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树突变枝无性繁殖群体中的反突变现象

2010-04-03王柏龄吴东生冷冬莲樊启水李烈国冷述军

蚕桑茶叶通讯 2010年5期
关键词:结籽枝梢分枝

王柏龄 吴东生 冷冬莲 樊启水 李烈国 冷述军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 332400)

宁州大叶龙茶种是 1993年 5月,在台刈改造一年后的宁州群体品种茶园中发现的一突变单枝新梢,现已无性扦插繁殖苗木 9代,但从第 4代起,一枝传的无性繁殖群体茶园中出现有极少量的,因基因反突变而产生的开花结籽亲母本芽变枝梢,这在过去的第 1代到第 3代从未出现过。

1 品种基本情况

1.1 宁州群体母树

灌木型、中小叶种、中生偏迟、一芽三叶重1.25g、叶面较平滑、椭圆型、嫩叶绿红色、成熟叶叶面积平均为 32.4c m2、花果特多。

1.2 大叶龙茶种

灌木型、大叶种、中生偏迟、一芽三叶重 2.60g、叶面隆起度强、叶片椭圆型、嫩梢持嫩性特强、嫩叶浅红色、终年无花无果、成熟叶叶面积平均为 77.7c m2。

2 芽突变枝梢后代的保存

2.1 短穗扦插

1993年 5月从台刈群体品种母树上发现有与众不同的芽变枝梢后,立即剪枝扦插繁殖保存,由此成活的独立植株为第 1代,由第 1代上剪枝繁殖的为第 2代,循序依次为第 3代、第 4代,迄今共繁衍保存有 9代。

2.2 分代定植

将各代扦插成活株,分期分批依序排列定植于品种园内,目的是为确定无性保存各代品种纯度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同时栽种的还有原母本茶树扦插苗木 10株作对照。定植规格为宽窄行,单株条植,大行距 150~160c m,小行距和株距为 30c m。

3 结果与分析

从 1993~2010年的 18年中,无性系第 1代到第 3代大叶龙茶种从未出现过开花结籽的茶树或枝梢,但自第 4代起,在 4年生的无性群体茶园中发现有显蕾开花结果的枝梢。呈现花蕾开花结籽的茶树具有显著的三大特征,首先,并非整棵茶树的所有枝梢均开花结籽,而仅局限在茶树中从根颈部分出的,一骨干枝上着生的某一分枝,其概率为群体一级分枝总数的 1/32917;第二,凡属开花并结果的枝梢,其叶片形态、花果形态等均与对照母本完全相同,其种籽直播 3年生的有性后代也相同于母本;第三,发生突变的骨干枝,其概率为群体总数的 1/6583,在骨干枝上着生的一级分枝,除完全变异为母本型的分枝外,另外占总数 83%的分枝,其叶片形态,嫩叶色泽则表现为原母本与大叶龙新茶种的中间型,中间型的枝梢表现为只开花并不孕。

根据来源于基因突变产生的芽变新梢无性繁殖后代出现的基因反突变三大特点,进而得知,突变基因无性繁殖世代既有相对的遗传动摇性,又有相对的遗传稳定保守性。首先在动摇性方面,脱离母本的芽突变枝梢被繁衍的无性子代,可理解为初始芽突变枝梢顶芽向空间的无限延伸,延伸的结果从第4代起,因外界环境与有机体内在环境的共同作用结果,机体内的某个或某些细胞是可以被修复的,这些被修复的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将顽强地表现自己,如从正突变植株的根颈部抽生出反突变的骨干枝,从反突变枝的外部性状特征表现来统计,完全被修复的亲母本型细胞约为三万分之一,修复不彻底的中间型细胞约为七千分之一。基因突变的动摇性是茶树对环境的本能适应与选择。第二,基因突变在无性世代中的稳定性与保守性方面。无性繁殖的第 1代 5棵自然生长的立体形茶树,树高为 2m,树幅为 1.6 m,种植 18年来树冠上从未出现过花与果,一直保持叶片特大、叶质柔软、新梢持嫩性特强、光泽度与隆起度强、春季萌芽期比原母本茶树要早7~10天,这种与原母本茶树截然不同的性状特征,一直可延续至第 3代。第 4代及以后的各代虽有反突变产生,但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淘汰去除,达到无性系群体及无性世代的相对纯度。

猜你喜欢

结籽枝梢分枝
He knows he has wings
一株吊兰
我的发现
短截和摘心对矮砧苹果幼树分枝特性的影响
乡夏晨曲
试论传粉昆虫对我国中南地区油茶结实和结籽的作用
红花群体自交结实及分枝性状探究
女贞子
鸟飞过冬天
濒危物种灰叶胡杨不同发育阶段枝系构型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