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建设刍议

2010-04-04陈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校本培训

陈真

(常州工学院教学评估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2)

我国高校实行大幅扩招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迅速提高到现在的23.3%,在校生人数已超2 700万。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9年9月11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概将增加10%左右。然而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同,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由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动,扩招是在学校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启动的。扩招的同时,国家又推行了高校合并,许多地方专科学校在仓促间迅速扩充升格为本科院校。面对急遽扩大的入学人数,这些高校在自身还未形成统一的学校文化情况下,短时间内大量引进教师。新进教师有两类:一类是引进的高职称(教授、副教授)人才,这类人数较少;一类是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大多是博士、硕士应届毕业生,这类人数较多。如何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特别是新进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地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课程结构单一

部分地方高校对岗前培训概念认识狭隘,以为岗前培训就是所在省的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岗前四门课的培训,课程结构单一,缺乏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内容上重理论介绍,要求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课程针对性不强,没有考虑培训对象的实际工作需要,缺乏对新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和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规范的板书能力等教学实践的培训。同时,忽视了对新进教师的入校培训,也缺乏对新进教学管理人员的专项培训,教学岗位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没有区别。

(二)培训课程实施流于形式

扩招引起教师资源的短缺,因此新进青年教师基本一报到就接受了教学任务。一边上课一边接受三个月的非脱产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普通话能力培训与测试,培训过多地挤占了教师的休息时间,使得教师疲于应付。另外,教师不应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微观层面的,学校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平台,培训课程没有立足学校的具体情况,过于抽象,呈现千校千人一面的现象,课程内容无法使教师产生共鸣,这些都使得教师对培训失去兴趣,纷纷以各种理由请假、逃课,即使在课堂上也是各做各的事情,使得培训流于形式。

(三)培训课程评价制度不完善

虽然《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规定了考核要兼顾教学实践锻炼方面,可能出于可操作因素的考虑,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的基础知识,答题基本靠机械记忆。因此培训就变成了上课划重点、下课背重点、考试考重点。这种以机械记忆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培训对象考试时作弊,使得大家认为岗前培训就是为了通过考试,为了拿到合格证,完全背离了岗前培训的初衷。

二、地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建设

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教育管理部门对岗前培训刚性要求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岗前培训校本课程。

(一)提高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

开始一项新工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充满压力的,新进教师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工作,他们必须学习新的行为,了解工作程序,了解学校的价值观以及学校对自己的期望。新进教师可能会因过低地估计新工作导致情绪低落,有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这些教师也许还需要放弃一些以前曾帮助自己取得成功但不适合现在工作环境的一些行事方法。这种适应新组织的过程称为组织社会化。尽管组织社会化很重要,但在目前人才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许多地方高校未能处理好引进与培训的关系,在帮助新进教师融入学校的工作上做得较少,新进教师只好靠自己摸索,这使得他们在入校初期有可能存在焦虑和挫败感。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必须正确认识到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新进教师报到之前,完成本校岗前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安排。

(二)明确岗前培训的校本课程目标

学校应全面考虑学校需求、个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以实现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取向,设定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目标的全面性。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帮助新进教师搭建广泛交流的平台,为他们提供进行团队学习的环境。在考虑岗前培训校本课程目标时,学校还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减少新进教师的焦虑;缩短新进教师熟悉工作的时间;帮助新进教师了解本校的价值观、校园文化以及学校期望;帮助新进教师适应工作环境和规范;鼓励新进教师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等。

(三)丰富岗前培训的校本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结构要必修课与选修课、知识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体现课程综合化,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要根据新进教师的类别进行分层设计:全体新进教师要进行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训、基本规范(主要制度与规定、流程规范)培训、协作精神培训、领导力培训(一名教师对于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位领导)、安全(消防、学生安全)培训、心理调适能力培训;对高级职称的教师要开展项目管理水平培训;对新进的高学历应届生要进行组织教学内容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和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的板书能力等教学实践的培训;对新进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流程、公文写作和归档的培训等等。

(四)扩大岗前培训的校本课程实施途径

学校应树立突出主体、强化体验的课程实施理念,优化课程实施途径,重视案例教学,整合资源,创新课程实施方法。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训以讲座为主,同时应关注教师实现自身目标价值的愿望。对协作精神、领导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培训可以引入时下流行的拓展训练课程。拓展训练强调的就是体验,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能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安全培训应与学校防灾紧急预案结合,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问题以及采取什么解决方案,进行专题培训。5·12大地震带给我们巨大伤痛的同时,也提醒教师上课时面临极端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做。项目管理水平培训则可以借鉴MBA的某些课程,请企业界人士、公关专家、政府官员授课,帮助高职称人才建立本地区产学研渠道,了解企业需求,掌握一定的公关技巧,提高课题的申报和管理水平。高学历应届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训,可以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录像,开展小组讨论,并邀请富有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评。

(五)完善岗前培训的校本课程体系

高校应将岗前培训的校本课程计划与本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人才培训计划等进行衔接,使新进教师获得连续、系统的培训,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学校目标的实现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新进教师的归属感。

既然明确了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就要相应建立起校本课程的教材体系,包括讲义、影像、光碟等,各授课教师的基本立场必须一致,观点不能发生冲突。对培训的授课教师也要进行培训,必须保证他们认同学校的文化,其个人价值观不能与学校核心价值观发生冲突。

学校的师资管理人员在设计和监控岗前培训的校本课程实施时,还应关注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在短时间内给新进教师提供过多信息,造成信息超载现象;在授课和观看影像资料时,没有给新进教师讨论或提问的机会;闪电式的授课,将有关课程压缩为一二天内完成,使培训变成了走过场;缺乏对课程效果的评估等。

三、结语

地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同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师资管理人员的课程设计水平、课程教学模式、培训教材、培训师资水平等都是影响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建构校本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加强这些因素的配套建设,从而使校本课程充分实现设置的初衷。

[参考文献]

[1]赵志鲲,陶勤.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112-114.

[2]杨忠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6-57.

[3]郭剑霞,范金凤,陈浩,等.国外提高大学教师素质举措对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135-138.

[4]刘春玲,邢颖.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1):62-64.

[5]赵静,金朝霞.试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对新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60-61.

[6]彭萍.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187-188.

[7]林浩亮.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策略之一——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的校本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08(5):40-47.

[8]陈志君,李英.论高校教师专业化[J].航海教育研究,2005(4):29-31.

[9]艾红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91-94.

[10]闫娟,汤海艳.当今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重音符:学习与创新——一个学习型组织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7(4):42-44.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