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森的建国理念*

2010-04-03

关键词:三民主义民权林森

张 莉

(1.重庆工商大学 图书馆,重庆 400067;2.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林森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斗争。民国初建,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协助孙中山立法建制,积极为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而努力奋斗。后来,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护法运动。从1932年1月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至1943年8月,于重庆在任上病逝,终年七十六岁。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林森继承孙中山的遗志,毕生尽瘁于“建设一个三民主义的国家”。[1]尤其在担任国民政府主席12年之久的职位中,“更亲自领导了抗战建国的伟大而艰苦的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亦莫不钦佩”。[2]本文探析林森的建国理念,对我们今之探索国家建设有所启迪。

林森毕生遵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建设国家的根本方针。他指出,“大凡一个国家,经过一番革命破坏后,同时亦要非常建设,继续在后面,要是没有这种建设,革命便会没有意义。建设工作较破坏工作困难得多,因为建设工作需要全国通力合作,上下一致,并且还要具有种种条件,才可以完成。建设工作既如此困难,故事前如无整理计划,按部就班去实行,就难免不事倍功半。”[3]但如何能事半功倍地建设国家呢?他认为“建国大纲第一条条文,即为吾人建设国家一个根本方针”。[3]《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一条规定,“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4]“建国大纲便是方案的一个大纲。举凡建国方针、建国目标以及建国程序,都有规定,此即总理思想结晶所在,亦即为国家长治久安之大计。”[3]“原来三民主义的意义,就是要把一切不平等都打成平等,从国内的民有、民治、民享达到全世界的共有、共治、共享。换言之,就是以救国为起点,以世界大同为目的。至于五权宪法,原是总理集合中外精华所造成的一个很好的完整。只有根据五权宪法所造成的政府,才算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政府。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既然具有这种特长,所以要建设中华民国,就要本着这个方针去进行。像这样造成的国家,人民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而我们国家强盛了以后,也才不会再去侵略人家,不仅不会去侵略人家,并且照三民主义的特性说来,更必然的会把全世界人类都造成平等,实现大同世界。所以三民主义的道理,第一步是救国,推广起来,也是救世界的和平主义,与人类有莫大的幸福。我们如能一步一步把他实现起来,其精深博大,非其他主义所可及的。”[3]在实现三民主义的内容上,民族主义方面,我们一面要求中国民族的解放,凡是以妨碍我们民族生存的,都要尽最大的努力设法消除。一个民族生存的基本权利,任何民族都该同情的。同时对于国内各民族,要确认彼此地位平等,一致团结起来,以求共存共荣。在民权方面,当一面继续训练人民,行使四种直接民权,以达到授权于民的目的。同时在中央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实行五权的制度,使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在民生主义方面,还要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完成国民经济建设,务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人生最低限度的幸福。要是这样,不但国家的统一可以永远保持,就是我们整个的民族,也可以复兴,也可以繁荣滋长,在世界上的地位一天一天增高。[5]

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林森认为,建国的基础为心理。“因为国以民为本,民以心为主。假死(今:使)人心已死,对国家存亡视作不关痛痒,引乃国本的动摇。国本动摇,国家岂能存在,民族又岂有复兴的希望。”[6]“抱定主义,以一种自强心理为建国之基”。[7]同时,林森主张应由精英建国。中国民族要想生存世界,惟有速图建设。此项责任还是先望知识分子担负。如果知识分子知道建设途径,进行不怠,领导有方,众人自会随着做去。所以说不知不觉亦会行。但林森同时具有现实主义的清醒态度。他指出“现在世界各国,一方面说维持和平,一方面竭力扩充武备。风云变幻,观测綦难。可是古人说‘天不以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以人之恶险而辍其广。’我们亦不能以环境相逼来日大难而馁其志气”。[7]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小语种的教学方向也在不断改革,从单一的训练语言能力到将语言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以语种+专业的模式发展,将小语种的方向进行划分,如泰语(旅游管理),财务管理(法语方向)。在这样的变革之下,避免了单一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综合素质人才,专业的开设也会更加齐全。

抗战前,林森的建国理念与救国、世界主义紧密联系。在他看来,我们国家虽已走上世界文明国家的轨道,但实力还与欧美国家相差甚远。政府同人民负有建设国家的责任。并进一步指出,“中国人心理向有两种毛病:一是自尊、一是自馁。这两种心理均为我国人之弱点,极要猛省……扫除这两种心理,去学习欧美的长处。弃我之短,学人之长,专撷取人之长处,能辨别人之短,还怕不能赶上吗?”[8]在与外国的关系上,林森坚决奉行:“我国外交,一本总理遗教,和平奋斗为方针。”[9]林森详细阐释和平与奋斗的关系、意义。“和平本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有历史以来,对世界各国,无不抱与为怀,以礼相接,从无侵略夺取的意思与行动。所以,中国自来讲王道而耻为霸道。因为讲王道,所以自古以来,由个人以至国家,都服应以德服人的主义,而不以力服人……但因和平史是人类共存道德的标准,非生于竞争世界的绝对条件。所以必须能奋斗才可以救中国……奋斗图存,求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换言之,必须我们和平不忘奋斗,奋斗不忘和平,然后可拯救国家,转弱为强。此在今日国难危急之秋,尤值得我们身体力行,永矢勿忘。”[10]但此时,林森对外仍侧重和平,并烙上中国儒家“王道”思想。“大凡一民族,能生存达数千年之久,必有其特别天性与长处……我民族因天时地利,适得中和,故历史上修文整武之事迹,无不以爱和平为鹄的。同代以后,更有进步,其间虽有列国战争,但非各国侵城掠地之争夺可比。至和平意义,并非颓废放任疏懒。和平之用意,乃在自救救世,须排除得过且过苟安旦夕之心理。把国家从和平奋斗中,自强起来。”[11]奋斗是为救中国而奋斗,和平是为救中国而和平,应奋斗时就奋斗,应和平时就和平。我们干革命是要以德服人,以主义服人,不是以力服人。[12]

同时,林森非常重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1938年10月,林森在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开会式上训词。“国于世界,不容孤立自外于国际之群,而和平大业,尤当注意于普遍与永久,非可苟且偷安于一时,各守门户。”[16]为此他深入浅出地以做人要“立”来类比建国之道。“要自己能够‘立’,才能够去‘立’人,同时要在‘立人’的努力中,才能够完成自己的‘立’。做人这样,建国也是这样。因为一个人不能孤立在人类社会里,一个国家也不能孤立在国际社会里。”[17]所以,林森特别强调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而我们当前的重任,不但要争取领土主权的完整,并且还要发挥我们民族潜在的伟大力量,在东亚做一个安定的重心,对世界的公理正义与真正永久的和平,尽我们应尽的维护责任……我们抗战的意义,绝不仅仅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立生存……无论当前的环境怎样困难,国际的局势怎样变化,认定我们复兴大业必须依靠自己,不能仰仗外力。一致奋起,……近则达成抗战建国的目的,远则奠定东亚和世界真正永久和平的基础。实现三民主义,促进世界大同”。[18]1942年6月14日林森在联合国日对各国广播‘争取胜利,奠定和平’一文中,严正申明了中国对和平的看法,“如果我们将来获得的胜利不是一个彻底的胜利,那么此种永久和平的理想也就无由实现”,并庄严宣称“我可确告各位,虽则再过三星期中国抗战便要进入第六个年头。但对于抗战,中国绝未感到疲倦,中国人民决不畏避作更多的牺牲,决不踌躇或懈怠,在获得完全的彻底的胜利以前,中国人民决不终止抗战。”[19]

关于“自由交门”一层,我颇有怀疑,但一时尚不能为具体的驳论。但是这个名词,前次在存统君通信里提出以后,有朋友对我说,恐怕于现在环境上有些不宜。所以我登载金枝君的论文,就擅自代他改了,这一层,要希望金枝君和一般同志原谅。

传统方式生产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周期长、效率低,随着基础测绘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图库一体化成为现实[5-8]。湖南省相对于其他先进省份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一体化率不能达到100%,在一体化编辑后还要分别为库体和制图成果单独做一些处理。另外,采用的一体化平台在制图统改方面仍需要人工干预。因此,未来湖南省在实现图库一体化方面,将继续深入进行探索和完善。

抗战爆发后,林森依时局变化,进一步发展了其建国理念的内涵。

以上三个方面即提高民族精神、加紧政治建设和励行经济建设,就是我们建设三民主义新国家的必要途径。因为民族能够得到解放,民权能够得到自由,就是我们抗战建国的彻底成功,三民主义的整个实现,也就是我们国民革命工作的全部完成。“建设一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之国家,以贻留我中华民族子孙万年之事业。”[18]

抗战的实质始终是立国的原则。[23]我们举国上下一致努力的最高目标,是在完成国民革命建设独立自由平等的中华民国,以实现三民主义。在现阶段的革命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建国的成功。因为国际形势和敌人侵略的关系,除非抗战得到胜利,建设能够成功,否则休想获得国家的独立平等和民族的自由生存,更谈不到三民主义的实行。但是抗战建国这两件大事,都是非常艰巨。我们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使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呢?林森认为“事在人为”地从三个方面进行奋斗:

第一,提高民族精神,坚持抗战到底,以实现民族解放的目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要靠民族固有的道德、知识和能力。林森始终强调:我们是黄帝的子孙,有悠久光荣的历史。就立身行谊来讲,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就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来讲,我们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这些初步工夫;就人民来讲,有四万万五千万的伟大民族;就土地来讲,有三千四百万方里的锦绣山河。祖德非常浓厚,文化早有基础,只要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人人都具有很正确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人人都向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目标迈进,必能集中全国国民的总意志和全国国民的总力量来捍御敌人,保卫国家民族,任何外患,都可以排除,还怕敌人的压迫和侵略吗?在这抗战大时代的中间,由于全国军民一切忠勇爱国的事实表现,中华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已经是很发展的了。我们国民的民族精神已经恢复到相当的程度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国内的汉奸败类还是不少,前方后方和敌后方的一般民众也还没有完全尽到国民的责任。所以为澄清抗战阵营起见,必须加紧提高民族精神。严切遵照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实行国民公约,确立建国信仰救国道德,普遍提高民族精神,使全国国民都有更坚定的信念和决心,都不为敌人和汉奸诱惑软化。坚持抗战到底的国策,将敌人的军队完全驱逐出境,收复一切失地,获取最后胜利。恢复我们固有的领土,达到民族解放的最高目的。[24]我们不但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这便是民族主义的真精神。[18]

在国家建设与国际关系方面,林森战前坚持“和平奋斗”,战后发展为“自存与共存”的思想。1937年8月9日,林森在国府举行的纪念周上讲演《自存与共存》,指出“我们到了这个阶段,应该明白已不是单纯讲理所可伸张正义的时期。我们必须有了自卫自存的力量表现,然后才能实现提携共存的希望。”[13]他主张现在我们建设国家的大政方针,就是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要实现自存、共存目的,当然就是以自力自谋生存。所谓共存,就是与世界各友邦共谋生存。要谋自存,当然有赖于建设;要谋共存,更有赖于国际的合作。建设与合作都是需要和平才办得到的。所以,我们主张和平不仅是由于我们民族爱好和平的天性所致,而且是完全基于诚意,丝毫不勉强。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来,主张和平,固然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可是我们的领土主权若是受到侵害,甚至危害到我们整个国家的独立生存时,便只有起来抗战。因为领土主权,原是一个国家所必具的要素,她的完整不容稍受侵害,否则国家便将失去其生存的根据。所以这种抗战,乃纯是基于自卫的发动。如果连这种自卫权也被人削夺,我们还成为一个国家吗?所以,我们虽然主张和平,而和平亦有一定的限度,就是我们国家的独立生存若遇到危害时,我们为实行自卫起见,便只有起来抵抗。这种抵抗不仅不与和平相冲突,并且正是获得真正和平的投入手段。因为不抵抗,便只有灭亡,还说得到和平吗?至于在此种非常局面之下,更有为全国各方所当充分加以注意的。[14]“不论国际形势如何演变,而吾国外交始终独立自主。”[15]

第二,促进地方自治,加紧政治建设,完成宪政民权平等。林森认为,地方自治的促进,乃是实行民权主义的条件。[25]我们所要建设的国家在政治方面,是用全体国民做基础的全民政治。1939年1月1日,林森在中央广播电台讲演《一年来之回顾及今后之愿望》。“战争地胜败,不一定在乎坚甲利兵,最重要的还在人心”。[26]1939年2月,林森在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三次会议上训词,“共和建国,所贵惟民”。[27]“千万注意,从古以来,得民心的必定成功,失民心的必定失败,……顶要紧在爱护民众,减少民众的痛苦,一切推诚布公,体切晓论。人民所不明白的,一定要让他明白;不谅解的,一定要让他谅解。”[26]过去中国哲人虽主张爱民,但不一定就主张民权,希望人人平等。民权,本是民主政治下的产物,它反对奴役,反对政治上的人与人间的一切不平,这也是民主政治最显著的特点。中国,自孙中山先生起,民权的思想才由之普遍发达起来。林森秉此精神,继续发挥,并力行中山先生遗志。“国家在政治方面,是用全体国民做基础的全民政治。全民政治的意义,就是民权平等,就是要使全体国民,都没有阶级、性别、宗教、职业的区别。在政治上的地位一律平等,都能运用充分的民权。所以民权平等四字,已经确定了我们政治建设的途径,也可以说是我们实施宪政的最后目标。”[28]怎样使民权得以发挥呢?“推行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使人民在政治上具备平等的能力,然后再付以平等的地位。这就是说‘地方自治’上政治建设的初步,而县自治的建立,实为训练民权、实现宪政的基础。县自治内容总括要领,不外管、教、说;具体内容主要有清户口、定地价、修道路、设学校、办警卫、创立合作社等等。这许多事情,不仅在制度方面要详订条例,确立规章,而实施方面,更需要大量的智勇兼备才德双全的有志之士来担当埋头苦干”。[24]

科学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培养紧密相连。对此,林森从更广博的眼光出发而提倡乡村教育。因为“以前中国教育偏重城市,忽略乡村,致造成畸重畸轻现象。此后大家须努力乡村教育,使全体民众有受教育之机会。……我国过去教育为分利教育、贵族教育。此后应力弭此弊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民权林森
林森:现实,充满文学张力
村翁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民权素》“素”义旨辨略
——兼论《民权素》创刊宗旨
三民主义说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一路踽踽独行
一路踽踽独行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