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变迁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0-04-03王海峰

关键词:领导集体战略区域

王海峰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当代中国变迁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王海峰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始终依循时代发展命题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予以探索、改进、创新,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四次历史性的变迁,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非均衡发展;西部大开发;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2008年11月5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而临危不惧,果断地实施了40,000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此计划重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此之前,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都依据当时国内外情势进行制度设计,实行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当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实现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四次历史性变迁。

一、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采取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作为其中第二大关系,他认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1]72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实事求是地研究了当时的国内经济现状和国际形势,决定实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当时国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毛泽东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1]723;岌岌可危的亚太局势不得不影响毛泽东对沿海工业的看法。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精心构筑了包围我国的第二岛链,还直接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场“热战”,我国时刻面临战争的威胁。毋庸讳言,沿海地区处于战争的最前沿,一旦战争爆发,将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毛泽东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1]724

毛泽东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做出了正确的理性安排。毛泽东认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1]724换言之,在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使其为内地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加速内地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实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加大对内地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使内地的重工业、国防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建成了一批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初步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然而,毛泽东对当时的战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经济布局带有明显的国防目的。自1965年起,为期14年的“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在我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按照“山、散、洞”的选址原则布局工业,致使工业布局过于分散,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对当时有限的国家财政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和损失。最为关键的是,毛泽东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整体落后的状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64,所以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亟需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改弦易辙。

二、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2]277-278

邓小平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准确把握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并不能搞“一刀切”或者“平均主义”;邓小平颇具世界眼光,当时“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一日千里使邓小平受到极大地震撼;“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经济的凋敝和民生的困窘使邓小平在内心深处对人民群众产生深深的愧疚感,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2]25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2]127所以,实行改革开放,使经济率先在沿海地区实现发展是有可能的;还有,东部地区有着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基础。

邓小平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做了具体部署,即从点到线到面,从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辐射,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沿边、沿路、沿江”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邓小平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建构了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宝库,向中国人贡献了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邓小平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正确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为未来经济发展区域的战略性转移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和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不过,邓小平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局面,带来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这些情形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的。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2]111,所以我们必须在保持东部地区经济活力的同时,将发展的注意力转向中西部,力求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安主持召开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改革和发展是高度重视的,强调要把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3]340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西部大开发做出重要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从此,党中央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迈出了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世纪之交中国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必然选择。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是统筹全国经济发展,解决制约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瓶颈因素的客观要求;也是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同时,20世纪末,切实践行邓小平“后一个大局”思想的条件已经具备,应当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从“前一个大局”到“后一个大局”的战略性过渡。

中央和东西部地区齐心协力、并肩战斗,并使国家宏观调控那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合力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进行了综合分析,紧紧抓住生态和资源两大要素,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付转移力度,加速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倾斜幅度;中央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方法,加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西部地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多管齐下,与中央打了一套“组合拳”;东部地区与西部相应省份结成帮扶对子,在资金、技术、管理、研发等领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帮助。

江泽民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实现了这个宏图大略,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3]34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持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够改变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格局中的边缘化趋势,实现共同富裕,并为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的战略性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可以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的局面,使经济发展更多地转向依靠内需上来,减少国际纷争,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总体性的发展战略,它也将促进西部地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但是,与西部大开发的高歌猛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行一步相比,中部却处于一种被遗忘的尴尬之中,学者称之为“中部塌陷”,区域发展的矛盾更多地集中在中部地区,中部经济发展难题不得不引起党的高度重视。

四、胡锦涛: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时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而统筹兼顾的内涵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就是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的继续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结合起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战略格局,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实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是有多方面的考虑的。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是保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龙头带动作用的迫切要求;是扭转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状况,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或者“东引西联”潜力的战略需要;也是加速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的迫切需要。

统筹区域发展,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国土开发密度、资源承载能力、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等状况,将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主体功能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优化开发区,中部地区是重点开发区,西部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现阶段,东部地区务必尽快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其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提升其参与全球分工的层次,继续使东部地区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中部地区必须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的天赐良机,积极开展跨省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行政首长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自觉地冲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和限制,淡化行政区概念,强化经济区理念,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中国新兴的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要坚持以保持生态为优先,适度开发,在生态环境承受力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引导人口和产业的有序流动,并坚持点状发展原则,将西安、成都、重庆等城市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构筑城市群和经济带,引导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

当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区域发展,各主体功能区既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又主动配合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优势互补,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形成新的联动关系,使我国经济区域的布局趋向合理,有利于重塑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

五、结语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前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是非曲直,进而以此为基础,先后建构了四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四代领导先后实行这四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反映了我党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以为人民谋福祉和促进社会进步为终极价值追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我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反映了我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态度,时刻刻刻注重把握时代脉搏,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建构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我党具有知错就改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具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这就保证了我党后一代政治精英可以在继承前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了我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推陈出新,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日臻成熟,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永葆生机和活力。其实党先后实施的四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们绝非简单意义上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6(1).

Changes of Regional Econom 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G Hai-fe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ollege,Xi’an 710049,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party’s third-generation collective leadership w ith Mao Zedong,Deng Xiaoping,Jiang Zemin at the co re and the party’s new leadership w ith Hu Jintao as general secretary have always been to be follow ing the times thesis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exp lo re,imp rove,innovate,so thatou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undergone four historic changes,namely The 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ategy——The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non-balanced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the co-o 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061.5

A

1672-0539(2010)01-046-04

2009-09-20

王海峰(198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战略与对外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战略区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分割区域
战略
战略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区域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