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张元济研究述评
2010-04-03喻永庆
喻永庆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近三十年来张元济研究述评
喻永庆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1980年以来,随着张元济个人著述及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学术界兴起了张元济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涉及张元济与同时代人物的比较、张元济与古籍的保存和整理、张元济与早期政治活动、张元济与近代教育、张元济与近代出版、张元济与近代文化等方面。当前的张元济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继续深入的空间,如:加强张元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深化张元济与其他人物的比较或联合研究;重视以张元济为中心的近代出版人群体研究;发掘张元济与近代报刊杂志发展的研究。
近三十年来;张元济;研究述评
张元济(1867~1959)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出版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出版业巨擘,同时也是著名的文献学家和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出版、文化、教育、图书馆事业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元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可以说是起步较晚,但近三十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他的思想及行为,对其实践活动和历史功绩予以评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认真梳理并客观分析近三十年来张元济研究的成果,对于推动张元济研究走向深入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拟对张元济研究的有关成果作一扼要回顾与评述,并提出展望以期促进这一研究的深入。
一、有关张元济的资料整理与研究著作
1.张元济研究的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是张元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氏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日记、书札等各类著述,这是研究张元济本人的思想和中国近代出版、文化、教育等方面极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尽管张元济在世时,就已刊行了部分著述,但大规模的资料整理与出版还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两本张元济的资料,一本是张人凤编的《张元济日记》,此书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重印;一本是商务印书馆编的《张元济书札》,1997年出版了增订本。随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1983)、《张元济诗文》(1986)、《张元济年谱》(1991)、《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2002)。此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张树年编《张元济友朋书礼》、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蔡元培来往书信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张人凤编著《张菊生先生年谱》。在前一阶段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商务印书馆于2007年对张元济的诗文、日记、书札进行了增补,将陆续出版《张元济全集》(10卷)。《张元济全集》主要由张人凤收集、整理,并按体裁分类编辑,从目前已经收集到的稿件实际情况看,有书信、日记、诗、文四类,现已出版书信3卷。[1]
2.有关张元济研究的著作和纪念文集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张元济个人资料的整理与出版,学术界对其关注日益增多,一批有关张元济研究的专著应运而生,这标志着张元济研究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些著作中,既有对张元济进行整体评述的传记,如汪家熔著《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王英编著《一代名人张元济》(济南出版社1992年版)、吴方著《仁智的山水——张元济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台湾业强出版社1995年版)、陈建明著《智民之梦——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柳和城著《张元济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荣华著《张元济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张树年著《我的父亲张元济》(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张人凤著《智民之师——张元济》(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李西宁著《人淡如菊——张元济》(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香港中华书局1999年版)、周武著《张元济:书卷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汪凌著《张元济——书卷中岁月悠长》(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又有突出张元济出版家身份的研究著作,如王绍曾著《近代出版家张元济》(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1995年增补本)、(新西兰)叶宋曼瑛著英文版《The life and time of Zhang Yuanji,1867~1959:from Qing reformer to twentiethcentury publisher》(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中文版)、董进泉与陈梦熊著《现代出版楷模张元济》(时代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张学继著《出版巨擘——张元济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另有一些关于张元济的纪念和研究文集,如浙江省海盐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的《张元济轶事专辑》(共 2册,分别出版于1990年和1992年)、《纪念出版家张元济先生诞辰130周年文集》(1998)、海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张元济图书馆编的《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6版)以及张人凤著《张元济研究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二、张元济研究的主要论题及观点
通过前面简单的勾勒,我们大致可看出近三十年来张元济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本文择其重要论题,分类评述如下。
1.张元济与同时代人物的比较研究
商务印书馆能在近代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得益于群才的协助。张元济在主持商务印书馆的过程中,不仅同出版界同仁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且也与众多文化界人士有着很深的交往。在有关张元济的研究论著中,人物的比较研究占有较大的比例。
(1)张元济与出版界同仁
近年来,学者关注较多的是他与王云五的比较研究。二人都是中国近代著名出版家,且先后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职位。作为商务印书馆两代“船长”,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二人关系一直被人们忽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引起学界的关注。王建辉在其专著中,用一个章节的篇幅,着重分析王云五和张元济的交谊、二人在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相同点以及抗战后分道扬镳的原因,从政治态度、文化精神、出版理念和方针、经营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和而不同”。[2]郭太风以战后张元济和王云五的函电为主要线索,以翔实的史料,对二者关系破裂的原因和经过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如何规复商务事业,尤其在人事安排上,两人发生了矛盾,最后因选择不同政治道路而分道扬镳”。[3]
张元济和陆费逵分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掌门人,毕生都致力于文化出版业,使得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成为近代中国两大出版巨擘,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赵天才从“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境域”这一视角,概述了二人在乱世中人生道路选择,分析他们相同的教育、文化救国的出版理念,认为“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出版活动,蕴涵着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4]此外,一些学者对张元济与邹韬奋、郑振铎等人也有研究。(1)
(2)张元济与友朋
张元济一生与众多的文坛大师、学术巨子有着很深的交往。这些人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蔡元培,两人同为清末进士,年龄相仿,经历相似。高平叔撰文探讨了张元济和蔡元培长达五十多年的真挚友情,并通过二人的书信分析他们在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亲密合作与贡献。[5]陈原通过对二人在传播西学的宗旨、核心、原则等方面进行的比较分析,认为“张元济和蔡元培一样,是清末民初传播西学的枢纽人物”。[6]此外,王素洁对二人的关系也有文论述。[7]
胡适是又一位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出版作出了不朽贡献的文化名人。柳和城从张、胡二人来往的书札探讨了他们早期在教育救国思想上相得益彰、学术研究相互砥砺,生活上相互关照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认为“张元济是胡适老辈朋友里重要的一位,胡适则是张元济所敬重的晚辈学者之一”。[8]谢慧从知识结构、处世观念、文化理念三个方面分析了张元济和胡适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但是两人作为新旧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从学术取向、品格修养到政治理念方面又有许多相近之处。认为胡适与张元济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的巨大变化中的契合和衔接,也是中国士人精神延续和传递的例证。”[9]
对张元济与严复的比较研究,学界也多有关注。张荣华从《外交报》上二人交锋的文章入手,分析他们在教育宗旨、语言文字和中西文化关系诸方面的分歧,较为客观的评价了二者的观点,认为他们的“这些分歧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差异,昭示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进程中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向”。[10]另外,有关张元济与罗家伦、傅斯年等的研究也都各有创获。(2)
2.张元济与早期政治运动
维新变法至辛亥革命时期,张元济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首先是他以积极与务实的态度投身维新变法运动,戊戌政变后被逐出政治舞台。尽管此时他对政治已经是心灰意冷,但他并没有走传统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而是以现代士绅的身份参与政治和社会的改革。
对于张元济与维新变法,研究者主要通过他上书光绪皇帝的两份奏折,探讨他此时的思想变化和对以后从事出版的影响。贾平安分析维新变法时期张元济上书光绪皇帝的奏折,探讨张元济在政治制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和人事改革思想,认为“张元济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戊戌变法运动,形成了戊戌变法维新思想,虽然他的思想是初步的、一般的,但闪光的思想火花已彪炳史册,并对他以后从事的文化教育出版事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1]赵春祥则从张元济的《上光绪奏折》考察他早期的民主思想,分析张元济早期民主思想的形成、特色和裂变,探讨张氏如何完成了“宜传西学,启迪民智”民主思想的转变过程。[12]但文章阶级分析色彩过浓,对张元济的一些评价有失偏颇。
承载和王恩重对张元济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有关活动进行研究,探讨了张元济的思想渊源及其局限性,认为“他以挽救国运为前提,要求改变腐败的政治,建立强盛的国家,培养合格的国民这些都是完全正确的。但他寄希望于封建政府的自我调整,以期社会按部就班地循着这种调整而发展,以此抵消暴力革命,这又使他在推翻满清统治的时代潮流中不得不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13]王逍对张元济在清末新政时期铁路商办的活动进行考察,认为张元济不仅顺乎时代潮流力促商办浙江铁路公司之诞生,而且在“拒外债、保商办”的浙路风潮中充当了急流勇士,在浙路商办实践中亦功不可没。[14]
张元济经历这几次政治运动后,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张人凤所述:这一时期他的人生轨迹形成了三条不同的曲线。一条是他的政治热情逐渐消退,直到绝迹仕途,远离政治活动;一条是开创出了商务印书馆蓬勃发展的局面;一条是发展教育,启迪民智,进而提高国民素质,最终完成强国富民的愿望。“这三条交织着的曲线,勾勒出张元济在清末十余年间,由官到民,从儒到商,走知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道路的人生大转折过程。”[15]
3.张元济与古籍整理和保存
张元济不仅是有远见、有魄力的出版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献学家。从张元济主持商务编辑工作之日起,他就十分重视古籍的搜购、整理和出版。他说:“自咸同以来,神州几经多故,旧籍日就沦亡,盖求书之难,国学之微,未有甚于此者”。[16]正是这种对“国学”衰微和旧籍沦亡的危机感迫使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古籍搜集、整理和出版。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第十编《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人》中曾将张元济与罗振玉并列为近代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两位学者。并对张元济收集、整理、影印文献和校史的贡献作了评述,认为张元济的一生“是为文化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勤勤恳恳尽忠于整理古籍,至老忘疲的一生”,他“对于发扬我国文化,展开研究风气,贡献至为巨大,影响至为深远”。[17]
在张元济的古籍整理业绩中,《百衲本二十四史》和《宝礼堂宋本书录》得到了学者的较多关注。王绍曾认为“《衲史校勘记》是一部高质量的全史校勘记,是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以后惟一的校勘全史的巨著。由于张元济先生见到的宋元旧本,远比王、钱为多,而且是以本校本的完整记录,较偏重理校的王、钱有着更高的版本价值和校勘价值”。[18]同时,一些学者对张元济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提出了批评,认为“《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佞宋毛病之深”的弊端,[19]王绍曾撰文予以回应,并从自己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的过程中,探讨张元济在对不同版本定异文是非的标准,认为张元济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是“集宋元旧本与武英殿本及其他参校本之长于一身的整理本,自成系统,既保留了宋元明旧本的原貌,又有别于原有宋元明旧本,这是名副其实的百衲本”,是“校勘学史上的创举,是版本史上的重大贡献。”[20]
在《宝礼堂宋本书录》的作者归属上,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杜泽逊在论文中探讨他与潘宗周的关系,并通过郑振铎与《张元济年谱》的记载考证《书录》从撰写到出版均由张元济一手承办,最后对《书录》在版本目录学的地位予以评价,认为“无论就体例,还是就考订来衡量,《书录》都是堪称善本的书目,足以反映张氏在版本目录学上的地位”。[21]陈广胜则从《书录》中有关藏书的序录写作口吻着手,探讨《书录》的真正归属,认为《书录》的作者不是张元济,而是潘宗周。[22]柳和城对此给予了回应,他从张元济该时期日记中的记载、致粤友汪兆镛的书信和《书录》中的内容三个方面探讨了《书录》的作者,认为只能出于张元济之手。[23]
此外,在张元济与藏书研究方面,张喜梅主要研究张元济对地方志的收藏,分析了张元济的求书四法,即“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并总结了张元济在地方志的收集和保存上所做的贡献。[24]刘应梅也对张元济的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地方文献工作给予了关注,并对其在乡邑文献、家谱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评说。[25]
4.张元济与近代教育
张元济昌明教育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维新变法和南洋公学时期,其兴学的重心是办学堂,育人才,在此阶段,他的教育思想得以形成;后期为商务印书馆时期,其重心是传播新学,浚沦民智。贾平安对张元济在维新时期创办的通艺学堂进行了研究,考察学堂的办学宗旨、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学生出路等方面,探讨他与维新派在教育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所办学堂的历史功绩。[26]邹振环对张元济在兴办通艺学堂时期的人才思想进行考察,探讨了张元济在维新运动时期的“人才救国论”思想,进而认为“在维新变法中,张元济是一个温和派,他坚信改革应该从育才兴学入手,认为只有培养出一批具有近代西方新思想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比较稳固地推动中国渐进的制度改革和政治革新”。[27]仲玉英主要对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编辑新式教科书、编订教学工具书以及广泛印行西方学术著作等教育活动进行了研究,探讨张元济从“英才教育”到“国民教育”转变过程。并高度评价张元济在这一时期对教育界的贡献,认为“他从事的是推动人的近代化的事业”。[28]此外,贾平安、王素洁、仲玉英都对张元济的教育救国思想进行了研究。(3)肖永寿、张石红对张元济创办的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进行考察。(4)张树年、刘文荣对张元济关心家乡教育的一些活动进行了研究。(5)
5.张元济与近代出版
张元济自1902年加入商务印书馆起,在出版领域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出版事业,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乃至中国近代的出版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出版家。这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张元济的出版人才观、经营管理观、编辑思想等方面。
王蕾和陈江都对张元济出版人才思想进行了探讨,王蕾从张元济慧眼识人、善于用人、致力出人三个方面入手,解读了张元济在用人上有魄力、有远见,唯才是举,只求于公司发展有利,不为人言所动的用人思想。[29]郑学益对张元济“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经营方针下的一些具体的经营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概括了他的出版经营宗旨:“强调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反对出版经营者的商人化和出版物的完全商品化”。[30]对于张元济的编辑思想,荣远研究张元济“适应变化、不断创新;悉心研究、遵循规律;网罗人才、集思广益;兼容并蓄、启迪民智”的新式教科书编辑思想。[31]此外,李艳、孙鲁燕也撰文对张元济的编辑思想进行了研究。(6)
6.张元济与近代文化
张元济与中国近代文化,本文已有所介绍,下面只就张元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一些探讨。张元济尽管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但他以出版的实际活动支持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传播影响至深。周武对张元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张元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商务印书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杂志风格、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认为张元济“一贯主张和平的稳健的渐进改良,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守旧派,从戊戌到辛亥到“五.四”,他始终立足于民间,致力于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教育的改良,希望通过渐进改良的途径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32]叶宋曼瑛探讨一位旧式的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认为张元济具有“非同寻常的开明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年龄和所受过的儒家教育,并没有使他变得保守,他的爱国热忱使他既具有远见卓识而又灵活变通。正是这样一个人把握着商务的方向舵。他带领商务又一次投入历史的洪流,使它随着时代一同前进,而不是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礁石。”[33]此外,张元济在中日文化交流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4]
三、张元济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近三十年来,张元济研究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有关张元济的出版、文化及教育思想的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张元济研究群体的逐步形成带动了近代史相关领域研究的进步,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回顾这一段研究史,我们也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研究方法略显单一。较多的论著止于罗列材料和叙述事实,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习惯于就事论事或轻下断语;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不注重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和相关背景材料的挖掘;没有很好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分析工具。笔者以为要拓展张元济研究的空间,推进张元济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张元济研究的史料建设在前一阶段成果颇丰,他的诗文、日记、书札均已出版,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张元济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随着张元济研究的深入,史料建设同样是必不可少。因此,在下一阶段,要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继续扩充张元济研究的文献资料。如张元济曾两次出国考察教育,由于一些资料在“文革”时期被付诸一炬,他的两次出国考察对其教育思想和出版观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已不得而知。然而,我们通过查阅陪同考察人员的日记和他在此时写给友朋的信件,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憾,于此可见,张元济研究的资料工作仍有发掘的潜力。
第二,深化张元济与其他人物的比较及联合研究。正如前文所述,张元济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界和商务同仁的比较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人物关系介绍和简单探讨的阶段上,没有在更深层次上将他们的交往与思想变化置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来考察,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当时教育界、学术界乃至近代中国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张元济从清末翰林转变为近代出版人,我们既可以把他与同时代的翰林和进士进行比较研究,考察他们的异同点,分析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探讨在时代剧变的背景下,旧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时代影响。也可以开展张元济同近代开明商人的比较研究。如张元济与张謇、穆藕初等人的比较研究就是不错的论题,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张元济,而且也会推动对其他相关人物的研究。
第三,重视以张元济为中心的近代出版人群体研究。一方面是与同时代的出版家的联合研究,即出版家这一群体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比较著名出版大家有张元济、陆费逵、章锡琛等人,把他们置身于一个出版家群体来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出版理念、管理方针和编辑思想,探讨他们在近代出版、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对商务印书馆群体的整体研究,由于商务印书馆是一个特殊的机构,正如胡适所言,是一个“教育机构”,笼络了大批各方面人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知识群体,他们不仅在近代学科教育、传统文化的保存、西学知识的传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出版和企业管理的近代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方面同样值得关注。
此外,还必须指出的是,加强学术交流的重要性。近三十年来,张元济研究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是与日益开展的张元济研究的学术交流密切相联的。我们要继续借举办张元济研讨会之机,使张元济研究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注释:
(1)参见能向群《邹韬奋与张元济出版思想之比较》,陈原《张元济与邹韬奋》(韬奋纪念馆编《邹韬奋研究·第一辑》181-192、255-258)及陈福康《张元济与郑振铎》(《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4期82-91页)。
(2)参见宋丽荣《张元济与罗家伦的书信交往》(《中华读书报》,2007年10月24日),周武《张元济、博斯年往来书信的发现与研究》(《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2期69-75页)。
(3)参见贾平安《张元济创办的通艺学堂及其教育救国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17-22页)。王素洁《张元济和蔡元培的交谊与其教育救国之路》(《东岳论丛》1999年第3期82-84页),仲玉英《试论张元济的教育救国思想》(《高师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4)参见肖永寿《二十世纪中国早期函授教育的创始者——张元济》(《船山学刊》2004年第3期139-142页)。张石红《张元济与中国近代函授教育》(《文史杂志》1997年第1期38-39页)。
(5)参见刘文荣《张元济先生关心家乡教育》(《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张树年《略述先严为家乡办学始末》(《张元济轶事专辑(之一)》)。
(6)参见孙鲁燕《为吾国人——张元济编辑思想探微》(《出版发行研究》1992年第4期22-26页)。李艳《张元济的编辑思想》(《出版科学》2002年第1期64-66页)。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张元济全集》(十卷本)出版前言[J].出版史料,2007,(4):80-81.
[2]王建辉.文化的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1-218.
[3]郭太风.抗战后王云五与张元济往来函电述评[J].档案与史学,2003,(2):39-43.
[4]赵天才.传统知识分子的现代出版之路——以张元济、陆费逵为案例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8,(3):95-99.
[5]高平叔.蔡元培与张元济[J].民国档案,1985,(1):72-84.
[6]陈原.张元济和蔡元培——在传播西学的层面上[C].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725.
[7]王素洁.张元济和蔡元培的交谊与其教育救国之路[J].东岳论丛,1999,(3):82-84.
[8]柳和城.两代学人,一对挚友——张元济与胡适的交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1):103-111.
[9]谢慧.传统精神缔造忘年知音——从胡适与张元济的交谊看近代新旧学人的契合[J].学术月刊,2008,(7):140-148.
[10]张荣华.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严复与张元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76-82.
[11]贾平安.张元济维新思想述评[J].学术月刊,1986,(2):73-82.
[12]赵春祥.张元济早期民主思想及其裂变——读《上光绪奏折》管窥蠡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63-68.
[13]承载,王恩重.张元济和清末立宪运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26-33.
[14]王逍.张元济与浙路商办[J].学术论坛,2001,(2):102-104.
[15]张人凤.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J].史林,2001,(2):64-70.
[16]张元济.张元济诗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60.
[17]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郑州:中州出版社,1982:304-319.
[18]王绍曾.《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必须得到重视[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6):11-16.
[19]汪家熔.商务印书馆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511.
[20]王绍曾.试论敢为天下先的张元济先生——从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重新认识《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版本价值[C].《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712-724.
[21]杜泽逊.张元济与《宝礼堂宋本书录》[J].文献,1995,(3):234-245.
[22]陈广胜.《宝礼堂宋本书录》作者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51-153.
[23]柳和城.张元济著作权辨正——也考《宝礼堂宋本书录》[J].博览群书 ,2008,(3):111-113.
[24]张喜梅.张元济与地方志藏书[J].中国地方志,2007,(6):55-57.
[25]刘应梅.张元济与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J].文献 ,2005,(2):265-275.
[26]贾平安.张元济与通艺学堂[J].历史教学,1984,(8):16-18.
[27]邹振环.通艺学堂:维新运动时期张元济人才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析[C].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93-405.
[28]仲玉英.立足出版昌明教育——张元济的教育思想与活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39.
[29]王蕾.张元济的出版人才思想[J].编辑学刊,1997,(6):81-85.
[30]郑学益.近代出版家张元济的经营管理思想[J].江淮论坛 ,1988,(2) :29-35.
[31]荣远.张元济教科书编辑与出版经营思想研究[D].2005.
[32]周武.张元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史林,1998,(2):74-89.
[33]宋曼瑛.张元济与新文化运动[J].图书馆杂志,1982,(2):54-56.
[34]陈东辉.张元济与中日文化交流[J].近代史研究,1994,(2):163-173.
The Review of Research on Zhang Yuan-ji
YU Yong-qing
(School of education,Huazhong no 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4,China)
With collection and publication of Zhang Yuan-ji’s wo rks and info rmation,researchers paid more attation to zhang yuan-ji after 1980s.Those researches included:comparing Zhang Yuan-jiw ith the person in same times;Zhang Yuan-ji and saving and collection of old wo rks,Zhang Yuan-ji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earlier time,ZhangYuan-jiand mo rdern edcation and so on.A lthough we had gained achivements,wemust further work hard in belowing p roblem:going on pulication of zhangyuanji’s resource;deep ly researching zhangyuanji and other peop le;paying attetion to mordern pulications.
in recent 30 years;Zhang Yuan-ji;the review of research
K05
A
1672-0539(2010)01-096-06
2009-12-18
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DAA 090143)
喻永庆(1982-),男,湖北云梦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