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展示空间的关系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010-04-04马远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新馆艺术性展品

马远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江苏 苏州215000)

浅析展示空间的关系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马远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江苏 苏州215000)

不同于一般建筑空间的容纳性,展示空间同时应恰当地凸显出交流性与艺术性。交流性是展示功能的必然要求,而艺术性则是展示空间的自身要求,也是观众的不自觉的要求。本文将通过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对展示空间的这两个因素的内涵试作揭示。

展示空间;交流性;艺术性

展示空间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展示空间形态的生成与主题创意的表达也是通过空间的基本形态来反映的,展示空间不仅是个叙事的空间,还是一个人物互动和情感交流的空间,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都是通过展示形态的属性和特有的功能来实现的。一个好的展示空间可以通过空间造型形式、形状、光影、色彩等营造出不同的主题概念。

1 空间及展示空间

在分析展示空间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空间”的概念进行一个分析。关于空间,前人多有定义,本文仅从建筑空间及空间的效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建筑上的空间是与建筑中的实体概念相对的“空的部分”。 建筑理论家BRUNO ZEVI先生曾经说过:“凡是经过人去围定或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这说明空间的概念具有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空间及其围护物之间这种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也就是所谓的虚实关系。对于空间的效用,早在中国春秋时期,人们就已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子曾在《道德经》里这样说:“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尽管这是以建筑器物之形而下的“无”的效用来比喻形而上道体上的“无”的效用,但是这也反映出了人们对空间效用的充分认识。以“无”为用,在于虚无保证了空间的容纳性。以 “有”有利于“无”,建筑物实体部分的“有”是建筑空间形态的重要保证,是建筑空间效用的必要条件。由此可以得知,空间的效用与建筑实体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充分实现空间的效用就必须同时考虑建筑空间的容积和建筑空间的形态。

2 展示空间组合

展示空间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功能分区。功能分区是对展示活动的各种功能以及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进行空间分析,使空间分区满足功能的需要。在功能分区过程中,展示空间的交流性和艺术性必须得以凸显,同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妥帖地处理。比如一些博物馆中的独立展厅设计,就需要对空间进行功能的分区布局,一方面要考虑到展品的体量、数量及器物的重点展出部位及器物的展出序列,力求观众能够欣赏到器物最为精彩的部分。此外还要考虑到整个博物馆内各个展厅之间的组合关系等等。在无规则中得到规则,打破以往单调的空间组合模式,通过变化多样的空间组合使造成一种曲折含蓄的境界。我们以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展示空间为例进行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时,由室内展区以及室外展区两部分组成,展示空间主要集中在西侧。在西侧展区的设计时对陈列空间进行了很好的分割在为陈列提供了多层空间,而且并不仅仅是把所有的藏品都划分在主体建筑室内展厅,室外的庭院中也设计了一个独立的展厅,用来复原和复原古时书房的旧貌,在陈列的展示设计处理上突现了时间距离,并用视觉塑造亲切和遥远的气氛,使人感悟到单纯空间的延伸。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平面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划分都是成几何形,以矩形和八边形为主。每个主题展厅都是一个矩形,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八边形展示空间。彭一刚先生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说:“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可以引起人的美感,他们特别推崇圆,球等几何形状,认为是完整的象征——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正方形,矩形,八边形等在论及这些形体时,总被认为是完全整齐一律的形体,有所边等长,无论哪一面都是同样大小的面积和同等的角度。近代建筑师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地辨认。”之所以容易辨认,就是指这些几何形状本身简单,明确、肯定、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

简约的设计风格保证了空间应用的效率,橱窗的设计则保证了观众的最佳观赏角度。橱窗设计的尺度与展品体积的关系则保证了展品的地位。在博物馆的陈列空间中,从结构意识上讲,是界限局限的空间,它以占据空间的物的存在关系来确定。展示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示设计不能仅仅限于有限空间的追求。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我们是密切相关的,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将是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这个要求人们才能感觉到展示空间的舒适。这两方面则保证了展示空间的交流性。

除了对展示空间交流性的注重,苏州博物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则使得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增加了艺术性的感受。展示空间布局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上就是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在中外各类建筑中经常可以见到。最常见的形式,在通往主体空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一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豁然开朗,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比如,从门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走到尽头,便是一个较开敞的公共空间连接着两侧的展厅,再往里走,穿过狭窄的通道,又可见一较大空间的展区,如此等等。

同时,展示空间的设计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展示空间环境的信息传播是设计师通过展示环境空间间接地与观众交流。一个好的展馆空间环境能体现展品主体的艺术气质。不同的展示主题应有不同的空间环境。

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地下一层的展厅是流动性的展厅,展品不是固定的,所以展厅的环境也会有所变化,以景泰蓝展示为例,景泰蓝的色彩比较华丽,属于传统工艺品。在做展厅的设计时,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传统符号:将展厅入口加上传统设计,出挑的屋檐,玄关等元素与展品的传统元素相结合,即符合展示的主题内容,也能烘托整体气氛。色调以及灯光也是烘托和渲染展厅艺术氛围的要素,整个展厅内部以暖色系为主,来烘托展品的华丽色彩。此外,运用泛光灯、射灯等灯具,有效的突出重点展品和图文内容,为参观者提供最佳的视觉环境。

3 虚拟空间的开发与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空间也逐渐成为展示空间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多的展示陈列机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展品的展示。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它承担着向公众文化教育的功能,但在博物馆的现场绝大多数的展示引导设计停留在平面上,这样很容易让初次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无法有条理的观看展览,给参观者带来诸多的不便。

苏州博物馆新馆地下一层报告厅在没有学术报告的时候,更多的功能就充当了个多媒体展区,用来介绍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相关信息,其弥补了博物馆实体空间展厅所缺乏的灵活性,同时也是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展示空间的延伸,展品信息传递量得以扩增。同时也增强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能力,充分发挥了数字化展品的再生文化价值,从而展品对每个参观者的信息传递形成了个性化的传递,对解决两种展示方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途径。

4 结语

不同于一般建筑空间的容纳性,展示空间的设计同时也凸显了交流性和艺术性。交流性旨在观众与展品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得观众能够以最佳角度,必要时全方位地对展品进行观摩。艺术性则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同时享受到一种来自展品之外的美。苏州博物馆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因为成为空间展示的典范。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邹瑚莹,等.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徐健

J59

A

1674-1102(2010)04-0115-02

2010-06-17

马远(1981—),男,安徽宿州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新馆艺术性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深圳科技馆新馆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