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茶”
2010-04-03叶小丫
■ 叶小丫
“虫茶”
■ 叶小丫
朋友从湖南远道而来,特意带了一小包东西给我,说是让我拿回家泡水喝,我一猜便知是茶,于是笑吟吟地收下了。回家后小心翼翼打开,却见里面都是黑褐色小颗粒状的东西,似茶非茶,心里纳闷,不知这种小颗粒究竟为何物。不过倒也更增加了我探究这包东西的兴趣。我立即用一个小白瓷碗,倒入少量黑褐色的小颗粒,冲入开水,然后观察其变化。碗里的颗粒,先漂浮于水面,慢慢散落到杯底,一边逐渐溶解开来,渗散出一种酱褐的颜色,很快便全部溶解,成为一碗古铜色的液体,同时散发出一股近似绿茶茶香的气味,香气清郁宜人。小心翼翼尝了一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完全是茶的味道。我一下子激动起来,这就是我多次听说而一直无缘谋面的虫茶。
虫茶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茶,十分珍贵。几百年来,我国湘西的苗、瑶、侗族等少数民族,都沿袭着制作虫茶的习惯。湘西山区林木葱笼,溪涧环绕,风光旖旎。每年谷雨前后,茶农们上山采摘一种当地称为“岩茶”的嫩叶。将采回的茶叶在沸水稍加蒸煮,去除涩味,捞起晾至约八成干。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竹编茶篓,篓底垫上一层干芭蕉叶,把茶叶层层铺放在内。每铺放五寸厚左右,就均匀洒一层淘米水。装满茶叶的茶篓,放置阁楼上。经过十天半月,茶叶发酵产生出一种奇异的清香。大约两个月后,茶叶里就自然生长出一种当地人称为“茶虫”的乌黑发亮的小圆虫。茶虫以茶叶为食,就像蚕子吃桑叶一样。待茶叶吃得差不多了,茶虫变成虫蛹,继而化为虫蛾飞走。将茶篓里的残存物,用细孔竹筛筛去茶虫吃剩的残叶枝梗,剩下的便是茶虫排泄的粪便。晒干即为虫茶。
早在明朝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上便有对虫茶的记载,具有“清热、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据说从清代乾隆年间起,虫茶就被视为珍品,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清代光绪年间的《城步乡土志》记载:“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名曰虫茶”的文字。
广西桂林地区的龙胜,也出产虫茶。但与湘西的虫茶,有所不同。一是原料不光用茶叶,还要加入大白槲和换香树的嫩叶,以及一种有香味的野生藤。而且不用淘米水,让它自然发酵。可能是广西比湘西气候炎热,茶叶容易发酵的缘故。二是茶虫排出的粪便,晒干之外,还要经过加工,用铁锅炒过后,加入蜂蜜与少量茶叶。这样做虽然雅致了许多,但不如湘西虫茶那样来得淳朴自然。
一杯虫茶,不禁让我眼眶湿润起来。沉淀的历史,茶农的艰辛,以及朋友的这份真挚情谊,都在这杯茶中,一一溶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