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

2010-04-03鲁志美曹海鹰

关键词:学校德育纲要素质教育

鲁志美,曹海鹰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

鲁志美1,曹海鹰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我国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规划纲要》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规划纲要》并非包治百病的万能药。笔者结合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症结提出了对《规划纲要》的思考。

一、超越“机械适应论”:关于教育理念的思考

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规划纲要》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究竟如何看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如何看待当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我们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笔者认为,现有《规划纲要》所持的教育理念是“机械适应论”[1],即只是强调了教育要适应和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没有强调教育应该超越这种需要,更没有强调教育应该立足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去引导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机械适应论,文革前片面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搞政治挂帅;改革开放后,又单纯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用经济规律来套用教育规律,甚至提倡教育市场化。

当前,在这种机械适应论的影响下,中小学强调满足升学需要,高等教育强调满足就业需要。因此,目前的教育总是跟在社会需要的后面,试图去适应和满足这些需要,这值得深刻反思与检讨。一方面,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全社会知识密集、思想密集、专业齐全的行业,理应成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思想库,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思想创新的主阵地,不能跟在社会发展的后面亦步亦趋、被动应付,更不能用社会一时的政治经济需要来作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学校教育发展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目标,那就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基。另一方面,应该承认,社会需要本身是个动态概念,它是需要引导的。从维护稳定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大学生的就业率,其现实重要性不容怀疑;但是高等学校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贯彻?是不是找到工作了就是就业?高校应不应以就业为唯一评价标准?就业率高就多招生,就业率低就少招或不招生?今天的就业难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是高等教育出了问题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出了问题?如何理解就业?我们能不能提倡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能力,不只是培养现有职业的后备劳动力?

现在提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本意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满意的尺度与标准是什么?多少人满意才表明人民满意了?对广大中小学而言,让人民满意,实则就是让家长满意。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少布置作业,或不给学生补课,但家长不同意,强烈要求给学生补课。有的城市就是在家长的压力下重新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不这么做家长就不高兴、不放心、不满意。此时,让人民群众满意实际上演变成学校教育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原则,没有自己的追求,完全成了一个被动的工具。如此一来,学校有何前途,教育谈何规律!

二、统筹兼顾:关于素质教育推动力的思考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然而,时至今日,我国教育依然是三张皮:以教育部为代表的教育行政部门讲的素质教育,广大中小学搞的却是应试教育,教育理论界提倡的是主体教育。尤其在教育实践中,表面上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为什么会这样?实施素质教育究竟难在哪?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点对于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之所以素质教育不能成为广大中小学的实际行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医疗、养老、失业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保障措施和制度的不完善,人们对自己和子女将来的生活有无保障难以形成明确而稳定的预期,造成普遍的心理紧张和焦虑,进而产生通过教育提升个人学历和能力来维持稳定性和安全感的强烈需要,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根源。

其次,“唯学历”的用人标准,片面追求“高学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式、外延型增长为主,在这种增长方式下,对劳动力的专门化并不强调,强调的反而是劳动力的通用性,劳动者之间可以比较的只有一般素质的高低,因此受教育程度,或者说学历就成了评价、选择劳动力的重要指标,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唯学历”的人才观以及一系列歧视性的制度安排。

再次,不合理的阶层分化。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急剧的社会变迁,我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存在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阶层之间差异过大,贫富悬殊;二是阶层结构不合理,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阶层之间的流动愈发困难,对教育的影响就是激化教育内部的升学竞争。“教育崇拜”可以说就是这种矛盾的社会心态的一种反应:一方面是对教育竞争的极端强调,因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现代社会“出人头地”的普遍法则;另一方面是教育公平成为极为敏感的问题,教育作为今天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公正、合理、稳妥的上升途径之一,自然会受到极大的推崇。

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表明,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根源不在于学校,而在于学校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产业结构和阶层分化的不合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于使每个公民都具有公正、平等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在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在于阶层分化的合理合德,这些显然不能仅靠学校教育自身的变革就能达到的。因此,《规划纲要》应该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首先是政府的努力,不要再把素质教育仅仅视为教育部门或者学校的责任!

三、实效重于形式:关于学校德育的地位与作用的思考

在我国,德育向来地位“尊崇”。从古代社会强调“以教化为大务”,到今天提出“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核心精神一以贯之。这不仅是一种“治国”思想,更是长期以来的“理论常识”。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由于学校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专门教育活动,所以与家庭和社会相比,它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这种“德育主导”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学校德育期望甚高。一旦学生的思想道德有了“问题”,便认为学校德育教育失职,甚至把社会出现的道德“滑坡”,也归因于学校德育实效低,其潜在前提就是学校德育“无所不能”,应对社会问题负责。

根据我们所做的关于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调查,有90.3%的教师普遍认为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大于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有82.8%的教师普遍认为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大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来自对中学生的调查数据也能说明同样的问题:初中生和高中生都认为社会风气对自己品德形成的影响最大(分别为32.5%和36.2%),学校教育是第二位的(24.5%和18.1%)[2]。另外,通过访谈教师和家长我们发现,当今学校德育的最大困境就是学校的德育努力、道德追求与不良的社会风气之间存在的反差太大,由此造成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抵消”。学校的德育内容以积极向上为主,如诚实、守信、友爱等;而一走出校门,学生却面对许多消极因素。例如,假冒伪劣对百姓的坑害,街头暴力对青少年的威胁,色情书刊、不良网站对学生的毒害,还有少数官员的贪腐对学生的腐蚀,等等。

因而,《规划纲要》在规划学校德育时,就不能停留于强调“德育首位”、“德育为先”上,而应该提倡对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四、德育导师制:关于“教书”与“育人”相分裂的矛盾的思考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的教师队伍被一分为二,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学科教学,另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由此造成“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书”,教书与育人相分裂的局面,形成了德育工作只是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德育职能只是专门部门的职能。这种现象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中小学,任课教师根本不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学生出了事,往往是交到教导处或班主任;在大学里,教师上完课后就走人,很少与学生接触,更谈不上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从体制上讲,那是辅导员的事情。这是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不高的体制障碍。

有鉴于此,《规划纲要》不仅应该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更要明确鼓励大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规定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1]孟繁华.从机械到适应:教育组织决策机制分析框架[J].教育研究,1999(8):50-54.

[2]杜时忠,等.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12-19.

2010-04-10

(作者单位:1.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2.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个人部)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纲要素质教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