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指导
2010-04-03朱秀芳
朱秀芳
(天津市和平区妇产科医院综合门诊部,天津 30000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人们已经认识到药物治疗仅是治疗的一部分,对其有意义的相关健康指导同样是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新的防治概念是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和病情需要,可间接降低糖尿病病人的病残率和病死率。
1 饮食指导
糖尿病病人每日饮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饮食习惯、身高体重、年龄、劳动强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正确指导膳食搭配,严格执行控制每日摄入所有食物,提供的总热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另外,劝告患者勿服未经国家审批通过的药品和降糖食品。
1.1 糖尿病前期 临床上将糖尿病前期病人划分为糖尿病家族史、血糖高于正常或糖耐量减低、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这类病人要瞩其少吃含糖的食品,减少食盐的摄入。饮食清淡,多食高纤维的饮食,少吃油炸食物,多吃蔬菜及含糖少的水果;副食以瘦肉豆制品、鱼虾、蛋为主。膳食多样化合理配餐,限制饮食,即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1.2 糖尿病期 此类病人已确诊为“糖尿病”,临床上已经出现典型症状,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告知病人要限制热量的摄入,定时定量坚持少量多餐。主食量限制在250-300g/d,多饮水1500-2000ml/d,建议低盐低脂肪,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燕麦片,芥麦面等粗杂粮。海带、魔芋、苦瓜、芹菜等粗纤维蔬菜。对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者,还可以让其加餐,加餐时间可放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以防低血糖,糖尿病期患者必须随着用药的种类、时间和剂量进行调整饮食,而不应根据进食习惯改变用药。
1.3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 由于病情不同,营养状态不同,应对糖尿病并发症病人及时调整饮食,或请营养师根据具体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食谱。
2 药物治疗指导
药物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口服降糖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
2.1 口服降糖药的指导 由于某些降糖药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药物浓度产生时间不一,服后的降糖作用的应激反应有明显差别。让病人知道对所服药物程度是医务人员的宣传常识,如:双胍类药物抑制食欲及对葡萄糖的吸收副作用小,应在餐后服用;葡萄糖酶抑制剂类药物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应在餐前或餐中嚼服,如:倍欣、拜糖平。
2.2 使用胰岛素的指导 由于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自行注射胰岛素,计算好药物注射单位,掌握注射时间、部位及注射后的药物反应等是很必要的。
2.2.1 胰岛素时间和种类:胰岛素常用的有普通胰岛素、长效胰岛素、混合液型胰岛素及诺和多美胰岛素。每次注射胰岛素均在饭前15分-30分内。抽取剂量要准确,如使用混合液胰岛素时,先抽取短效胰岛素,后吸入长效胰岛素,并告诫病人注射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进餐。
2.2.2 注射部位和方法:胰岛素在一般情况下是采用皮下注射法。我们推荐的注射部位是短效—腹部皮下脂肪层,中效—大腿皮下脂肪层。这两处使用时方便、安全,而臀部及上臂三角肌肉多且操作不方便,需医务人员及家属协助注射。长期注射胰岛素,注射部位易出现红肿、硬结,因此需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方法:注射时先选择好部位,用酒精棉球消毒后,左拇指及食指将皮肤夹住提起成皱样鼓起,右手拿起注射器在鼓起部位与皮肤成45°-50°角的方向,很快刺进皮肤,注射前先回抽,无回血时再注入药物,以防胰岛素注入皮下小静脉,使血中胰岛素水平骤增导致突发低血糖。
2.4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要告知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活动量增加时,容易引起低血糖特殊症状。如:头晕、饥饿感、心悸、出冷汗、周身乏力。如出现上述症状,轻者可喝一杯糖水或口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如:巧克力。严重者立即到医院就诊。让病人及家属掌握早期处理方法并尽量减少其发生率。
3 心理指导
由于糖尿病的发生使以往的生活习惯受限,以及畏惧并发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会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故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定期对患者进行医疗咨询,消除忧虑、恐惧感。协助其制定食谱,调剂营养,调整心理平衡,解除心理压力,使患者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只要控制好血糖,可以像正常人同样的生活。
4 运动指导
原则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选择最适合个体的运动方法和运动量,适当运动能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对降低血糖有一定帮助,对糖尿病病情控制有良好促进作用。遵循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持之以恒,量力而行。运动强度要视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身体状况选择运动形式如:散步、太极拳、骑自行车。运动宜在早午饭后1h左右开始,同时要告诫病人在外出运动时要随身携带易吸收的糖类食品,若感到血糖过低时,可立即进食;尤为重要的是运动时注意双足的保护,需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扭伤脚部;运动后检查双足,查看有无损伤,禁用热水泡脚。患有心脑疾患,视力障碍者应禁忌。
总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乃是当务之急有一定的正确认识,详细掌握防治糖尿病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