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派”纪录片:站在人类学的高度喊一声川江号子*

2010-04-03范瑞利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重庆

范瑞利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渝派”纪录片,在内涵上讲是根植于重庆地区的人文、自然环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并致力于逐渐形成流派特征的纪录片作品。从外延上讲,指的是以“渝派”纪录片人为创作主体创作编导的一系列作品。不同于纪录片中的“京派”、“海派”,“渝派”纪录片的概念是由其创作主体自己提出的,流派的核心是她的精神气质,[1]正因为“渝派”纪录片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渝派”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才勇于抛出自己的流派概念,举起“渝派”的大旗,在纪录片界奋勇直前。

什么是“渝派”纪录片的创作风格?“渝派”纪录片创作主体的领军人、著名纪录片编导雷卫喜欢用黄桷树来形容:“它关注个体的个性化生存,关注当下美学中看来几乎已经缺失的血性和悲壮,展现人性中的强韧和大无畏的勇气。”[2]而此种风格,从“渝派”纪录片的题材上看,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捕捉,注重选择为生存而生活的个体作为作品的创作客体。“渝派”纪录片关注人,但关注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人,而是在生存线上沉浮、为了生存而挣扎生活着的普普通通的人。比如《细细的小雨》,关注的是一个为了上学每天赤脚走50多里山路的女孩;《陈小梅进城》讲述的是弃婴陈小梅的成长故事;《一个藏家的选择》记录了一个六口之家的藏民为了一个孩子上高中而日夜操劳的生活;《进城》关注的是农民工李珍惊三次进城务工又三次返乡的人生历程。“渝派”纪录片往往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捕捉到人物独特的性格和思想,客观、细腻地记录原始的生活状态,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质朴、悲壮、顽强,在内容和意义上,透露出“渝派”重山重水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文内涵。

本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女人类学家之一的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3]纪录片的本质在于真实的记录, “纪录片, 纪录影片, 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 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4]那么,纪录片在记录现实生活的时候,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的创作主体创作作品时的方式和理念以及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精神气质、人文关怀是完全不同的。

“渝派”纪录片的创作主体以“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电视纪录片部”的编导队伍为核心。重庆直辖后,以区县纪录片人为主的创作队伍,在创作人员和作品数量上提供了梯队保证。“渝派”纪录片的创作者是一支“生于斯”或“长于斯”的队伍,深受重庆地域文化的滋养熏陶。而重申“渝派”纪录片在选材、内容方面立足挖掘本土人文、地理资源,紧扣时代特征。比如重庆是“山城”,山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所以在“渝派”纪录片的画面中经常看到连绵不断的山峰以及具有重庆特色的“梯形”街道,其代表作品《深山望远》,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旷世真情。刘国江和比他大十岁的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俗的流言,守护自己的爱情,隐居山中,并创下刘国江为徐朝清开辟“爱情天梯”的传奇。重庆有“巴渝文化”,这是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神秘文化,“渝派”纪录片的亮剑之作就注重此文化的挖掘展现。《远祖之谜》讲述的是从一颗距今204万年的人类牙齿化石开始,演化出一部纵横捭阖的人类进化史,使得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纷纷重新审视这一区域;《巴人之谜》画面唯美,悬念跌宕,叙事紧凑,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如果说纪录片只是追忆历史,它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的话,那么“渝派”纪录片通过紧跟时代步伐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以“三峡工程”为题材,创作了《淹没》《江上风情》《旅馆》等优秀作品,另外,与央视合作的《再说长江》,广受好评;数年坚持不懈地打造“希望工程系列片”,如《三个月亮》《陈小梅进城》《细细的小雨》等一批代表作令人叹服;在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社会发展浪潮中,《进城》出炉,讲述武陵山脚下的一位名叫李珍惊的普通农民对城镇化与众不同的理解,在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下,为“渝派”纪录片提供了探索这一课题领域的广阔舞台。“‘性情而工,情炙而贞’,是对重庆人气质与性情的描述,渝派纪录片则是这一描述的影像化实演”。[5]正是“渝派”纪录片人对巴山渝水的热爱以及这片土地对“渝派”人的滋养,才有了“渝派”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对这方热土的纪录呈现。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指出:“任何艺术风格流派的形成,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而民族性对艺术的影响尤为巨大。”[6]而今,电视和电影已经成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主流传播媒介,且在影视人类学中,将影视作为一种记录文化现象的工具的传统非常深厚。影视人类学在撰写民族志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影视人类学的不断发展,影视在人类学中不仅仅具有“再现现实”的功能,还有“表现现实”、“解释现实”的功能,纪录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独立描述文化现象,解释抽象的人类学观点。“渝派”纪录片从整体来看,作品中蕴涵了鲜明的地域特征、人文地理风情,其对巴渝文化客观、真实、纯朴的记录、传播在人类学的层面上又有着巨大的价值意义。比如,《进城》作为一部典型的“渝派”纪录片的同时,也完美地转换为一部优秀的人类学片,将具象的影像视听语言和抽象的人类学观点融为一体,“从片中机趣的语言,丰富的民俗场景,长大5年的时间跨度所呈现的变化中,读解到很多有价值的人类学观点”;[7]《远祖之谜》让人们直接思考的则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等人类学最基础的问题。“渝派”纪录片,特别是一些站在人类学高度来打造的“渝派”纪录片,不仅可以助推流派的形成,其本身的创作、发行又将记录、保存、解释、传播、推介重庆文化,还有助于打造重庆地域文化发展的名片。

[1] 张同道.流派的核心是它的精神气质[J]. 纪摘,2009(2) .

[2] 雷卫.号子一声两岸响(节选)——论电视纪录片“渝派”的风格[J].纪摘,2009(1).

[3] (美国)露丝·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文化模式 [M].王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金丹元.关于“纪实性”和中国纪录片文化的再思考.[A]林少雄.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C].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3:417.

[5] 虞吉.渝派纪录片:历史文化支点与现实建构呈现[J].纪摘,2009(2).

[6] (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7] 徐蓓.一户黔江农民在英国的旅程——兼谈“渝派”纪录片《进城》中的人类学视点[J].纪摘,2009(1).

猜你喜欢

人类学纪录片重庆
重庆客APP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