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南改革以来社会与民生问题的评价*
2010-04-05越南DOTIENQUAN
(越南)DO TIEN QUAN
对越南改革以来社会与民生问题的评价*
(越南)DO TIEN QUAN
社会与民生问题是越南改革的重点。二十多年来,越南共产党和政府在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越南改革的成功是由诸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但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越南共产党对社会与民生问题所采取的正确决策,以及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所采取的合理解决措施。本文着重论及三个问题:越南改革的成果与社会、民生政策;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问题;社会中农民与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问题。
越南;改革;社会;民生
在越南共产党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在积极、主动、具有创造性的越南人民的紧密配合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越南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由人民创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国家体制的建设路线付诸实施;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在多样性中的统一已经形成;以工农阶级与知识分子队伍的联盟为基础的民族大团结已经日益加强,真正成为一股推动国家改革的重要力量;党建工作日益完善,越共更加强大,足以肩负历史使命。此外,现代化的全民国防和人民军队的逐渐强大,足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健康发展;独立、自主、多边化、多样化的和平外交政策,使越南不断扩大对外交往,加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和地位,对国家改革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二十多年来越南改革的成功是由诸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但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越南共产党对社会与民生问题的正确决策,以及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所采取的合理解决措施。
一、越南改革的成果与社会、民生政策
越南是中国的近邻,也是冷战后仅存的几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越南与中国有着较为相似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同中国一样,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仿效苏联模式,形成了以高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外交上“一边倒”的封闭局面。
自1986年12月越共六大确立了改革开放路线之后,越南走上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道路,在工农商业、财政、金融及对外经贸等领域大规模地进行改革,从此,越南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通过改革开放,越南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其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达到9.54%的水平;在新世纪的头几年,也都以6.8%以上的速度增长①越南统计局:《统计年鉴》(2008年),河内: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从2000到2007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依次为:6.79、6.89、7.08、7.34、7.79、8.44、8.23、8.46%。。通货膨胀率也从改革之初的1989年的34.7%降到了2000年的-0.6%②越南统计局:《统计年鉴》(2007年),河内: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是改革成功的明显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社会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越南学生的小学和高中入学率原本是较高的,改革以来这个比例进一步明显上升,全国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扫除文盲和提高入学率,是包括越南教育界在内的社会成功之举。虽然越南已取消了“吃大锅饭”的教育机制,但中学和大学升学率仍不断提高③越南统计局:《统计年鉴》(2008年),河内: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210页。2008年,越南小学生数量为670万,中学生为860万,大学生为166.6万。。卫生指标也有所提高,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迅速下降,达到东南亚地区的先进水准;五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比例,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9年的20%,解决了社会中普通疾病的治疗问题。由于营养和药物购买力的提高及疫苗接种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公共健康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越南人的平均寿命一年比一年高。1990年越南人均寿命为66岁,2000年为67.8岁,2005年为71.5岁,2009年为72岁④越南统计局:《年度卫生报告》(2009年),河内: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而平均寿命正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上述指标表明,越南的人类发展指数 (HD I)有了显著进展。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在越南,人类发展指数不断提高:1990年为 0.610,1995年为 0.649,2000年为 0.686,2002为 0.691,2003年为 0.704,2007年为0.733。这些成果表明,坚持社会主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越南共产党和越南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
改革之所以迅速取得成效,是因为领导改革事业的越南共产党只有唯一一个目的,那就是建设一个现代的、繁荣的、公平的、文明的越南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改革,不是为个人利益,而是为全民的繁荣进行的。
改革开放以来,越共关于社会及民生问题的突破性理论和新的政策主张,在改革实践中得以证实。这些政策主张和理论都根源于胡志明主席的思想。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化精华引进并运用到越南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胡志明肯定了“人民幸福”是革命所向往的最高和最后目的。他曾经说过:“我国是民主的国家,所有的利益都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改革建设的事业是人民的责任,抗战建国事业是人民的任务。从乡级到中央的政权都由人民选出,从乡到中央的社会团体都由人民组织起来。总而言之,一切权力和力量都在于人民。”①《胡志明全集》第5集,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5年版,第689页。因此,“党和政府的政策是要尽可能地保障人民的生活。如果人民挨饿、挨冻、得病、文化程度低下,党和政府要负责”②《胡志明全集》第7集,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5年版,第572页。。由此可以看出,胡志明早已引用民生主义来解释社会主义。在他看来:“社会越来越进步,物质生活得以提高,精神生活越来越好,这就是社会主义。”③《胡志明全集》第10集,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5年版,第591页。他还说,社会主义就是“大家吃得饱、穿得暖、幸福、自由”,“人民都幸福并学习进步,社会主义的使命就是使民富国强”④《胡志明全集》第8集,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5年版,第395、226页。。在肯定越南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其他利益及党和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时,他强调,党和政府要随时对人民负责。对胡志明等越共革命老前辈来说,最高价值观就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标语:“独立——自由——幸福”。胡志明所宣布的观点,正是他为此而终身奋斗的人生哲学目标:“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使我们的国家能完全独立,我国人民能获得完全自由,每个同胞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学上。”⑤《胡志明全集》第4集,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为发扬胡主席的精神,越共大会的文件都集中强调了为人民带来幸福、温饱、富裕生活的方式和途径。越共十大文件指出:“党、政府和人民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社会,这个社会由人民做主,拥有高度发展的经济体系、现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符合,拥有先进的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人民过着没有人剥削人的幸福、温饱、自由的并得以全面发展的生活;越南各民族平起平坐,团结互助,一起谋求进步,在越共的领导下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并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⑥《越共十大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在改革二十多年的实践中,越共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党要与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改革要为人民,靠人民,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和政府的政策都要突出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与改革发展的过程相结合,上述主张慢慢地得到具体化、体制化,变成各相关领域的政策系统,以保障人民的全面发展”⑦《改革时期越共大会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7、453页。。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问题
可以说,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公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渴望达到的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不是哪个国家都能给予令人满意的答案。要想把这个美好的目标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一系列必要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必须在一个具体的经济模式中处理许多相互作用甚至相互矛盾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前,越南一直沿袭苏联模式的传统经济体系,搞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全国统一后,在南方又实行了过火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已有相当基础的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统统扫地出门,大大破坏了原有的生产力。由于内外政策的失误,20世纪80年代,越南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1986年召开的越共“六大”,认真总结了1976年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多年来官僚主义的“集中包给制”造成的,同时,提出了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进行改革的构思,从而为越南的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开辟了道路,成为越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①苏辉锐、黄志保等:《从1986年至今越南共产党理论思维的改革过程》,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第172页。。
在越南,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二十多年来,越南改革事业一直贯彻以下观点:“有效、快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进步、环保相结合……经济增长与文化发扬同步,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实现社会公正,保卫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与加强国防力量相结合。”②《改革时期越共大会文件》,第367-373页。同时,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也得到应有的重视。越共认为:“只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环境得以保护,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③同上,第427页。
关于社会建设的目标,越共十大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经济目标要与社会目标合理地、紧密地相结合,发展的每一个步伐、每一个政策都要实现社会公正,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处理好权利与义务、贡献与酬劳的关系,大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④《越共十大决议学习资料 (发给基层干部党员)》,河内:国家政治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这就是说,要把发展与社会公正、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此目标,越共提出下列措施:
一、建设并完善必要的为公共服务的保障政策体系,做到社会低层人员也能享受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改革使多样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工资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日益完善。
二、鼓励人民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实现致富,有效地减少贫困与饥饿,保障社会公正。
三、改革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机制和提供方式,逐渐把该领域的行政分配制转为自主制,不再实行集中包给制。
四、制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寿命、提高人口质量的国家战略政策。
五、搞好计划生育,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注重解决社会中的矛盾问题,鼓励全民参加感恩活动等。
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02至2007年间,越南 GDP年均增长达7.9%,成为转型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的亚洲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是2008和2009年,GDP又有明显下降①越南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河内: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越南2008年的 GDP增长为6.31%,2009年为5.32%。。政府热衷于 GDP的增长速度,而对社会稳定工作重视不足,导致了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不断攀升,股市和楼市出现反转,贸易逆差显著扩大,外汇储备相对外债差额扩大,通货膨胀率上升等②武光跃:《2008年越南经济危机》,载《劳动报》2008年第16期。。
面对上述情况,2008年4月,越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2008年第一季度需要指导、领导的若干经济社会问题》的决议,决定不再继续为 GDP的增长而付出一切代价,发展经济与推动社会福利相结合,提出未来的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保障社会福利”③http://123.30.49.74:8080/tiengviet/tulieuvankien/vankiendang/details.asp?topic = 191&subtopic =305&leader-topic=985&id=BT180853691。。此后,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2008年8月,在总结2008年上半年的经济社会情况时,越共中央政治局又强调了五个重大问题,其中包括针对穷人、少数民族、受灾地区人民等在内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问题。这些都是实现越共十大文件提出的“发展的每一个步伐、每一个政策都要实现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等主张的显著证明。
实现社会公正是越共早就关心的话题。胡志明主席生前已借用孔子的话来说明他的观点:“不怕贫穷,就怕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人口少和资财匮乏,就怕社会不安定。”④《胡志明全集》第12集,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按照这个观点,实现社会公正首先要实现分配上的公正。改革开放之前,越南主要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分配制;改革初期,越共强调按劳分配原则。1991年,越共七大确定,按劳分配原则主要是按照劳动的成果和生产经营的效果来分配。除了按劳分配原则,按出资比例来分配也被提及。越共七大提出了新的分配原则:“主要运用按劳分配原则,注重对人才的待遇政策,同时也运用按照生产经营中的出资比例来分配的原则。”此原则在2001年越共九大文件中得以完善:“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主要按照劳动的成果和经济效益来分配,同时也按照生产经营中出资比例和其他生产要素、社会福利来分配。”⑤《越共九大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2006年1月,越共十大政治报告在谈及社会公正问题时,也重新肯定了这个原则,参见《越共十大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6年版,第77、78页。这就彻底打破了过去实行的简单的平均主义,更加体现出社会公正。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大家都亲身感受到了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越南经济以仅次于中国的速度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包括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在内的社会差距越拉越大。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表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以牺牲社会公正为代价吗?在讨论此问题时,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必然的。他们拿具体的例子来分析,比如,有才干的人如果收入也跟其他人一样,那么就不能激励他更努力地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就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接受属于此类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并以此来促进发展。也有学者反对以上观点,认为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快速泛滥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他们以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为例,指出: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到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一直保持着低水平的不公正,台湾地区也是如此。持上述观点的学者还认为,社会冲突的代价一般是比较大的,对经济体系不利①武大略:《越南改革20多年的启示》,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实际上,从理论和实践来讲,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推动发展的经济模式来代替市场经济模式,但市场经济模式本身也有很多缺陷,经常呈现出以下三个缺点:第一,由市场主导的自发式发展往往造成生产过剩或短缺,带来周期性的、局部性的或全盘性的危机;第二,由于竞争动力和利润动机的支配,各企业往往忽略社会的共同利益,由此导致环境破坏、商业欺诈、投资过热等现象;第三,市场经济模式是使少数人先富起来,而不是使每个人都可以一起致富的经济模式②陈游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成就与面临的问题》,载《共产杂志》2009年第23期。。
三、农民与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问题
弱势群体,也称为社会弱者群体,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可以说,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会存在弱势群体。因此,在越南改革开放时,弱势群体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损害社会公正,严重制约越南经济的持续发展,阻碍社会发展、稳定及社会秩序的构建。在越南,针对弱势群体的解决方案,主要是有效地实现减少贫困与饥饿。
改革开放后,越南2008年的粮食产量已达到4330万吨,比1989年增加了一倍③越南统计局:《统计年鉴》(2009年),河内: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农业生产效率的突飞猛进和劳动转型机制的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减少贫困和饥饿发挥了作用。按照国际通行的“国家贫困人口比例”标准,在越南,贫困户的比例大幅度降低,从1986年的75%下降到2005年的25%。按照越南粮食标准 (每人每天2100卡路里热量的贫困线标准)来衡量,1998年越南贫困户的比例为15%,2000年下降到13%,而且这些贫困户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和山区④陈南平:《越南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不公正因素》,载《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据联合国的评价,越南所保证实现的联合国千年目标中,减少贫困、消除饥饿的目标已提前10年完成①《改革时期越共大会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9页。。因此,越南可以被视为世界上减少贫困、消除饥饿最快的国家之一②范文德:《越南社会的公正问题》,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越共十大文件也指出,自越共九大制定五年计划以来,越南已取得了社会和民生工作的成果,其中包括减少贫困、消除饥饿:“发展经济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的工作已有很大转变,五年来已经创造了7500万个就业岗位。减少贫困、消除饥饿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底贫困户比例下降到7%,低于预期的比例。人民的健康水平得以保障,全国的社区、乡级单位都有卫生站,其中15%达到国家标准。大力推动卫生预防活动,有效预防控制了一些危险的疾病。越南人的平均寿命从2000年的67.8岁上升到2005年的71.5岁。”③《越共十大决议学习资料 (发给基层干部党员)》,河内:国家政治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除此之外,在弱势群体中扫除文盲、普及小学以及人类发展等指数,也明显上升。
与发展经济的成果相比,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减少贫困、消除饥饿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展开,其成果也不逊色。如果我们注意到容易被列入弱势群体的农民和少数民族这两个阶层,可以发现,越共和越南政府有理由为这两个阶层的发展政策而感到欣慰,因为这些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未来突出的社会矛盾正是由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城市与农村、农民与社会其他阶层的贫富差距,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不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存在。不过,发达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显然比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小得多。因为,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它及时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有效地化解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震荡和不稳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社会分配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政府职能定位相对科学化,避免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定程度上使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从而使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逐步减少。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越南,它所面临的由贫富差距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挑战显然大得多。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达到社会稳定、公正与进步的目标。
虽然经济发展导致了农村人口大批流动到城市,但到目前为止,越南农民还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民阶层依然在发展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越南农村的工业化水准低,失业率高,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供电供水、卫生服务、教育文化等方面,也都无法跟城市相提并论。越南农民的平均收入是全国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是城市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据统计,越南的贫困户44.9%集中在农村地区④越南统计局:《统计年鉴》(2009年),河内: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页。。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拨款力度不足,农民很难充分享受到社会的福利,特别是,为他们提供的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服务很不完善。很多农民还处在贫困边缘,原因在于,减少贫困、消除饥饿的工作还没有真正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相结合①陶世俊:《越南农村问题》,载《科学理论》2009年第2期。。
在评价改革二十多年来越南经济的软肋时,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等问题,亟待解决②阮生菊:《2007年越南经济综观》,载《共产杂志》2008年第1期。。越南统计局在《家庭生活调查结果》(2006年)一书中也指出:经过二十多年改革,越南已呈现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层级之间的发展和收入不平衡,有些差距甚者还在拉大③越南统计局:《家庭生活调查结果》(2006年),河内: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越共也明确指出:“经济增长率比潜力低,经济体系的质量、效果、竞争力不高,经济转型较慢。社会发展的软肋集中于:很多突出的社会矛盾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减少贫困、消除饥饿的工作效率不太稳定,各阶层和地区人民的贫富差距趋于拉大。”④《越共十大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6年版,第61、63页。
关于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据统计,2009年越南少数民族贫困户占总贫困户的58.8%,而贫困户占全国总户数的12.3%⑤越南统计局:《统计年鉴》(2009年),河内: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218页。。从总体来看,少数民族最近几年已经共享到社会福利的保障制度,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援助的拨款力度也大大提高了。越共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及发展而通过的一系列计划和项目同步展开,并初见效,如“135章程”、“132章程”、“134章程”⑥“135章程”的内容是扶助边远地区的贫困居民振兴经济;“132章程”的内容是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帮农民处理好土地问题,扶助人民盖房修房;“134章程”的内容是扶助少数民族改造生产用地、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这些章程和计划,已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可观的效果,为缩小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创造了条件⑦陈游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成就与面临的问题”,载《共产杂志》2009年第23期。。
总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越南,其经济正处在发展的加速期。国际和地区经济形势有很多未知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维持有效的政策来发展社会、保障民生,是一个不容易的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越南共产党、越南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与民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民生保障体制建设,提高保障制度的效果,下大力气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越南在这方面的成功是其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越南正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D0;D5
A
1001-5574(2010)04-0085-08
DO TIEN QUAN(中文名杜进君),越南河内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长沙410081)。
(责任编辑: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