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构建知识城市的条件及策略
2010-04-04曹远洲王耀杰
◎ 曹远洲 王耀杰
“知识城市”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自2004年9月巴塞罗那“知识城市宣言”发表以来,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并融入到许多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中,被认为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战略。
目前国内城市提出了建设知识城市的理念和战略,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积极探索。厦门的城市建设发展现已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实力和竞争力,应认真思考城市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前瞻目标,提出构建知识城市的发展战略。
一、构建知识城市的基本前提:现代化水准和国际视野
从空间视角看,知识城市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城市一般都较具规模,有的城市规模还比较大。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尤其拥有发达良好的国际性、区域性和多模式的现代交通便捷系统,如现代化、国际性的机场、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和其他交通枢纽等;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完善,具备快速、便捷、高品质的全球通讯网络系统,并可为全社会充分提供廉价的通信技术和宽带网络服务。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度高,广纳国际性大公司总部落户,公共机构、私人机构以及社区等成员中的种族和民族具有多样化特征。
1.厦门已初具现代化、国际化城市雏形
肩负着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头兵重大使命的厦门经济特区,一直把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为战略发展目标。1995年国务院将厦门的发展定位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同年,厦门市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还提出了建设“海港、航空港、信息港”等重大举措。15年来,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和目标,厦门城市的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1)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现已拥有完整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尤其是海洋运输、航空业规模和效益也一直居全国前列。2009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跨入国际港口二十强,高崎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2010年初,厦门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深海隧道,同时也开始迈入高铁时代。
(2)信息化水平较高。目前厦门的互联网服务业规模和水平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均位于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底,服务器在厦门注册的网站有二十多万个,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被誉为中国的“域名之都”;截至2008年底,厦门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94.67台,互联网用户80.67台(其中宽带用户已超过60台),移动电话223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在全国城市信息化50强中,厦门位列第13。
(3)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厦门拥有经济特区、保税港区、台商投资区、开发区等多种类型开放区,是全国对外开放层次最为丰富、格局最为完整、功能最为齐全的城市之一。至2008年,外资企业达8248家,合同利用外资30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4亿美元,吸引了4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80个项目,投资总额为36.76亿美元,是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之一,荣获世界银行评选的投资环境中国内地金牌城市。
(4)对外影响日益扩大。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盛会,与“广交会”并称为中国两大名牌展会。例如第十三届投洽会就吸引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家投资机构总计1.4万名境外客商参加,签约742个项目、投资贸易额达135亿美元。成功举办了世界合唱节暨世界合唱大赛、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海洋周、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国际钢琴节等国际性重大活动赛事;已与十多个国家的16座城市结为国际友城。
2.厦门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厦门的现状离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仍有一些差距:
(1)行政区划面积太小,仅有1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也只有250多万,虽然城市化程度已超过70%,但由于城市规模偏小,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附力和辐射力明显受到制约。
(2)城市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少历史欠账。从地理位置上看,厦门与内地之间联系被崇山峻岭所隔,陆地交通条件一直较差;与内地诸多城市相比,建城历史不长(1394年始称厦门城),仅有600多年,建制上长期以来也只是一个卫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开发建设也只是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开始,其历史尚不足百年。
(3)厦门长期是一个海防前哨,又地处对台工作前沿,铁路、公路建设滞后于内地不少城市,一些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建设也多少受到影响。
(4)作为海岛城市,部分市民仍存在小岛意识,自我封闭,缺乏宽阔视野和胸怀,全面迈向国际化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
3.抓住历史机遇,扎实迈入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行列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特别是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厦门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建设应积极主动抓住和利用这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1)站位要高,要有国际视野、全局观念、开放胸怀和忧患意识,破除因循守旧、志得意满的小城小岛意识,跳出厦门来谋划,发展目标要瞄准国际上的城市规模、环境相当如瓦伦西亚、都柏林、慕尼黑、斯德哥尔摩等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仔细查找差距和不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城市。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化、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抓紧推进厦深(厦门-深圳)高铁、厦龙(厦门-龙岩)铁路、厦门(火车站)新站及其配套设施以及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建设。
(3)举办或承办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展会、节庆、赛事、活动、论坛等,要控制总量,进一步在档次、规模、水平上下功夫,在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和对外影响力的同时,同时注意将这些活动作为建设“知识城市”的重要资源来开发利用。
二、构建知识城市的重要基础: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
从结构特征来看,知识城市是创新城市、科技城市。城市创新生态环境优良,创新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城市创新引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城市成为经济社会新发展策源地尤其是经济创新孵化之地。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知识型产业演进,经济形态成功实现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达,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一般都在80%以上(例如伦敦的比例就达到了86%)。另外,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资本市场较为完善发达,拥有区域性和国际性的资本市场和运营中心,且机制健全运作灵活。
1.厦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厦门的三产结构比例为1.3∶48.5∶50.2。工业产业集聚度越来越高,现已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00多家,先进制造业尤其是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航空工业、生物与新医药、船舶、汽车、工程机械等13条正形成百亿至千亿产值产业链(群),全市骨干企业装备基本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重要外贸口岸、重要展会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资本市场,近年来厦门的营运中心、金融、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研发与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13亿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2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超过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7亿元,全年会展超过1800场次,进出口总额超过433亿美元。
自1995年起,厦门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科技之城和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15年来,厦门市的科技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26家,实现年总产值11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60%,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科学仪器仪表、新材料、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器、太阳能光伏、工业设计与创意和射频识别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仅光电产业2009年的产值就达到了400多亿元。厦门火炬高新区名列全国投资环境竞争力十强高新区第4位;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开始崛起,已有1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7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7家市级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造就了金龙、厦工、厦华等一批知名品牌,拥有3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数十项国家名牌产品。
2.困挠厦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主要瓶颈
目前厦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不仅与那些成功的知识城市仍有较大差距,而且也明显落后于“发展中杰出的知识城市”深圳等城市,创新意识、创新氛围和创新能力仍有待增强。主要表现在:
(1)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无论是在GDP还是在就业人员中的比例仍然偏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偏小、水平偏低,如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产值仅为110亿元,仅占GDP的6%多一点。
(2)全市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偏低,不到3%,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7%。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有核心技术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专利数量偏少。这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影响企业的品牌效应,缺少像青岛的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以及深圳的华为、中兴、腾讯、康佳等那样的明星品牌。
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欠缺加上经济外向度过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2009年厦门GDP同比增长仅为8%,为1985年以来最低,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以高科技和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厦门调整经济格局、开发新的增长群、促使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务之急,必须把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厦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发挥有力的引领作用作为中心工作中的重中之中,重点部署,快速推进。
(1)加大R&D的投入,激励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引导科技人力资源向企业流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更加抓紧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高科技改造轻纺、食品、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力度,下决心转移衰退产业,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
(2)实施园区带动、项目带动、龙头带动、品牌带动战略,规划建设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重点抓好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型优势企业,进而推进光电产业、软件产业、生物与新医药等重点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抓紧制定出台厦门“创意之城”发展规划方案和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发展游戏动漫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和文化旅游业等产业,以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带动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
(4)想方设法为城市转型和升级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和投资,注意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完善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相互联动的市场化选拔机制,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和相关的社会资源;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的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构建知识城市的内在支撑:厚实智本和魅力人文
从软实力看,知识城市是智本城市、人文城市。知识城市有魅力、有品位、形象佳。知识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形成健全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与全国性、区域性和全球联网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良好的教育基础设施,包括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和多样性的其他教育机构以及研发活动,一般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学,且有的还具有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文化价值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同。同时,城市文化又具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不同文化,并创造条件使之融入到城市的主流文化之中。拥有大量包括劳动大军在内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并把吸引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广纳国际性人才,制定包括住房、福利、薪金等在内的优惠政策。
1.厦门素有重视教育、热心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氛围
早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家乡厦门倾囊斥资,潜心办学,一直为世人所称颂。厦门的城市文化也以多样兼容而闻名。1998年,厦门明确提出建设“三城”(教育之城、科技之城、艺术之城)发展战略,2009年又进一步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近年来,随着经济特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厦门的教育、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城市规模不大的厦门已拥有相对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经济特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最具教育竞争实力的城市,市民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和高校在读学生的比例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前茅;拥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国家会计学院等15所高等院校和十几所民办高等高职院校。厦门市民追求知识氛围也较为浓厚。自2004年起推出的一年一度的“书香鹭岛活动月”,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已被评为全国“全民阅读活动优秀项目”。
厦门是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汇聚地。近代以降,吸收了以钢琴文化为代表的西方音乐文化,汇集了以鼓浪屿建筑为代表的东西方建筑文化、众多华侨带进来的东南亚风情文化、以鼓浪屿三一堂和南普陀为代表的东西方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成了独特魅力、兼具浓厚闽南文化传统与丰富现代文化内涵的城市文化。全市文化艺术氛围浓郁,拥有全国第一家民营职业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和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两家大型交响乐团,还有多支具有全国一流水准的合唱团、合唱队,市民音乐艺术素质和欣赏水平普遍较高。其中钢琴艺术更是闻名全国,是中国国际钢琴赛的永久举办地,鼓浪屿被誉为“钢琴之岛”、“音乐之岛”。厦门被誉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连续两次以总分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和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市民性格普遍热情友善、温文尔雅、开放包容,是全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佳城市之一。
2.厦门的知识资源和城市文化现状与成功知识城市相比仍有不小距离
(1)厦门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与国内的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等教育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不言而喻。城市仅厦门大学“一枝独秀”,而那些教育较为发达城市则是“双子星座”、“众星闪烁”。即使是厦门大学,要办成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2)现有知识、教育资源的整合并为公众共享是厦门明显的短板之一。例如,由于行政上的条块分割,厦门大学等大学对厦门城市建设发展的支持、贡献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大,其研究成果在转化运用到推进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上以及市民利用其知识教育资源等方面仍显得较为薄弱,城校二元分隔明显。又如城市公共图书馆不仅数量少(仅有8个,而人口仅有130多万的慕尼黑却有700多个),而且便捷性、利用率都仍偏低。
(3)厦门在吸引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高级人才方面本身就有一些先天不足,加上一些人才的优惠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由于缺乏与时俱进,原先的优势正在弱化,特别是房价过高令许多外地人才却步。
(4)厦门的城市文明程度虽已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个别薄弱环节,在空间上岛内外之间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城市文明状况与国际知名文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3.更加厚实城市智本,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1)促进城校融合、城校一体。应举全市之力、广集社会资源集中办好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理工学院,同时鼓励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大学的合作,真正构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链条,使城市和大学共同构筑学习型、开放型和创新型社会。同时大学也应主动融入社区、融入城市,不仅向厦门输出知识、人才、技术,更输出智慧、理念和思想,使大学成为厦门建设“知识城市”的原动力、知识资本资源库、助推器和纽带。
(2)加大对公共图书馆体系等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合现有的知识资源,使知识能够为公众所共享。这可以参照深圳的做法。近年来深圳首创了自助式图书馆,分布在几十个社区、工业区和地铁站,市民借还图书如同到便利店购物、到ATM机存取款一样便捷。
(3)强化实施“人才兴市”战略,舍得投入,加大人才移民和人才储备工作力度,着力培养引进一批处于国际前沿的创新领军人才,积极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软硬环境。
(4)争创更高水平的国际文明城市。注重培植提炼厦门城市精神,加快推进岛内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着力将一些重大文化活动赛事办出档次、办出水平,以进一步凸显城市独特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1]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城市发展[M].鹭江出版社,2008,11,第1版.
[2]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编.2009厦门经济特区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8,第1版.
[3]厦门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编.2009-2010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M].鹭江出版社,2010,1,第1版.
[4]王志章.“知识城市”与“城市创新引擎”[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4-9.
[5]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07,(3):13-19.
[6]王东,王琴丽,别江波.“知识城市”理论源流及评述[J].中国技术管理与战略,2008,vol1(1):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