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0-04-04薛慧文
薛慧文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领域是防控人畜共患病和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近年来,许多人畜共患病在多个国家暴发流行,重大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养殖业发展和动物产品出口贸易,并威胁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涉及农业、卫生、食品、环境、林业等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同时,也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及专家对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并积极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
因动物染疫、动物性食品污染而造成人畜共患病、食源性疾病不断发生与流行,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等问题出现,使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
1.1 人畜共患病疫情严峻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200多种,其中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类危害严重的约90种,在多个国家流行的有50余种。许多人畜共患病可经动物或其产品传播给人,还会因病害动物及产品、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动物疫病传播及流行。近年来,新(新发现或病原体宿主谱改变)、旧(已有)人畜共患病在世界各地暴发流行,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1.1.1 新的人畜共患病不断暴发 据报道,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疫病达100余种,许多新的人类传染病与动物密切相关。艾滋病病毒、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新型汉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西尼罗病毒和猴痘病毒等新病原体出现或感染新宿主,引起新人畜共患病毒病流行。1985年发现于英国的牛海绵状脑病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并有人因食用病牛肉和脊髓感染新变异克-雅氏病的报道。1975年发现于美国的莱姆病传播快,危害大,被专家称为“第二艾滋病”。1997年香港发现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之后在亚洲乃至全球蔓延。SARS来势凶猛,危害巨大,使全球8000多人感染、800余人丧生。2009年4月发生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波及美国,蔓延至美洲,席卷全球,造成空前打击和严重威胁。据WHO 2009年12月30日公布的疫情通报,截至2009年12月27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2220人死亡。在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甲型H1N1流感也引起暴发性流行,目前还面临其他一些外来新病传入的危险。
1.1.2 旧的人畜共患病再度肆虐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旧的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炭疽、布鲁菌病、鼠疫、流感、狂犬病等危害巨大的人畜共患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再现,甚至有回升之势。在我国,曾得到有效控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病、血吸虫病再度流行,狂犬病病例增加、病死率处于传染病病死率之首,人-畜间布鲁菌病防制形势严峻,奶牛、羊主产区疫情严重,且呈现从牧区、半牧区向农区甚至城市蔓延的趋势。
1.2 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据WHO报道,全球每年约有150多万人死于食物源性致病因子所致的腹泻性疾病,其中很多致病因子源自动物性食品。目前,动物性食品尚存在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及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掺假等安全隐患,甚至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2.1 生物性危害 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感染多由动物性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引起。近年来,国内外多次发生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空肠弯曲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病原菌污染动物性食品的事件,国内发生了“福寿螺事件”。
1.2.2 兽药残留 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激素类及其他生长促进剂,甚至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发生“瘦肉精事件”、“多宝鱼事件”等事件。
1.2.3 其他化学性危害 重金属、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种类多、来源广,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仍十分突出,食品添加剂滥用、掺假等现象也较为常见。二噁英事件、“红心鸭蛋”和“三鹿奶粉”等事件说明化学物质造成的危害呈愈演愈烈的态势。
1.3 动物养殖污染严重
动物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引发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疫病传播等问题,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也有负面影响。
1.3.1 臭气污染 动物养殖中会排放多种恶臭物质,以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气、氮气、硫化氢、甲烷等恶臭气味和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影响最大,威胁养殖场安全,危及周边居民健康。
1.3.2 固体废弃物污染 粪尿、尸体及相关组织、死胚、废旧饲料、垫料、羽毛、蛋壳、过期兽药、残余疫苗、一次性畜牧兽医器械及包装物等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了环境,特别是粪便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据报道,我国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总体土壤负荷警戒值已达0.49(以小于0.4为宜)。
1.3.3 病原体和化学物污染 污水、粪便和尸体含有病原体,污染环境、饲料和食品,造成疫病传播。废弃的弱毒疫苗则有散毒的危险。兽药及其代谢产物经动物排泄物进入环境,仍具活性,会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并可经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过量使用的矿物质饲料添加剂(如铜、锌、铁、砷、硒、锰等)也可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养殖污水中的氮、磷进入环境,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1.4 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面临新的挑战
1.4.1 生物安全 在生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有可能会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生物安全隐患时造成的危害很大,如2003年控制SARS流行后又发现了第1例SARS病例系微生物实验室感染。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越广应用,也带来生物安全问题。
1.4.2 生物恐怖 生物恐怖是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2001年9°11事件后,生物武器“炭疽热”事件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说明当今仍然存在生物恐怖的威胁。随着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被发现,使生物武器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也有可能产生新的致病力更强的生物武器。
2 兽医公共卫生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兽医公共卫生面临形式仍十分严峻,分析其原因是多种多样和复杂的,可概括以下几方面。
2.1 兽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不完善
兽医公共卫生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够,法规执行不到位,监控、检测和预警体系整体实力弱,监管人员和科技人员总量不足,设备及资金短缺。
2.2 养殖业和相关产业链发展及延长
养殖业快速发展,但污染治理投资和设施投入不足,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未能及时得到无害化处理和合理利用,引起养殖污染。养殖中注重生产效益,忽略滥用兽药造成的危害,导致兽药残留。养殖业及动物产品加工业(如屠宰、皮毛加工)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和新型包装材料)在动物性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一体化、产业链延长,动物及动物产品(包括饲料)贸易的全球化,均增加了人畜共患病传播和动物性食品污染的风险。
2.3 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物经食物链、呼吸和饮水进入动物体内,发生富集,在动物性食品中引起残留。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变暖,导致某些传染病媒介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改变,一些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传播媒介侵袭人群和动物。
2.4 病原变异或泄露
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与进化,耐药菌株产生,使其致病性增强。缺乏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使病原微生物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
2.5 人口增加及流动
世界人口增加、生活都市化、居住环境缺少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流动人口剧增、人们国际间交往增加等,均使人类接触病原体或食源性危害的机会增多。
2.6 其他原因
宠物饲养量增加,未检疫的肉、未消毒的生鲜乳流入市场,捕食野生动物屡禁不止,不法生产者、经营者在动物性食品中添加违禁物质,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不良饮食习惯(食用生的或半生的肉、水产品)等原因,使人有可能接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或不安全的动物性食品。另外,也与动物生产管理水平低,缺乏信息交流,公众对兽医公共卫生和人畜共患病认识不足等有关。
3 对策与建议
兽医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需采取综合性的系统的、持久的对策。
3.1 完善兽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
今后尚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职能部门建设,建立完整的兽医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加快兽医与人医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避免职能交叉和管理空白。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研究体系建设,完善人畜共患病防控制度和预警体系,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手段。从源头抓起,加强兽药残留、饲料安全、动物卫生、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管理,建立兽药残留监测系统,完善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加强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进一步研究与评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建立反生物恐怖应急系统及信息系统,提高应对生物恐怖等生物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兽医公共卫生技术保障能力,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
3.2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核心,通过对人畜共患病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疫病预防、控制措施。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动物性食品污染以及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动物性食品(包括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管理措施。
3.3 实施可追溯管理
建立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通过对动物施加标识,并对动物饲养、防疫、检疫、屠宰和动物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实施动物生产及其产品加工全程监管和追踪溯源,可有效防控人畜共患病,提高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
3.4 采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在动物生产中采用良好农业规范(GAP),饲料生产中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动物性食品加工中采用良好操作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HACC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ISO 22000)等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强化企业自身安全管理。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进一步推进养殖基地和产品的认证工作。
3.5 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从动物防疫、节能减排与养殖污染治理关键环节入手,坚持无害化、生态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养殖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养殖场选址和场区布局应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尸体的处理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和《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等规定执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应安全可靠,采取将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作有机肥等方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的污染物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等标准的规定。
3.6 加强兽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
针对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严峻挑战,根据兽医公共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的需要,推行官方兽医制度的要求,以及与国际兽医教育接轨的要求,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或相关院校应当设置兽医公共卫生专业或方向,或者在动物医学(兽医)专业开设人畜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流行病学、生物安全等课程,使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好应用兽医公共卫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胜任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工作。
3.7 开展合作交流与宣传教育
在人畜共患病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防控等研究和管理领域,以及动物性食品、饲料与兽药的安全监管和风险评估、生物安全与反生物恐怖、公共卫生等方面,均需加大与国际组织、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人员、动物生产经营人员的培训,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普及兽医公共卫生知识,提高防病意识。
[1] 马志永,丁铲.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的现状[J].兽医导刊,2007(5):4-6.
[2] 郭志儒,高宏伟.我国应尽快建立兽医与人医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体系[J].中国兽医学报,2004,24(3):209-211.
[3] 金宁一.我国人兽共患病毒病现状与防控[J].动物保健,2006(9):9-10.
[4] 高集云.重大动物传染病与兽医公共卫生问题[J].动物保健,2005(10):6-8.
[5] 赵德明.新时期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卫生意义[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6):7-9.
[6] 张彦明,佘锐萍.动物性食品卫生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 俞乃胜.新人兽共患病的流行近况及防控策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2):187-190.
[9] 李振华.畜禽养殖污染的环境问题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77-78.
[6] 于恩庶,刘岱伟,黄 丰.生物恐怖主义与人兽共患病[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19(1):1-3.
[8] 许 明,吴荣富.加强教育与监督从源头保证食品卫生[J].中国家禽,2008,30(22):67-69.
[10] Jessup D A,Karesh W B,Lance W R,et al.Recognizes veterinary shortage in public health[J].J Am Vet Med Assoc,2005,227(3):379.
[11] Kuiken T,Leighton F A,Fouchier R A,et al.Public health pathogen surveillance in animals[J].Science,2005,309(5741):1680-1.
[12] Marano N,Pappiaoanou M.Historical,new,and reemerging links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J].Emerg Infect Dis,2004,10:2065-2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