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徽州大茶商朱文炽
2010-04-04王贤辉
■/王贤辉
清朝徽州大茶商朱文炽
■/王贤辉
盐、典、茶、木是徽商经营的四大宗。朱文炽,婺源县人(婺源县当年归安徽徽州管辖,如今已划归江西管辖),是一位毕生坚守诚信的清朝茶商。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四季分明,日照短促,雨水充裕,云雾缭绕,盛产名茶。早在唐朝,就已是“山山皆种茶,天下无黄土”的美景,因而十有八九的山民,都是以种植茶树为生。到了宋朝,就有了全国六大名茶之一的“谢源茶”。明朝又有味在龙井之上的“松罗茶”。清朝中叶以后,又有“屯绿”和“祁红”。
徽州茶叶贸易,历史悠久,从唐朝起每年二三月间,就是新茶上市的旺季,许多茶商此时云集徽州祁门的茶市,做茶叶生意。
当时的江西浮梁(即今景德镇)是全国重要的茶叶贸易集散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卖茶去”,说的就是徽州茶商为了抢做每年春季的茶叶生意,离别故土,从徽州祁门到浮梁去进行茶叶贸易。从祁门到浮梁有一座大山,当时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和运输车辆,数百里崎岖难行的山路,全靠人力肩挑。进入浮梁的茶叶,还要经阊水入鄱阳湖再从湖口进入长江,再转销全国各地。如此艰难的茶叶生意,体现出徽商的艰苦创业精神,然而这正是徽商在我国历史上持续辉煌300年的原因所在。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徽商开始积极参与边境茶叶贸易。边疆的少数民族,主食是牛羊肉食及乳制品,对茶叶需求大,茶商就以茶叶与之交换马匹,其中一些人就成了家资百万的大茶商。
至清代,茶叶又开始销往北方,特别是北京及北方大城市,所以茶庄又称“京庄”。徽州茶商的大规模进京,很快就垄断了北京的茶叶市场。特别是乾隆年间,北京的饮茶风气日盛。每天一大清早,八旗子弟就手提鸟笼,一摇三摆地来到茶馆,拍曲听戏。后来的“老舍茶馆”,正是当年北京茶业盛行的充分写照。当时,仅徽州歙县一地在北京开设的茶号就有166家。
徽州茶商之所以能占领当时的全国大半个茶叶市场,除了具有坚毅的艰苦创业精神外,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为本的儒商思想,徽州茶商朱文炽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从事茶叶经营20多年,始终力行“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宁可失利,不能失义”的商业信条。有一年,他去珠江贩茶,由于路途遥远又艰难,长途跋涉难于控制时间,他带去的大量茶叶错过了大宗交易的最佳时机。茶叶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商品,他带去的本来是刚上市的新茶,由于路途耽搁而成了陈茶,于是他在出售时就主动在一块大牌子上标出“陈茶”二字,以示不欺。新茶与陈茶价差很大,因此他的损失也很大,但是,他却绝不为利而失去诚信。当时的珠江“牙侩”(业务经纪人)一看,立即抢上前去,将牌子摘掉,但朱文炽又将牌子竖起来,因此,“牙侩”很生气,就说他“你这样做,是不让我们赚钱!”朱文炽解释说:“不是不让赚钱,是不能昧着良心赚不义之钱。”
正是这种诚信为本的精神,才使朱文炽在商界赢得了极高的信誉,因此,他经营茶叶,纵横南北,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最终成了声誉最好而又是最为富有的大茶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