с о в р е м е н н о с т ь)(修订版) 由北京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作者在书中“首次利用充足的档案资料”,不仅充分展示了从古罗斯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俄罗斯文化,而且向我们展现了新视角下的俄罗斯文化史学研究动态,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俄罗斯教育部联合推荐为俄罗斯高校学生必读教材。
纵观全书,《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一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展现了新时期俄罗斯文化史研究的新动态。
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它既不同于东方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尽管俄罗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国内对于俄罗斯文化史的研究起步却比较晚,直到19世纪末有关研究成果才陆续问世。其中比较著名的学术成果有 П.Н.米留科夫的《俄罗斯文化史纲》和 М.Н.波克罗夫斯基的《俄罗斯文化史纲》。米留科夫首次完成了俄罗斯文化史的全面论述,他著写的三卷本《俄国文化史纲》,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国家思想”以及民族意识都通通囊括进来,其广度“在俄国史学上是独一无二的”①刘国华:《鲍·尼·米留科夫的一生及其史学贡献》,载《史学集刊》2009年第1期。。波克罗夫斯基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先以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研究俄罗斯历史的史学家之一。在他们之后,俄学界对俄国文化史的研究曾一度沉寂。直到20世纪60年代,即赫鲁晓夫的“解冻”时期,学界对俄文化史的研究兴趣才再度高涨并涌现出大量的专著、断代史和论文集。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1990年前苏联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三位教授 М.Р.泽齐娜、Л.В.科什曼、В.С.舒利金合著的《俄罗斯文化史》一书。该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前苏维埃时期和苏维埃社会的文化发展史,被学界公认是“一场持续很久的文化研究热的集大成者”①[俄]М.Р.泽齐娜、Л.В.科什曼、В.С.舒利金:《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苏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但是该书的缺陷是将重点放在了史实的罗列上,学术性评价不多。
而《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一书则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大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俄学者开始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重新审视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希望以史为鉴,探讨俄罗斯新的发展之路。格奥尔吉耶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此书。1999年,此书第一次出版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年便出现了增补和修订版本,2006年又再次修订出版。能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俄罗斯教育部的联合推荐,仅此一点,便可看出此书的影响和价值所在。俄经济心理学和劳动社会学独立国际研究所所长费季索夫给予此书高度评价。他认为,“作者从史学角度分析了俄罗斯人民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和文化程度的提高、接受基督教之后宗教的成熟,以及如何走上发展的道路。”最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不仅“展示了俄罗斯文化史的欧亚特征”,而且“充满了真正的民主精神和宽容精神。”②[俄] Л.П.Буева, Ю.М.Климов, Э.Н.Фетисов,“Почему же в третий раз переиздают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Рус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Социально- гуманит арныезнания №5,2002г.
此外,该书还是“撰写非暴力的俄罗斯历史的首次尝试”。作者摒弃了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扩张史的史学态度,以崭新的观点,通过叙述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来展示俄罗斯文化的辉煌。
第二,提出了新时期俄罗斯文化史研究的新课题。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探索的是俄罗斯文化的发展问题,书中不仅阐述了那些曾经被许多专家描述过的历史现象,而且还通过现代人的历史观和几个世纪以来的观点,借助于新发掘的文献和证明材料,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应当说,本书反映了俄罗斯文化史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书中所提出的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些新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此仅举几例以作说明。
1.对历史人物的新评价。在整个俄苏历史上,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未免偏失公正。苏联解体后,史学家们开始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自由发表见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以对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评价为例。俄国史上,涅夫斯基一直被认为是在危急时刻拯救了俄罗斯的英雄,至于后来蒙古-鞑靼人入侵罗斯时他的不抵抗行为也被解释为“因为他预见到当时正面的抵抗根本不可能获胜”。作者显然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她认为,涅夫斯基当时这样做显然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他“已决定与东方各国结为盟友”,“而且根据当时蒙古军法和规则,凡是自愿归顺蒙古的城市不但不会被蒙古-鞑靼人践踏,反而还能得到‘善良的城市’称号”。所以,在决定蒙古-鞑靼和罗斯胜败攸关的时刻,“本应该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涅夫斯基却跑到蒙古人跟前,表明了自己的不抵抗态度,从而实际上导致了蒙古人对罗斯长达两百多年的桎梏。
2.对俄罗斯文化在国外的研究问题。该书对十月革命前后逃亡或被驱逐出境、移居国外的俄罗斯各界代表人物,以及苏联期间被驱逐出境和苏联解体后移居国外的俄罗斯人所传承和发展的俄罗斯文化在国外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高度评价了他们在传播和发扬俄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目前来看,关于俄文化在国外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已经出版的研究成果还远未形成规模。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在关注俄罗斯文化“独特性”的同时,看到俄文化在整个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更合理地解释一些文化现象。
3.对生态文化问题的研究。生态最初意指“环境”,但苏联解体后,随着大量的外来词汇和俚俗语词涌入俄语,并逐渐成为时常见诸报端的通用语汇,语言学家也开始关注起语言的生态问题。同样,文化学家也开始关注起文化的生态问题。本书从历史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俄罗斯最早的“生态学家”——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讲述了普通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展现了俄生态意识形成的画面。这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研究文化逐渐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第三,布局合理的结构和生动流畅的语言是本书的又一特色。
就本书结构而言,作者对构成俄罗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条不紊的论述和分析,生动的语言和轻松的笔调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长达659页的厚厚一本书能让读者爱不释手,除了要归功于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之外,笑话和轶事在书中的引用也是功不可没。比如,作者在评价彼得大帝时,就引用了一则关于彼得大帝的轶事作为佐证。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趣味性材料的运用,使作者所要评价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也避免了一般史学著作对各项史实的单纯罗列。
尽管《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一书有着诸多优点,但也毋庸讳言,作者在某些地方的推断还是值得商榷的。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化的归属问题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论题。有人认为俄罗斯文化属于欧洲文化,有人认为它是欧亚文化的结合,也有人认为它是既不同于欧洲也不同于亚洲的一种独特文化。作者尽管一直在强调俄文化的独特性,但实际上更看重它的欧洲文化特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作者的某些论断就显得欠缺说服力。比如,在谈到克里姆林宫的建设问题时,作者断言:“意大利建筑师……的积极参与,更鲜明地强调了一个事实,即俄罗斯摆脱蒙古-鞑靼桎梏与当时西欧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当谈到17世纪俄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时,作者认为,“这种斗争充分证明,古罗斯艺术发展的特点确实符合欧洲文化迅猛发展的总趋势”。对于专制制度的思想来源,作者也表达了与一些史学家相悖的意见,她并不认为俄罗斯的专制制度源于俄罗斯历史上的东方因素(即蒙古-鞑靼桎梏),而是君权神授思想:“起初,关于专制者无限大权力的概念依据问题,是关于国家和皇权是上帝赐予的思想。诸如此类带有偏见性的论点,书中并不少见,需要认真甄别。
总之,对于该书的总的评价,借用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副部长В.П.杰明教授的话说就是:“对每一个关心俄罗斯文化命运和创造俄罗斯文化的人来说,《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是一部高质量的、新颖的及趣味性很强的案头工具书”。
D1;D5
A
1001-5574((2010)04-00123-03
孙嵩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史(济南 250014)。
(责任编辑:黄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