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中医证候的古文献研究
2010-04-03周建民王胜圣刘嵋松朴铁花高佳刚王春兰指导
周建民,王胜圣,周 杰,刘嵋松,朴铁花,田 洋,高佳刚,王春兰,指导:王 钰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肺结核中医证候的古文献研究
周建民,王胜圣,周 杰,刘嵋松,朴铁花,田 洋,高佳刚,王春兰,指导:王 钰*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2007年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西医在治疗肺结核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多重耐药菌和药物的毒副作用严重影响了对结核患者的治疗。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在于促进病灶吸收,消除症状,减轻毒副反应,增强患者的抵抗力。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肺结核;肺阴亏虚证;阴虚内热证;中医证候;文献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出现流行加剧的趋势,据国家卫生部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肺结核属于中医“肺痨”范畴,又名痨瘵,古亦称“传尸”或“疰”。笔者在研究肺结核中医证候的古代医籍时,通过对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的分析提炼出肺结核的中医证候,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报道如下。
1 中医证候
1.1 肺阴亏虚证 古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肺,《证治汇补》曰:“虽分五脏见症,然皆统于肺”,在病变过程中,可累及于脾肾、心肝,甚至传遍五脏。在病理本质方面以阴虚为主,《医门法律》曰:“阴虚者,十常八九;阳虚者,十之一二”。丹溪亦认为:“痨瘵主乎阴虚”。《小学》云:“痨瘵阴虚”。《红炉点雪》曰:“凡痰火之证,始于阴虚,法当滋补。”以上论述提出肺阴亏虚是本病的发病之本,如不及时治疗,在发病过程中常因为传变而致五脏亏损。一般来说,初起肺体受损,肺阴亏耗,肺失濡润,表现为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火旺,肺肾同病,兼及于心;或因气阴两伤,肺脾同病,最终肺脾肾三脏均亏,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在整个病变过程中,仍以阴虚为本。
1.2 阴虚内热证 本证为肺痨初期表现,主要反映出“阴虚生内热”的病变,出现阴虚和肺热症状,但此种肺热是由于阴虚阳亢所致。如《傅青主女科》曰:“劳症者,阴虚阳亢也。”《医学纲目》亦云:“劳为热症。”《医林绳墨》云:“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任意所为,随任所发,而成痨瘵者多矣”。其治疗《古今医鉴》用“坎离膏治痨瘵阴虚发热,咳吐咯血等证”。
1.3 阴虚火旺证 阴虚进一步发展,虚火内灼,炼液成痰而成阴虚火旺证。如《红炉点雪》曰“夫痰火者,痨瘵之病名。病之最酷者也,然以病之先后言,则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而其阴虚,则又为致火致痰之本矣,阴虚火动者,盖以一言而括进病之标本也”。《医门法律》亦说:“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盛,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痨瘵之证。”《寿世保元◦痨瘵》曰:“夫阴虚火动,痨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王节斋云:“人若色欲过度,伤损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汗出,午后发热……。此名痨瘵”。在治疗上,《证治汇补◦痨瘵》提出:“滋阴降火是澄其源也。”并提出用拯阴汤治疗“阴虚火动”之证。《十药神书》指出:“如呕吐咯嗽血者,须以花蕊石散主之,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其理也”。二者采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的治疗方法,亦说明阴虚火旺为本病重要证候之一。
1.4 肺肾阴虚证 《红炉点雪》曰:“人之一身,金水二脏,不可暂伤,盖金为生化之源,水为生生之本,真阴既亏,则火自偏盛,则上炎灼金,金目既伤,则生化之源已息,而水子何以借其胎养乎。”又说“夫一水既亏,则五火相扇,火迫肺而为咳……真水曰涸,亦为致火之胎。”说明肺病日久,累及于肾,肺肾阴伤,水亏火旺,虚火内灼形成肺肾阴虚,多见于肺痨的中晚期。
1.5 气阴亏耗证(肺脾两虚证) 阴伤气耗,肺脾同病,致使肺失清肃,脾失健运,多是肺痨中晚期的病变。《医学纲目》云:“肺劳气损”“呼吸少气,懒言语,无力动作,目无睛光,面色白光白,皆兼气虚也。”《丹台玉案》曰:“盗汗、自汗、虚不暇言矣。”又言“盗汗本于阴虚,而其真气犹尽虚也;自汗则真元耗散,腠理皆开,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古今医统◦痨瘵门》曰:“人能平时爱护元气,保养精血,瘵不可得而传,惟夫纵欲多淫,苦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凡此诸虫,……著于怯弱之人,……日久遂成痨瘵之证。”均指出正气不足或劳伤气耗可导致痨瘵的发生。在治疗上,《理虚元鉴》总结治虚之经验,认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慎柔五书》提出:“尸疰一证,余尝治之……脾肺不足,补中益气汤”。
1.6 心肾两虚证 肺病日久累及心肾,多见于肺痨中晚期。如《袖珍方》云“痨瘵之证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又如《证治汇补◦痨瘵》所说:“男子之劳起于伤精,女子之劳起于经闭,童儿之劳得于母胎,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以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气衰火旺,蒸疰日久,则痨生焉。”《古今医统》曰 :“五劳者,心肝脾肺肾也,劳于心者,则神耗而血衰,惊悸之疾,亦因之而作矣,……劳于肾者,色欲过度,淋浊遗精阴不上升,阳不下降,肾水既不升荣,心肺皆不所荫,咳嗽吐红,咯血之症作也”。以上论述详细的描述了心肾之劳的症状。在治疗上,《世医得效方◦痨瘵》以“劫劳散治心肾俱虚痨嗽”。
1.7 瘀血阻滞证 肺痨日久,伤及精血,血虚失运而成瘀血阻滞之证。正如《证治汇补◦痨瘵》所说:“痨瘵既久,其气必伤,伤则不能运化精微,痰瘀稽留而变幻生虫。”又有《医门法律◦虚劳论》曰:“虚劳之证,《金匮要略》叙于血痹之下,可见劳则必劳其精血也。荣血伤,则内热起,五心常热,……更有劳之之极,而血痹不行者,血不脱于外,而但畜于内。……热蒸不已,瘵病成焉,……亦有始因脱血,后遂血痹者,血虚血少,艰于流布,发热致痹。”“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热久则蒸其所瘀之血,化而为虫,遂成传尸瘵证”。由此可见,精亏血少或因脱血,均可导致瘀血的发生,瘀血内阻,蒸血发热或者荣虚发热,而成痨瘵之候。
1.8 阴阳两虚证 肺痨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形成肺脾肾三脏同病,表明病势已经进入晚期,因多个脏腑功能衰竭,病情较重。《杂病广要》曰:“虚劳之病,大端不过于阳虚阴虚。”《证治汇补◦痨瘵》曰:“痨有阴阳,阳病口干舌疮,咽痛声哑……。阴病胃逆恶心,饮食难化……,仰卧不得者,必阴阳俱病也。”《医门法律》曰:“久虚积损成痨。”《济生方》曰:“黄芪饮子治诸虚痨瘵,四肢倦怠,潮热乏力,日渐黄瘦……。”《仁斋直指方论》曰“乐令建中汤治脏腑虚损,身体消瘦,潮热自汗,将成痨瘵”。以上医著分别从病机、症状和治疗上说明肺痨日久伤于阴阳,累及多个脏腑,终成阴阳两虚之候。
2 结语
本文从证候学角度对肺结核的古代文献做了整理及分析,辨证准确对于肺结核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的改变,现代肺结核病情更为复杂,兼证较多。因此,笔者建议在学习古代文献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代肺结核的证候规律做进一步系统的总结和研究,以便更好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R563
B
1007-4813(2010)01-0041-0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ZX10005-010)
周建民(1957-),男,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科研与管理。
王 钰,Tel:0431-86816820,E-mail:wangyu3368@sina.com
(
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