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蔬菜,缘何难入百姓家?
2010-04-04
有机蔬菜以出口为主,在国内市场供应少、流通难,致使有机蔬菜菜价居高不下,难以普及到“寻常百姓的菜篮子”。
售价高,成本并不高。在泰安采访时,记者曾来到肥城边院镇济河堂村,发现有机蔬菜的种植成本并不高,甚至比普通蔬菜还要低。这里种植有机蔬菜,不用农药化肥,不搭大棚,总体成本和普通蔬菜差不多。同时,他们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常年使用有机肥料,使得土壤更加肥沃,所以有机蔬菜的产量往往比普通蔬菜的产量还要高。
利润大,菜农获益并不大。他们生产的是 “订单蔬菜”——国外市场要什么,他们就种什么。产品收获之后,经过简单加工,然后冷冻出口。这种“企业+农户”的种植模式,在有机蔬菜发展初期,曾为农民增收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这种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步伐渐慢。主要原因是不能满足快速庞大起来的国内市场的需求。
在此模式之下,国家对高端蔬菜产业的扶持政策效力有限。“好处”都让“企业”拿去了,“农户”几乎没有太多的受益。记者了解到,在“企业+农户”的模式中,“企业”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简单加工和出口销售。他们固然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可是,“农户”多为生产基地,也需要打井修渠,添置杀虫设施等,也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一位村民无奈地说:“国家扶持是 ‘一头沉’,我们菜农没得到啥好处。”
高价格高成本待破解。随着国内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越来越强,购买食用安全无污染的有机蔬菜必然成为大势所趋。不过,国内市场不同于国际市场。国内的民众还不习惯食用冷冻蔬菜,而热衷于食用新鲜蔬菜。这对于储存、运输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就是作为高端蔬菜——有机蔬菜,少不了要进军城市超市。可是目前比较单一的有机蔬菜种植品种,还无法满足超市对有机蔬菜多品种的需求。大家知道,有机蔬菜都是应季蔬菜,没有反季节蔬菜。也就是说,有机蔬菜无法保证一年四季都能供应。特别是冬天、春天,地里不产蔬菜了,如何供应国内市场?
在肥城,记者发现了寿光蔬菜商的踪迹,他们往返于各个蔬菜基地,几乎收购了所有品种的有机蔬菜。一位来此拉蔬菜的驾驶员告诉记者,他们在肥城收购了有机蔬菜后,先是拉回到寿光的公司,再在那里进行重新“配菜”。比如,茄子、辣椒、土豆、韭菜、西兰花、黄瓜……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寿光,然后再以小包装的形式装配到一个个纸箱里,最后送到城市消费者的手中。显然,有机蔬菜还是以一种“高档菜”的面目,以一种“高价格”、“高成本”的方式,出现在国内消费者的面前。“寿光配菜”模式,看似解决了有机蔬菜在国内流通的问题,可离有机蔬菜低价“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怎样才能给国内民众一个安全放心、充实丰盈、价格公道的无公害“菜篮子”,是亟待破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