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穴配合水沟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2010-04-03王悦君
王悦君
(北京崇文区第一人民医院,北京 100075)
四关穴配合水沟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王悦君
(北京崇文区第一人民医院,北京 10007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疗法;穴,四关;穴,水沟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针灸科常见病,可归属于中医之“痹症”“腰痛”“腰腿痛”等范畴。西医对于此症的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等方法,中医针灸对于此病的治疗独具特色,笔者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采用四关穴配合水沟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3例均为2007年4月-2009年4月北京崇文区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例,均经腰椎CT或MRI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男19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46.6±9.7)岁;病程最短 2 周,最长7年。影像检查结果示:L4~L5椎间盘突出18例,L5~S1椎间盘突出10例,两个以上椎间盘突出5例。腰痛且活动受限16例,腰痛伴有一侧肢体麻木、疼痛17例。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四关穴、水沟穴;辨证配穴:血瘀证配阿是穴、膈俞、次、委中;寒湿证配环跳、大肠俞、腰阳关;湿热证配环跳、大椎、腰阳关、委中;肝肾亏虚证配肾俞、命门、太溪、丘墟。
2.2 操作 主穴:患者仰卧位,取0.30 mm×25 mm针灸针,直刺合谷、太冲、水沟5~15 mm,合谷、太冲穴用提插捻转泻法30 s,水沟穴施用雀啄法,直至患者眼睛湿润为止,留针10 min。配穴:患者俯卧位,尽量放松腰部肌肉。血瘀证:阿是穴根据部位选择0.30 mm×(40~75)mm针灸针直刺,膈腧、委中采用刺络拔罐放血(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穴位上点刺3~5次,留罐 2~3 min),次穴用0.30 mm×50 mm针灸针直刺15~25 mm,用提插泻法,留针30 min。寒湿证:环跳穴用0.30 mm×50 mm针灸针直刺,有放电样针感传至脚心,留针30 min;大肠俞、腰阳关用0.30 mm×75 mm针灸针直刺15~25 mm,平补平泻手法,并在针柄部加艾灸(将艾条剪成2 cm长艾炷,插入针柄,点燃),每次2~3炷。湿热证:环跳针法同上,大椎、委中刺络拔罐放血;腰阳关用0.30 mm×50 mm针灸针直刺15~25 mm,用提插泻法,并接通GB 6805电针,连续波,留针30 min。肝肾亏虚证:肾俞、命门用0.30 mm×40 mm针灸针直刺15~25 mm,并在针柄部加艾灸(方法同上);太溪、丘墟用0.30 mm×25 mm针灸针直刺15~25 mm,采用提插补法,留针30 min。疗程:主穴隔日针刺1次,配穴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 d。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33例,痊愈11例(占33.3%),好转 19例(占 56.6%),未愈 3例(占 9.1%),总有效率为90.9%。其中1个疗程治愈3例,好转5例;2个疗程治愈8例,好转14例。
4 体会
四关穴即是指双侧的合谷和太冲,出自《针灸大全》:“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其分别是肝经和大肠经的原穴,调此四穴而畅通十二经之原穴,调整全身气血。又《标幽赋》云:“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说明四关穴,对于痹症的治疗,无论寒热,均有独特疗效。水沟穴,为督脉穴位,位于上唇人中沟的上1/3与2/3交界处,督脉有统帅、督领诸经之阳的作用,调此穴可以畅通督脉气血,治疗腰背痹痛。笔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治疗中发现,四关穴配合人中穴,经过1~2次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尤其对于一些伴有情绪烦躁、痛甚不能入寐、病情较顽固的患者,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笔者在治疗中发现,对于病程短的,体质较好者恢复较快,疗程较短;而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或伴有明显肌肉萎缩者恢复较慢,疗效较差,疗程较长。在临床治疗中,当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刺激量,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1.
中图分类号:R274.3
B
1007-4813(2010)06-0907-01
2010-0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