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亟需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
2010-04-03卫万顺
卫万顺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亟需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
卫万顺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战略需求,需要创新城市地质工作分类,优选地质工作发展模式,研究和解决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地质问题,构建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空间相适宜的区域工程地质勘查体系,确保北京可持续发展。
北京;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地质问题;研究
0 引言
北京地质工作开展比较早,北京西山被称为现代地质工作的“摇篮”。但系统地质工作是1958年伴随北京市地质局成立而开展的,不同时期发展方向、重点工作明显不同,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以地质找矿为主的改革开放前20年(1958~1978);确立了以城市地质工作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后20年(1978~1998);逐步融入首都经济建设大潮的北京地勘局属地化管理后10年(1999~2009);实施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发展模式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开始后的10年(2010~2020)。
2010年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20年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通过实施大区协同战略、新城崛起战略、城乡联动战略和区域一体化战略,全面实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实现从国家性国际城市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战略转型,为世界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第二步:2030年初步形成世界城市基本框架。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高度统一的世界城市区域体系,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从区域性国际城市向全球性国际城市不断迈进;第三步:2050年建成有中国特色和首都特点的世界城市。不断增强北京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发挥推动中国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2]。
为了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技术保障,需要主动研究建设世界城市过程第一阶段(2010~2020年)的关键地质问题,研究提问题、找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超前为政府准备好相关决策的科学依据。
1 城市地质工作的创新分类
以往我们习惯按照地质专业类型进行地质工作分类和部署工作,如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和基础地质研究等。但如何使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跳出传统地质专业的框框,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地质工作类型划分,创新城市地质工作类型划分方案[3],才能更好地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
(1)按照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可分为问题推动型和理念发展型两类地质工作。
问题推动型地质工作:系指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地质问题而开展的地质工作。这种工作常是被动性的,适用于城市地质工作的初级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地壳稳定性、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地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需要城市地质工作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和决策依据。如应急水源地勘查和地铁线路勘查等地质工作就属于该类型城市地质工作。目前北京有73%的人员从事问题推动型工作,现阶段必须从问题推动型地质工作入手,解决或缓解目前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为全面开展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奠定基础。
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则是基于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和对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动态平衡的关注,而开展的前瞻性、基础性地质工作。这种工作常是主动性的,适用于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和成熟阶段,它所解决的地质问题常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的、潜在的、战略性的地质问题。例如城市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地下空间资源潜力评价和开发建议;查明潜在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防范与救助方案等。这些地质工作需求是传统地质工作的外延,使地质工作方式从被动反应向主动参与方向转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据调查北京有22%的人员从事理念发展型工作,47%的人经常关注和思考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45%的人偶尔关注和思考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3%的人从未关注和思考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现阶段北京理念型地质工作还很薄弱,亟待全面加强。
(2)按照地质工作的不同方式,可分为调查型、监测型和信息服务型三类地质工作。
调查型地质工作:系指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而开展的大比例尺立体地质填图和多参数、多目标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其中大比例尺立体地质填图工作主要是查明城市三维地质结构,对新生代沉积物及下伏基岩的分布、空间形态、岩性、厚度、与构造的关系进行立体地质调查,垂向上可划分工程建设层(0~50m)、新生界和前新生界3个层次。而多参数、多目标地质调查评价包括活动断裂及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水土地球化学环境调查评价、矿产资源现状和找矿潜力调查评价、城市核心区或特殊地区专项地质调查、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目前北京有75%的人从事该项工作,有10%的人认为今后应加强调查型地质工作。
监测型地质工作:我们认为周期性的调查型地质工作就是监测型地质工作,主要通过建立城市地质安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来实施。该系统包括:地面沉降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土壤地球化学环境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地温场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地下空间安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和活动断裂监测预警预报系统。这是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必须开展的一种城市地质工作。目前北京有20%的人从事该项工作,有40%的人认为今后应加强监测型地质工作。
信息服务型地质工作:是通过建立城市地质安全保障工程信息系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的一项地质工作。通过地质基础数据库、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库、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库、地下水污染监测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土壤地球化学环境监测数据库、地温场监测数据库、地下空间安全监测数据库和活动断裂监测数据库的建设、完善与集成,建立基于GIS的预警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监测信息分级管理与发布系统,提高地质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信息化服务水平。目前北京有5%的人在从事该项工作,有50%的人认为今后应加强信息型地质工作。这是未来服务城市建设地质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须实现服务理念的创新,提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水平。
(3)按照解决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的手段,可分为正常型和非正常型两类地质工作。
正常型地质工作:为了预防和解决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而开展的城市地质工作。前面论述的调查型、监测型和信息服务型均属正常型范畴。
非正常型地质工作:为了预防和解决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而开展的地质工作。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往往有处理应急预案,而非正常情况下的城市地质安全危机没有处理应急预案,其危害性更大、后果更可怕,应引起高度重视。
2 城市地质工作发展模式的科学遴选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地质工作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的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需要科学遴选其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加强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
地质行业内外对“加强地质工作”有着不同的理解。地质行业内的人,认为各级政府应该自觉在规划、部署、安排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规划、部署、安排地质工作;地质行业外的人,考虑更多的可能还是,地质工作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做好服务。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那就是双方都过分强调了对方如何做,而考虑自己应该如何为对方做得工作太少。在这种模式下,地质工作就算表面上得到了加强,也只是问题推动型的,而不是理念发展型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加强。如果用理念发展型的思想作指导,地质工作将在服务中获得真正加强,获得极大发展[4]。因此,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应该选择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发展模式。
(1)选择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模式,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地勘队伍,都将地质工作考虑在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问题之前,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超前、科学部署地质工作。这就要求:政府在进行重大规划或决策前,想到让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地勘队伍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前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这种工作常是主动型的,常适用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阶段,它所解决的地质问题常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长期的、潜在的、战略性的地质问题。例如城市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地下空间资源潜力评价和开发建议;查明潜在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防范与救助方案等。这些地质工作是传统地质工作的外延,使地质工作方式从被动反应向主动参与的方向转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支持手段。
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是一种主动型地质工作模式,地质工作也只有发展到这一模式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它首先要求地勘队伍主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现实需求,研究提问题、找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前为政府准备好相关决策的科学依据,使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政府进行重大决策或规划的一种重要理念。一旦形成这一模式后,地质工作就能成为政府有关安排部署的一种经常性工作。
(2)选择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模式,是遵循地质过程客观规律的具体表现。
地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任何一个局部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都受更大或更高一级的系统所控制,所以在研究局部地质现象时,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开展系统的地质工作,而不应哪有问题就研究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地质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今天没有发生地质灾害并不表明将来不会发生,所以安排地质工作应该是超前性的、前瞻性的。
地质过程是一个黑箱,我们只能看到通过地质过程后留下的地质现象,通过研究地质现象来反演地质过程,我们现在对地质过程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由此而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可能是不科学的。如我国南方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按照常规理解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5~9月的汛期,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方这场雨雪冰冻灾害后期,有可能发生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而这时我们没有准备,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开展理念型地质工作。
(3)选择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模式,可以有效预防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发生。
正常情况下的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的不断积累或与其他危机事件复合,可以产生非正常情况下的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比如东三环连续发生塌陷事故,我们要综合研究产生塌陷的深层次原因,预测将来是否会发生更可怕的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由于该区正好位于北京地面沉降中心,附近的大型建筑物有没有可能塌陷?又如北京市是缺水的大城市,三分之二的饮用水来自于地下水,目前平原区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面积仅占80%,通过对14处垃圾场地下水污染监测结果显示,非正规垃圾场地附近地下水水质较差,下游地下水污染明显比上游污染严重,这种污染态势如果继续恶化,是否有一天会出现水的非正常情况下地质安全危机事件。等等。因此,应该选择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模式,在正常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超前部署非正常型的地质工作,如地下空间塌陷、地下水突发性污染应急地质调查工作,有效预防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发生。
3 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分析
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四大特殊挑战是(联合国生活环境署,2006)提供安全的居住空间、提供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控制空气污染、严格管理固体垃圾。这四大特殊挑战所涉及到的问题都与城市地质工作有关。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挑战”,需要研究与其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1)与居住空间安全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土地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保障程度日益降低。北京国土面积仅有16410 km2,其中,山区面积约10072km2,是维持北京良好环境的重要生态屏障,应重点加以保护。平原地区面积约6338 km2,扣除农、林、水域以及其它维持生态所必需的用地,可用于城乡建设的用地只有2400 km2,城乡建设规模明显受到限制[5]。未来10~15年,北京城市发展可用土地资源将更加紧张,土地资源保障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开展土地资源“分等定级”工作,进一步节约与合理使用土地。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受地质三维结构的制约性凸现。北京地下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发展迅速,在建成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等基础上,还要建设更多地下轨道交通。这些工程建设均需要对地下地质三维结构掌握的十分清楚,需要开展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作[6]。
地壳稳定性和活动断裂对城市发展的约束程度较大。由于北京大型建设工程越来越多,地壳稳定性和活动断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平原区活动断裂多隐伏于地下,在判定断层的有无、规模、位置、产状、活动时间以及与地震等方面的关系时,往往难度很大。比如,黄庄—高丽营断裂通过城区的精确位置就一直难以确定,是一条完整的断裂还是几个分支断裂,或者是一条断裂带?由于南口—孙河断裂两端的倾向相反,它是一条完整的断裂还是两条断裂?以往的工作多属推断,在定量研究和精确定位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给北京平原区区域稳定性评价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必须进一步投入地质工作,以便解决好这些方面的问题[6]。
地面沉降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日益明显。通过对2000年以来城区内自来水供水管线破损开裂情况分析发现,有超过1/3的管线破损是由地基下沉造成的,其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地面沉降发育比较严重的朝阳区和位于沉降区边缘地带的东城区,供水管线破损开裂情况明显多于其他地区。未来10~15年,北京将重点建设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新城,而通州区和顺义区是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地区,尤其在顺义区还发育有较严重的地裂缝。另外,正在加快建设的北苑、酒仙桥、东坝、定福庄、垡头等中心城边缘集团,以及顺义高丽营、大兴榆垡、昌平小汤山和昌平新城的沙河镇均处于地面沉降或地裂缝发育较严重区。此外,地面沉降对轻轨等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潜在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为此,需要在已建设的监测网站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监测预警预报工作[6]。
突发性地质灾害对城市安全的影响程度有增大之势。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为1892.24 km2,占北京市总面积的11.53%;中易发区总面积为2866.42 km2,占北京市总面积的17.47%,低易发区总面积为4428.10 km2,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98%,三者总共占北京市总面积的55.98%。平原区还存在大面积的隐伏岩溶塌陷和砂土液化易发区。在这些地区内既有居民住户,又有工矿和休闲度假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对于重大工程和城乡建设都会产生影响。为此,需要建设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开展监测预警预报工作[6]。
矿山地质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北京矿山地质环境共分为25个区,其中严重区面积1021.47 km2,较严重区面积2079.33 km2,一般区面积1024.78km2。北京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31个整治区,其中亟待恢复治理区11个,面积1169.76 km2;恢复治理区11个,面积1924.29 km2;加强保护区10个,面积1024.78 km2。需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作[6]。
农产品与生产基地的安全性应引起重视。农业种植的产量、质量与地质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农作物适宜区植物生长良好,其质量也好。但在限种区因土壤、水中营养元素缺乏或有害物质富集,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下降,这说明土壤、地质背景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7]。需要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作[6]。
(2)与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安全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地下水资源紧张局面不容乐观。北京地下水利用量已占总用水量的2/3以上,依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即使2008年南水北调冀水进京和2010年江水进京,地下水仍然是城市安全供水的决定因素。因此,摸清地下水资源状况和潜在的危机,研究相应的战略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6]。
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状况令人担忧。2006年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一般较好,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面积约为5570km2;水质较差区面积约为1320km2。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主要分布于规划市区与房山、大兴等地。其中总硬度的超标(>450mg/l)面积约760km2;硝酸盐氮超标(>20mg/ l)的面积约210km2。城近郊区局部地区有机污染严重。需要积极开展地下水水质调查和监测工作。
(3)与控制空气污染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能源与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北京能源资源极为有限,能源供应以外地调入为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北京能耗水平过高、能源结构仍不够合理,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亟需新型优质环保能源补充。建筑能耗在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比例较大,我国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7%,是能耗大户,北京住宅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比例超过了30%,而城市住宅中的供暖制冷又占了绝大部分,如果供暖制冷这部分能源的70~80%利用可再生能源,那么,社会总能耗中10%以上可来自可再生能源。
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可有效缓解化石燃料紧张局面。据“北京市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项目成果,在北京平原区地温降低1℃时,3~150m深度内静态资源量折合标准煤0.662亿t/年;冬季可利用资源量折合标准煤0.153亿t/年,可供暖面积9.59亿m2/年;夏季可利用资源量可制冷面积16.02亿m2/年。据北京市总体规划目标,到2020年北京市供暖总面积才达到10亿m2。若大力发展浅层地温能可优化能源结构,可有效缓解北京化石燃料紧张局面。
浅层地温能资源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如按可供暖面积9.59亿m2计,节能方面:与燃煤+冷水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能耗折合标准煤1090万t;与蓄热式电锅炉+冷水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能耗折合标准煤4038万t。减排方面:与燃煤+冷水机组相比,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4.09万t,二氧化硫38.33万t,二氧化碳2610.13万t,氮氧化合物14.43万t;与蓄热式电锅炉+冷水机组相比,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15.09万t,二氧化硫141.47万t,二氧化碳9633.63万t,氮氧化合物53.24万t。
(4)与严格管理固体垃圾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范围不断向远郊区发展扩大,城市生活垃圾数量逐年增加,固体垃圾填埋处理场对地下水污染的危险性增大。目前北京市共有生活垃圾处理场地490处,总占地面积1077万m2,累计填埋量为3636万t;其中正在运行的正规垃圾处理场地22处、非垃圾场地334处,已封场的垃圾场地134处。北京市正规垃圾处理场只占全市垃圾场总数的6%,其余均为非正规垃圾场。非正规垃圾场数量多、成分杂、场地分散、安全系数低,已对地质环境构成了威胁,需要开展垃圾填埋处理场场址优选的地质调查工作及对地下水污染监测工作。
4 构建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世界城市建设有多种模式:以纽约、伦敦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世界城市是高度工业化和高度城市化互动的结果,是强化国际化因素和市场力量的一种“自然发育模式”;东京则是依托国家崛起因素和政府力量的“规划推动模式”。后发展国家为了国家整体利益,通常优先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借鉴其它世界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为了国家整体利益,应该优先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国家规划引导世界城市建设进程[7]。
世界城市的发展都不是靠单个城市发展起来的,而是整个世界城市区域的繁荣,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构建世界城市区域体系。如纽约世界城市发展是基于纽约大市区广阔的发展空间,纽约大市区并非政府划定的行政区,是由“纽约区域计划委员会”根据社会、经济特点而划定的“城市化地理区”。大伦敦空间结构为伦敦建设世界城提供了可能,现在的伦敦主要包括3个层次:一是伦敦城,二是大伦敦市,三是管理松散的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东南部城市化地区。东京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东京世界城市崛起的重要支撑,“东京圈”是以东京都为核心,以京滨、京叶临海工业带为依托,由东京及其周边半径100km范围左右的20多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组成的环状大城市带[7]。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也应借鉴纽约、伦敦和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经验,规划构建世界城市区域体系。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特点及北京实际情况,未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也应是基于“京津冀”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主要包括4个层次:一是北京中心城区,实施大区协同战略;二是11个规划新城,实施新城崛起战略;三是村-镇一体化,实施城乡联动战略;四是管理松散的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7]。为此,需要从“四个层次”构建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空间相适宜的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包括中心城区多参数立体地质勘查评价体系、规划新城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村-镇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
(1)中心城区多参数立体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中心城区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1085 km2。
中心城区多参数立体地质勘查评价的主要任务:在充分利用、综合和集成已有成果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勘查技术,开展三维地质结构、活动断裂及地壳稳定性和重要战略资源勘查评价工作,获取城市规划发展的综合地学信息,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以及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工作精度为1:10000~1:5000。
(2)规划新城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规划了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11个新城,这些新城是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规划新城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的主要任务:开展规划新城范围内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评价工作,对规划新城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和评价,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为新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工作精度为1:25000~1:10000。
(3)村-镇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村-镇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的主要任务:以解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镇-村可能引发的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安全保障两方面的问题为主线,开展涉及特色农业、大宗农业地球化学背景、地质旅游等资源保障方面和地质灾害、农村饮水保障、地热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垃圾处置等地质环境安全方面的工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工作精度为1:50000~1:25000。
(4)“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京津冀”都市圈系指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即8+2模式,8系指河北省的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张家口市、承德市,2是指北京市和天津市。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的主要任务:开展“京津冀”都市圈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评价工作,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地质矿产、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分区等系列图件,为“京津冀”都市圈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工作精度为1:50000~1:100000。
5 结论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战略需求。需要解决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殊挑战,消除地质安全危机隐患,走理念发展型之路。城市地质工作类型需要重新划分,按解决问题的途径,分为问题推动型和理念发展型;按地质工作方式,分为调查型、监测型和信息服务型;按解决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的手段,分为正常型和非正常型。
目前,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主要有: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保障程度日益降低,三维地质结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制约性凸现,地壳稳定性和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对城市安全的影响程度增大,能源与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垃圾填埋处理场对地下水污染监测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状况令人担忧,农产品与生产基地的安全性需要引起重视。
为了满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规划的需要,应从“四个层次”构建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空间相适宜的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多参数立体地质勘查评价体系、规划新城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村-镇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
为此,需要努力实现城市地质工作从问题推动型向理念推动型转变,在调查型基础上广泛开展监测型和信息服务型地质工作,扎扎实实做好正常型城市地质工作,严防非正常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发生,进一步提升战略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保障北京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万顺等.北京城市地质.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2]连玉明.世界城市的本质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走向.北京日报,2010.3.12.
[3]卫万顺.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研究.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2.6.
[4]卫万顺.城市地质工作应走理念发展型之路.城市地质,2008,3(4):1~6.
[5]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规划建设,2005(2):5~51.
[6]卫万顺.未来10~15年北京城市地质工作的战略思考.城市地质,2007,2(1):1~5.
[7]世界城市研究课题组(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借鉴.北京日报,2010.3.10.
[8]卫万顺.非正常情况下北京城市地质安全危机管理的战略思考.城市地质,2007,2(4):1~3.
[9]卫万顺.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研究.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2.6.
Study on the Key Geological Problems during Beijing Constructing to a Global City
WEI Wanshun
( Beijing Geology Prospecting and Developing Bureau , Beijing 100195)
In aspect of geological work, it needs higher strategic requests for Beijing constructing to a global city. Concretely, it needs to innovate in urban geology work classification, to optimize development model of geological work, to study and solve important ge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region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specting systems for Beijing accommodating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global city, and to ensure Beij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ijing City; Global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geological problems; Study
N31
A
1007-1903(2010)03-0001-07
卫万顺(1964- ),男,博士后,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城市地质调查、矿产地质、浅层地温能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