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肝囊肿开窗术32例报告
2010-04-04杨波吴登贵李树清
杨波 吴登贵 李树清
我院自2000年9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以来,至2008年6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2000多例。其中32例同时合并非寄生虫性肝囊肿,联合行胆囊切除、肝囊肿开窗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32例病人,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22~79岁,其中23例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囊肿,6例为胆囊息肉合并肝囊肿,3例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囊肿;孤立囊肿13例,多发囊肿19例,囊肿直径1.5~8cm。
1.2 方法 均常规LC穿刺孔下操作,先完成LC后,再行肝囊肿开窗术。先用电钩在囊肿顶部开一小孔,吸尽囊液后,尽可能多切除膜状囊壁,边缘电凝止血,囊腔内膜电凝烧灼或无水酒精浸泡。若囊肿较大,放置引流管引流,小囊肿直接电凝烧灼破坏囊壁,多发性的肝囊肿应将其表面的小囊肿逐个开窗。切下的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32例均成功联合手术。手术时间30~60min,住院时间与LC相同。术后1例出现24h引流量达200ml,以后逐渐减少,术后7d拔除引流管。本组诊断均经病理证实,无1例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异常。
3 讨论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以先天性肝囊肿最常见,亦称先天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以区别于寄生虫性肝囊肿。通常肝囊肿也是指先天性肝囊肿。先天性肝囊肿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囊肿,以多发性居多。本病以女性多见。先天性肝囊肿多数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被B超、CT发现,有时因并发其他疾病在检查时偶尔发现。肝囊肿的诊断一般不难,B超、CT是确诊的可靠方法。肝囊肿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多为先天性,系胚胎发育畸形所致,一般与胆管不相通,生长较缓慢,小囊肿无任何临床症状,随囊肿逐渐长大压迫周围器官及合并并发症时,可出现临床症状。肝囊肿的治疗原则:占大多数小而无症状的肝囊肿可定期观察,无需治疗;但对大的而又有临床症状者,均应考虑外科治疗。传统治疗多采用手术,包括囊肿穿刺抽液、囊肿开窗、囊肿引流及含囊肿在内的肝叶或部分肝切除术[1]。开腹手术效果虽确切,但创伤大,恢复慢,会发生手术并发症,单纯穿刺抽液法复发率高。自从广泛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也得到开展,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久病体弱、高龄病人亦能耐受,特别是对不能切除的多发性肝囊肿更适应,其引流同样可达到开腹引流的效果。现在治疗肝囊肿,腹腔镜已成为首选[2]。我们的体会是:(1)操作一定要在直视下进行:开窗和去顶时尽可能远离肝门和胆管结构,避免盲目大块电凝及电灼,开窗或去顶后要仔细检查术野,防止胆漏及出血;(2)肝囊肿开窗术窗口要足够大,较薄的周边部分尽量切除,以免窗口过早粘连闭合,因窗口未能达到足够大,可能是术后肝囊肿复发的原因之一;(3)囊腔内膜的处理也很重要,一是减少复发, 二是避免医源性肝胆管和血管损伤引起胆汁漏及出血。肝囊肿在发展过程中, 胆管及血管的扩张性小于肝组织, 因此囊腔的内皱壁常含有胆管和血管。有时囊肿深部肝静脉或门静脉颜色发蓝, 酷似深部的多发囊肿, 需仔细鉴别。囊壁烧灼过度或多发囊肿分离不当,易引起胆汁漏及出血。开窗术后的囊腔,我们常用电凝烧灼处理;囊腔较大、较深的,可用无水酒精灌注, 浸泡5min,并放置引流管引流。深部囊肿,若考虑邻近有大血管、胆管存在,则不宜再深入开窗引流,要及时中转开腹。
腹腔镜联合手术体现了腹腔镜外科的优势,腹腔镜联合手术是在保障主要病变得以安全处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联合手术治疗相应次要的腹部外科伴随病,即肝囊肿开窗术,较单纯LC平均多5~10min,术后恢复与单纯LC相同,且不需要增加任何设备和器械。因此,我们认为在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肝囊肿时可开展腹腔镜联合手术,避免了再次住院治疗另一种疾病,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扩大了腹腔镜手术范围,对病人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凡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医院均能开展该项联合手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黄志强.肝脏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37-145.
[2]祁小建.腹腔镜在肝脏外科的应用和进展[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5,8(4):24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