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冰上》备课叙事
2010-04-04罗芷玲
■罗芷玲
《浮冰上》备课叙事
■罗芷玲
一、受命
接到以鄂教版11册课文《浮冰上》参加鄂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的任务,我头疼了好久。这是一篇颇有难度的课文:篇幅长、内涵深厚;不仅理解有难度,而且写法上有很多值得深究的方法和技巧;文章中值得训练与推敲的教学点比比皆是,由于故事情节的环环相扣,使得很多教学点难以放弃和处理……作为一节常规课,还能扎扎实实上点“有看相”的训练来,可作为一节比赛课,要方方面面考虑到,就很麻烦了。换而言之,“有效”不太难,“高效”相当难!
教六年级时,这课上过一次,不捂着说,当时没上好。明知这课难,可在平时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哪里有时间有精力去研讨啊。趁此机会,好好长进一回吧!
二、深入
深入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读课文,读准、读顺、读出情。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发现难读的字音,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某些语言训练点也因读而显现,扎实的双基训练也因此而来。
其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情感。在自己初步感受后,我参阅了教参,在教参的帮助下,确实体会得更细致一些。
第三步,再次仔细读文,分析课文部分内容情感之间的关系——开始见仁见智了。
第四步,寻找选择关键点——既是语言训练点又是情感生发点的语句。最大的难题出现了!人物心理变化层层推进,训练点处处都是,哪个都可以训练个层次出来。经过艰难的比较,我选择了5个点,明知道多了,可非此不足以囊括课文内容啊。
第五步,查找各方面的资料,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背景环境。准备《浮冰上》,我知道了北极南极的气候、物产、地壳漂移规律、爱斯基摩人捕猎方式、生活习俗、甚至他们被剥削的历史,还看完了一部描写当地生活的小说……当然,最主要的是找到了《浮冰上的男孩与犬》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第一稿备课,洋洋洒洒8张纸,第一次试教,紧紧张张1小时。那个累啊!结果是——不行!
我并不慌,因为深入把握了,“浅出”才不是无根之水。
三、浅出
浅出经历了好几个来回。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明白了好多看似浅显,但实际操作起来常常走偏或者忽略的教学原则。
(一)清清楚楚一条线
这“一条线”就是教学主线。
在深入地研读教材之后,愈加感觉要抓的点多:这篇课文光线索就有三条:明线“小刀”,主线“诺尼的心理变化”,暗线“尼玛克的心理变化”。是用情节线为教学主线,还是以情感线作为主线呢?用情感线的话,是以诺尼的心理变化为主,还是两条情感线都用?或者一主一次呢?
反复斟酌时,经常点拨我的张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本文究竟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一语惊醒梦中人。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是人与犬之间超越生命的“爱”。而这“爱”最集中地体现在诺尼放弃杀犬的过程中,所以主线毫无置疑的是诺尼的心理变化。早在第一次谈课时张老师已经将这个意图说得明明白白,当时我也理解得明明白白了啊,为什么反复备课之后绕到不是问题的问题上了呢?原因就在于过于注重枝节,反而将这一条主线给模糊了。
既然是将诺尼的心理变化过程作为主线,教学时候的重点问题也就出来了:诺尼有怎样的心理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又体会到什么?
在这条清清楚楚的主线下,课堂结构明晰了。
(二)明明白白几个点
围绕着主线问题,文中大大小小几十个点(语言训练点),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深挖。例如,当初的备课中,我就深挖了好多点:
1.“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
对于在冰原上以狩猎为生的爱斯基摩人来说,雪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冰原上猎取动物很难,常常数天没有收获,食物是必备的;皮大衣更是不可少,那里气温在-30℃到-70℃,没有皮大衣,难以抵御那刺骨的严寒;用来猎食的小刀,更是生存下去的希望。而此时,这些生存最起码的条件,诺尼都“失掉了”!
2.“诺尼仍然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是为了什么。”
(设计1)磨铁片是想杀犬,而这“尽量不去想”又是什么呢?(不忍)你读出了词语中表现出来的诺尼的内心情感。——这就是读书,透过字里行间,不仅仅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句子,我们能知道他想什么,还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受其内心。
(设计2)A.读出了什么?B.(联系前文理解)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冷又饿的夜晚和他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a.“爱”无法言传,怎么就让人感觉那样真实呢?b.破折号的作用——解释。c.联系课文1~5自然段,再读读此句,你感受到“爱”与“冷、饿、痛”都是“如此真真实实的”吗?感受到二者之间的矛盾了吗?
3.“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4.“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子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
5.他张开空空的双手,扑向尼玛克,他倒了下去。……
6.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参看最后的教案,第1、2、5点根本就没用:第3、4点重点研读夯实;第6点学生自悟。
一节课的训练时间有限,选择的点过多,只会是匆匆过场,“训”不到点也“练”不到位。那么,选择训练点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那就是前面说到的“主线”,哪个点最能反映中心,和主线距离最近,就用哪个。如第2、5点虽然也能反映出诺尼对尼玛克的爱,但不如第3、4点中的“这种感情”、“扔得老远”将诺尼对尼玛克的感情表现得充分,所以,取3、4而舍2、5。第1点因为只是为了揭示环境,与人物内心情感关系不大,因此完全没用。所有的准备工作最后只留了一个词语“-30℃到-70℃”。
(三)完完整整一个圆
这个圆,是情节的圆,是情感的圆,也是教学过程的圆。
入课时候的整体感知,课中部分探究,课尾回顾全篇升华主题是教学过程的圆。感知恶劣的环境,理解诺尼杀犬是迫不得已;随着诺尼的心理变化,感受他强烈的内心冲突,随他一起经受痛苦矛盾,下定决心弃刀成全爱;最后感受人与犬之间相互信赖的幸福……是情感的圆。诺尼磨刀、弃刀、刀的反光引来救援人员是情节上的圆。
教师心中的这个圆更是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推进,齐齐拱向圆心——文章的中心(情感的中心:爱)。所以,教学时,拖延打断情感发展的“破折号用法”这个训练点仅仅提及,不费时读说;所以,文章最后不问“省略号里有什么”,而是“能用一个词说说他此刻内心的感受吗?他哭什么呢?”艺术地引导学生,点明提示是怎样读懂句子的;所以,研读句子时,教师带着学生不断地“联系前面的内容”,将文章的整体联系贯穿始终……有的地方以读代讲,有的地方深挖夯实,有的地方干脆不讲——讲与不讲,读与不读,全取决与心中的那个“完完整整的圆”的关系。
四、情动
第二次试教是在董耀红工作室硚口路小学的活动中,从不说重话的张老师,在全体老师们面前批评了我,眼泪转转地没有当着大家掉下来。在落雨的街头独自踟蹰了很久,想了很久:为什么大家都认可我的能力,我却没有上好?为什么教材把握得很不错,却上不出效果?为什么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说设计得不错,可上出来却都看得出不到位?——唯一的原因,就是被重重批评的根本:情未动!教师的情感还没完全调动,自然字句不动人,神态不感人,不能引听者入情境……
再次苦练读书。张老师、董老师的范读,那动人心弦的颤声,那韵味无穷的轻声,那急、那缓、那抑、那扬……我练并终于沉浸其中,读到“喉咙哽塞”、“抽咽”及“震颤”,心里似乎被堵住。
原来,情真的是读出来的。语言文字的理解除了生活的积淀与印迹,的确还有语言所传递的感情在动人。带着文章的情感烙印,再上课,情动了,课堂中的“场”成了。
这依旧是备课,是以往我忽视掉了的“备情”。不到“情达”,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是空话。学生情不动,意不到,学习的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在,效果怎会好?
五、磨砺
大框架出来了,下面就是磨砺。
“多一字是废字,多一句是废话,多一个不必要的环节就是一节失败的课”。张老师的话字字千钧,随意性强的我在“夹磨”下进步、成长。真的感谢这样的一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是那么难得,那么有收获……某些东西刻在了脑中,就成为了言行的一部分。
六、授渔
虽然说临比赛的头一天下午还在试教,改教案,改课件,但成绩是不出意外的一等奖。对于比赛,这是一个结果,对于课,对于教学的研究,这还只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崇仁路小学进行语文高段“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省教研员对这节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六年级的阅读课我们可以将重心偏向写作方法的揭示,与教育局提出的“40分钟完成全课的教学”不谋而合。
于是,新一轮的修改开始。在突出中心的前提下,总结通过两种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人物心理的阅读方法,同时揭示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还提示了小说中“线索”的作用……
这就是《浮冰上》一课的备课历程,两个月的艰难求索,“顶级高手”的全力打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还是平时老生常谈的那些“经”,那些原则,只是,理解是一个层次,运用更是一个层次,运用得恰当则是一种艺术,高效的课堂也许就是原则规律的艺术地运用……路,远着呢!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安徽街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