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当代散文翻译研究

2010-04-03张继光张蓊荟

关键词:范畴原型语料库

张继光,张蓊荟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当代散文翻译研究

张继光,张蓊荟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是一种认知参照点。一旦当代散文译文原型被揭示出来,可以给当代散文译者,尤其是经验不太丰富的译者,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在词汇等语言具体使用方面,译文具备更多的原创汉语原型特征;在句子、段落、篇章等形式方面,译文表现出对原文英语的模仿,再现了英语的原型特征。研究还发现,译文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杂合的特征,是“第三符码”,而翻译的主要单位是句子。

原型理论;散文翻译;翻译单位;第三符码

一、原型理论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脑利用语言符号将复杂的外部世界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1]。范畴化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对范畴的研究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范畴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以亚氏逻辑学为基础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依据成员的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的,特征是二分的,某一认识对象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某一范畴,一个范畴的全部成员共享某些特征。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2]。经典范畴理论并非实证研究的结果,而是一种基于先验猜测的哲学观[1]。这种高度理想化的二元分法在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受到了实用主义哲学家Wittgenstein[3]的强烈批判。他在《哲学研究》(1953)中通过“游戏”这个例子论证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的差异,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Rosch[4][5]等认知心理学家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从而建立了现代范畴理论——原型理论。原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经典范畴理论的种种假设,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认知语言学家对原型主要有如下解释:一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Rosch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二指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或说是一种认知参照点。在这个意义上,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例示。Reed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Taylor认为原型是范畴的概念核心的图式表征,并认为实体并非原型,仅例示原型。原型理论在语言学领域,首先被运用到语义学中,随后一些学者又用它来分析话语和篇章。文本语言学认为,原型是特定历史时期为特定交际群体所接受的说话和写作的具体方法。

国外不少翻译研究者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自觉地把原型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国内有些学者最近也开始运用原型理论探讨一些翻译问题。近年来在后殖民翻译理论中有关杂合现象的研究[6][7]进一步证实了原型范畴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杂合现象在翻译中是普遍存在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的翻译都是杂合”[8]。因为原型是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的,所以“原型性也是一个描写——解释概念”[9]。

二、原型的主要特征

原型具有归纳性、经验性、规约性和动态性等四大主要特征。原型的归纳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事物之间的模糊性上。原型可以被视为“模糊类型”,因为原型与原型之间是交叉渗透的。散文译文有可能是英语原文原型和汉语目标语原型交叉渗透得出的新类型文本,从而表现出和这两种文本既相似又相异的特征。

原型的经验性是指范畴原型的识别是通过接触该范畴的大量成员,在现实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Fillmore认为原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经验性的,因为“在新情景下使用词的过程就是将现在经验和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在相同的语言编码中足以相同的过程”[10]。中西方读者由于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很大,他们对相同范畴的原型的识别可能并不一致。中文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散文译文是否是译文范畴的典型成员或原型。

原型的规约性即约定俗成性。就文本而言,规约性是指文本类型的约定俗成性,任何文本都是文本类型在交际活动中的变体。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莱斯在其经典之作《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一书中指出,“文本分类是选择不同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的依据”。她把文本分为三大类:即“注重内容的”(content-focused)文本,“注重形式的”(form-focused)文本,和“注重吁请的”(appealfocused)文本[11]。散文很显然属于“注重形式的文本”,“散文所表达的要胜过所要陈述的”。在汉语中,散文被称为“美文”,通过优美动听的语言、精心安排的节奏和引人入胜的意象、意境激发读者的美学体验。当代散文译文是否也具有这些美质特征呢?

原型的动态性是指原型总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原型总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逐步的改变。语境与原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具体文本。不同时期的译文特征都有所不同,只有通过分析大量当代散文译文文本才能揭示出当代散文译文的原型。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原型包括一套典型特征,我们总拿实例与其对比。所有的散文译文构成一个范畴,佳译是该范畴原型的好例子。从译语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模型便是译语原型的表现形式。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一旦当代散文译文原型被揭示出来,这将成为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可以给当代散文译者,尤其是经验不太丰富的译者,提供指导和参考:译作要想被更多读者所接受,就必须尽量符合当代散文译文原型特征。

英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原型特征差异很大,连淑能[12]归纳出了十大差异:一.综合语与分析语;二.聚集与流散;三.形合与意合;四.繁复与简短;五.物称与人称;六.被动与主动;七.静态与动态;八.抽象与具体;九.间接与直接;十.替换与重复。既然存在这么多的差异,那么当代散文译文原型是更多的再现了英语的原型语言特征,还是顺应了目标语汉语的原型特征呢?本文将试图回答该问题。

原型是个描写性概念,必须通过对范畴内一定数量的较好的成员进行描写,发现它们的集中趋势和平均特征,进而归纳出该范畴的图示特征,即原型。为了发现当代散文译文的原型特征,我们对比分析了50篇英语散文及其汉语译文,另外还把这些译文与另外50篇当代汉语原创散文和兰开斯特当代汉语平衡语料库(LCMC)进行了对比性研究。“所选篇目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3]。“所有译文均出自名家手笔”,由李文俊、陶洁、施咸荣、黄源深等21名知名译者在上世纪90年代翻译,他们的译文应该能较好的代表当代散文翻译的现状。汉语原创散文50篇,选择的都是1949年以后的散文,主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这些作品也都是名家名作,以大陆作家为主[14]。这50篇汉语译文及汉语原创散文的规模大致相同。英国Lancaster大学语言学系建设的“兰开斯特汉语语料库”(LCMC)选用的语料是1989 -1993年的,涉及各种体裁的文本,和本研究中的原创散文和译文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产生的,因此可以作为本研究的参照语料。

四、当代散文译文特征研究

(一)当代散文译文的用词特征

Laviosa提出并验证了英语翻译叙事文的四个词语使用模式:(1)翻译文本中实义词相对于语法功能词的比例较低。(2)翻译文本中高频词相对于低频词的比例较高。(3)翻译语料库的词表表头覆盖语料库的范围较大。(4)翻译文本的表头包含的词目较少[15]。这四个模式都反映了翻译文本呈现出的“简化”和“常规”趋势。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当代汉语翻译散文的词汇使用特征。

1.用词的丰富性

用词的丰富性是指相同长度的语料中不同词语的数量大小。可通过语料库的类符形符比(TTR)来衡量。一般说来,语料库规模越大,类符/形符比越小。若语料库规模相同,TTR越大,就说明用词越丰富,反之则说明词汇比较贫乏。通过 TTR值的大小可以比较不同语料库中词汇量变化的大小。但由于在一定时期内语言的词汇量有限,因此语料库容量不断扩大,形符数持续增加,但类符数却不一定会随之增加;语料库容量越大,形符类符比反而会越来越小,因而不同容量的语料库的形符类符比不具备可比性。故语料库语言学一般用标准类符形符比(Std.TTR)来衡量语料库的词汇变化。

我们借助语料库软件wordsmith的wordlist统计出了几种文本的Std.TTR,英文、汉语译文、原创汉语散文和LCMC分别是44.38,39.64,41.18和43.35。汉语翻译文本比汉语原创散文低了1.54个百分点,低于英语原创散文4.74个百分点,也比LCMC低3.71个百分点。而且我们还发现在50篇译文中仅有15篇文章的 Std. TTR大于等于41.18。这就说明汉语翻译语言在用词丰富程度上明显低于英语源语和汉语原创语言,呈现出“简化”的趋势。

2.词类分布情况

我们借助语料库工具统计出各种文本不同词性单词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说,汉语翻译散文和英文散文词类分布的差距较大,和汉语原创散文的情况基本差不多。当代散文翻译语言符合当代汉语的基本特征。翻译语言和汉语原创语言的共性要远远多于二者之间的差异,但还是有部分词类差别较大。例如,英语代词、介词和连词等虚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原创散文。受这一差异影响,汉语翻译语言在这些词类的使用上是明显高于汉语原创散文。译文中名词的比例是各语料库中最低的,但动词比例接近最高,我们研究发现这是词类转化的结果。

3.高频词

Laviosa用高频词的范围来考察英语翻译叙事文中词语的使用模式。她提出并验证了翻译英语中高频词所占比率高于非翻译英语,词频最高的表头占更高的比率,但词目数量却更少[15]。她用这一现象来说明翻译文本简化特征。那么汉语散文翻译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利用wordsmith的 wordlist可以统计出各语料库的词频。通过研究词频在0.1%到1%之间的高频词数量分布,我们发现译文语料库的高频词数都要高于LCMC和汉语原创散文。这一点与Laviosa所说的有所不同——汉语翻译散文倾向于使用更多的高频词而不是更少。、

高频词的使用频率占各语料库总词频的比例有何差异呢?研究者分别统计了三个语料库词表中排名第10位、20位、30位、60位、80位、100和150位的类符在总词频中的比例。我们发现,译文语料库的各阶段高频词使用比例都明显高于汉语原创散文和LCMC。

以上研究表明,翻译散文中使用的常用词不仅数量较多而且使用频率较高,即重复的次数多。这说明了翻译散文用词出现了简化的趋势——当代汉语翻译散文与汉语总体及非翻译散文相比,倾向于重复使用一定数量的词语,常用词更多,频率更高。为什么译语语言会出现这些特征?我们发现英文散文的各项数值都是最高的。虽然翻译散文的数值都跟原创散文的数值更接近,但还是在往英语语言特征方向上有所偏移,这就反映出译文的“杂合性”特征,可以说是“第三符码”。

(二)当代散文译文的句法特征

1.英汉语句对应情况

当代翻译散文句子层次有什么特征呢?是否以句子为翻译单位呢?研究者采用许伟[16]的方法,采用手工的方式把这50篇英汉对照的文章的每句变成一段并分别加上编号。通过对照英文的段落编号和中文译文的段落编号所代表的句子内容就能发现句子对齐情况,是原文的一句对应译文的一句(1∶1),还是原文的两句合译成了译文的一句(2∶1)等等。研究发现:

(1)1∶1对应的句子频率最高,从52%到100%不等,这五十篇1:1句子平均对应率为80%。

(2)“由于英汉思维习惯和表达方法的差异,改变语序、重组结构便成了翻译中的一种常用手段。”[17]研究发现,虽然在句子内部顺序调整,结构重组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句子之间打乱原文结构,重组新句子的频率非常低,在这五十篇文章中,像2:2,3:2这样的重组句非常少,总共只有19处(原文共3333句)。

(3)语句对应关系间接反映翻译转换单位[18]。对“翻译单位”的选择和把握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许多翻译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表达了自己对翻译单位的看法,涉及以词、词组、小句、句子、句群、语篇、文化等为翻译的单位。但从本研究的上述数据看,在英汉散文翻译过程中,句子是翻译的一个主要转换单位,译者们基本以句子为翻译单位,原句太长的就翻译为两句或更多的句子。

“音乐美是英汉语散文语言的重要美学特征。对于散文而言,其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上”[19]。节奏是散文的脉搏,停顿是散文节奏的最主要的因素。句子长短繁复体现了原文的风格,断句是节奏的主要实现方式。从句子对应情况看,当代散文译者力图再现原文的节奏,保持原文的风格特征,保存了原文的风貌。译者们为了保存原文的节奏,综合采用了四字短语、叠音词、添加句内标点等等形式。

2.句长

用各个语料库的总字数除以各自的总句数,可算出各语料库的平均句长。我们计算出英语散文、汉语译文和汉语原创散文的平均句长分别是20、33.2和30.4个字。这就说明译文的句长要明显大于原创散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文分析已得知译文主要是以句子为翻译单位,源语英语句子长,译语的句长也自然就变长了。虽然英语散文的句子并不是太长,但考虑到英语转换成汉语,要充分翻译,汉英词数比应该在1.7-1.8之间[18],译文和英文语料库的词数比是1.77。所以,英语原文的句长看似不长,但是翻译成汉语就变长了很多。

除此以外,在译文中连词、介词等虚词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原创散文,这一方面使得原文句子关系更明确,反映了简化和形合的趋势;但另一方面,这些词的添加,又使得译文句子变得更长,明显违背了汉语句子较短的常规,这又反映了变异的趋势。

另外,原创汉语有很多句子的结构是残缺的,主语、宾语甚至谓语为了上下文进行承接而省略,显得含蓄;但英语句子一般都是主谓宾或主系表齐全,显豁明晰。我们发现受到英语句子结构的影响,汉语译文的句子成分也比较齐全。例如主要用作主语和宾语的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译文比汉语原创散文高了近4%,比LCMC多了6%。这些本可以不使用但却使用了的词,也使得译文句子变长。

(三)当代散文译文的篇章特征

1.段落对应和平均段长

经过人工认真对照分析,我们发现这50篇译文的篇章结构、段落顺序、段数和英文原文的几乎都一样。英文原文50篇共744段,中文译文50篇共743段,其中有两篇段落减少一段,还有一篇段落增加一段,其他47篇译文的段落结构、段落顺序和段数都和原创散文一样。汉语原创散文字数比译文少,但是却有1014段,比译文段落多出36%。因此译文段落长度必然要比原创散文长。我们计算出英文原文、汉语译文及原创汉语散文的平均段长分别是90.2,159.3和108字,译文平均段长比原创散文多51.4字,长度是它的近1.5倍。这体现出异化的特征,反映出译文模仿英语原文,保存了原文的整体结构。

2.小标题

王兆胜指出当代汉语散文呈现出“散珠似的结构”,“翻开现在的杂志,包括许多散文刊物,几乎都是这样的散文体式,即以分标题的方式结构作品,于是一篇散文无论长短,均由数个甚至更多的分标题组成”[20]。但是在50篇散文译文中我们仅发现一篇文章是被基数词分成了四个部分,其他49篇文章都没有加任何小标题或被基数词分割成数个小版块。这就说明译者们完全模仿了英语原文的结构,没有按汉语习惯去添加小标题或切分文章。

3.语序

语序反映语言的特点。译界普遍认为英文句式像葡萄串,串串相连,繁复绵密,多以复合句的形式呈现;中文句式像竹子节,节节相连,多以流水句的形式呈现。英语大量使用连词、介词、关系代词等连接手段可以把大量修饰成分添加在句子主干上,就像葡萄串一样。汉语句子一般按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将句子内容逐步交待出来,犹如竹节。汉语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常常按照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事实到结论这样的次序排列,但英语可以借助丰富的连接词语和形态变化,根据结构的需要和句子的意思灵活安排,顺序与汉语不同。复句中,主要成分汉语采用后置式,英语常用前置式,但也可能后置。

为了考察译文语序特征,我们选取了让步从句和因果从句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考察连接这两类从句的连词的位置来反映主从句的语序特征。我们抽样考察了连接让步从句的两个最常用连词“虽然”和“尽管”和连接因果从句的三个最常用连词“因为”、“因”、“由于”在几个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陆俭明、马真[21]和启功[22]认为这些词都是前置连词,应该引导从句放在句首。在50篇原创汉语散文中我们的确发现这些词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做前置连词使用。但是在译文中,我们发现“尽管”和“因为”做后置连词使用的频率比做前置连词还要多,对照英文原文,我们发现这些后置现象大都是模仿原文though、as等词的用法而来。Though、as作为连词,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比汉语相应连词的位置灵活。从译文中这两个连词的使用情况来看,译者们模仿了原文的语序,传达了英语的风格信息。

从段长、段数、段落结构、语序等方面考察,研究者发现译者们采用的是异化的策略,再现了英语原文的篇章特征,把“洋味”保留下来带进了译入语——汉语之中。

五、结 语

本文通过对50篇英语散文及其译文,50篇汉语原创散文,当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的对比分析,我们揭示了当代汉语散文译文的原型特征。总的说来,在句子、段落和篇章等形式、节奏方面,汉语译文保留了英语原文的原型形式特征,译文明显和汉语原创散文有很大差异。但是在词语等具体语言使用方面,译文还是更像汉语原创散文,具备更多的汉语原型语言特征。这正如Vanderawera所说的那样,“外来文本只能在包装上显得奇异而不是语言特征的奇异。”[23]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译文的确是处于“中间状态”,是“第三符码”,是个“杂合体”,虽然总体来说更接近目的语汉语,但还是在向着源语英语的方向倾斜,体现出受到源语较大的干扰,但是并没有偏离汉语基本语法规范。因此,译文虽然读起来感觉有些洋味,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易懂的。

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译者的主要翻译单位是句子,如果句子太长或太短,就裁句或合句,但打乱句子结构,重组新句子的情况很罕见。这就反映出在当代散文翻译中,译者们比较注重保留原文的形式美和原文的节奏感[24]。

原型是范畴的认知参照点。本文对当代散文译文原型特征的系统研究,希望对当代散文译者及相关研究者有所启发。

[1]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T 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Wittgenstein,L.1953.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G.E.M Anscombe.1958.Oxford:Blackwell.

[4]Rosch,E.“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In E.Rosch and B.B.Lloyd(eds.),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1978:27-48.

[5]Rosch,E.and C.B.Mervis.“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6]韩子满.文学译文的语言杂合性[M].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33-135.

[7]孙会军.普遍与差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Schffner,Christiana&Beverly Adab.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tact as Conflict [A].Snell-Hornby,Mary et al(eds).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ST Congress-Prague 1995 [C].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 1997:325-337.

[9]Geeraerts,Dirk.Diachronic Prototype Semantics:A Digest[A].Andreas Blank &PeterKoch(eds.). 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on[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9:90-107.

[10]Fillmore,Charles J.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A]. A.Zampolli(ed),Linguistic Structures Processing [C].Amsterdam:N.Holland,1977:55-81.

[11]Katharina,R.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陶洁.名家美文精译 50篇[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4]丛培香,等.中华散文百年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5]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词语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214-220.

[16]许伟.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语研究, 2006(2):55.

[17]王恩科,等.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58.

[18]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10-416.

[19]童兆升,卢志宏.散文语言的音乐美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9(1):89-93.

[20]王兆胜.从“破体”到“失范”——当前中国散文文体的异化问题[J].江汉论坛,2010(1):114-119.

[21]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2]启功.有关文言文中的一些现象、困难和设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5.

[23]Vanderawera,R.Dutch Novel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inority”Literature[M].Amsterdam:Rodopi,1985.

[24]李加强.多元视野下中西诗学意象翻译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72.

[责任编辑:张树武]

The Study on Contemporary Pros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Theory

ZHANGJi-guang,ZHANG Weng-hu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Prototype is the general tendency within a category,and constitutes a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Once the prototype of the translated prose is identified,it can act as a kind of reference for the translators,particularly the inexperienced ones.The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totypical attributes of the translated prose from three aspects: vocabulary,sentence and discourse.We find that:in the usage of concrete words,the translations assume more features with the original Chinese prose while in the employment of sentence structure,paragraphs and discourse,the translations resemble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s.The research also finds that translation is indeed a“third code”,embodying many hybrid features.What's more,the paper finds the basic unit of translation is sentence.

Prototype Theory;Pros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Unit;The Third Code

H059

A

1001-6201(2010)05-0110-05

2010-05-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YY004);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13R);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重点资助项目(09YWA005)

张继光(1980-),男,湖北襄樊人,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张蓊荟(1969-),男,河南许昌人,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语料库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原型理论分析“门”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