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缺乏症28例临床分析
2010-04-03冯霞
冯 霞
(赣榆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赣榆 222100)
维生素K缺乏症28例临床分析
冯 霞
(赣榆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赣榆 222100)
目的:探讨小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以指导治疗和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诱发3例(10.7%);消化道出血6例(21.4%),颅内出血6例(21.4%);发病年龄29天-3个月最多,16例;发病季节,4月份及冬季为发病高峰。结论: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居首位,冬季及春末发病率高,1-3月为高发年龄。
维生素K缺乏;婴幼儿;临床特点
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发生于1周内的新生儿称为新生儿出血症,发生于婴儿期者称为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28例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28例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男14例、女14例;年龄12天-19个月,其中12天-29天5例,29天-3个月16例,3-6个月5例,1岁、19个月各1例;母乳喂养22例、人工喂养6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败血症应用抗生素治疗者3例,出生后未补充维生素K1的26例;全部患儿母亲孕期未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
1.2 发病季节与伴发疾病 1月3例,2、3、5、6、8、9月各1例,4月7例,7月2例,11、12月各5例。消化道出血6例,颅内出血6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小儿肠炎1例,败血症1例。
1.3 临床表现 患儿均突然发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或针刺部位出血不止,贫血、面色苍白,呕吐,哭闹不安、易激惹、惊厥,精神差、嗜睡或昏迷,前囟饱满或紧张,四肢肌张力增高。全部病例均无外伤史。
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30-59g/L者3例、60-90g/L者10例、90-120g/L者15例;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显示有颅内出血6例。
1.5 颅内出血护理 保持安静,减少搬动,治疗及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抬高头、肩15°-30°,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呕吐物引起窒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最好使用留置针。避免皮下、肌内注射。针刺后延长局部压迫时间。
1.6 治疗 治疗原则:及时补充维生素K,止痉、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不能进食者予鼻饲或静滴氨基酸、脂肪乳以增加机体的能量供应。有惊厥者加服鲁米那。全部患儿确诊后,均予维生素K1(10mg/d)静脉滴注,连用3-5天;华克盾0.1/kg/d静脉注射;维生素C(0.5-1.0g/d)静脉滴注。对颅内压明显增高、惊厥者予20%甘露醇0.25-0.5g/kg,每4-6小时1次快速静滴;2-3天后逐渐减量至停止。
1.7 转归 痊愈8例、好转15例、转院5例。住院时间1-15天。
2 讨论
2.1 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及类型 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发的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1]。本病为新生儿、婴儿期常见疾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单纯母乳喂养而母亲不吃蔬菜的小儿。人体维生素K的来源主要通过饮食和肠道内细菌合成,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比牛乳低几倍,因此常见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小儿肠道内细菌少,维生素K合成也少。另外,腹泻、感染、肝功能损害或应用抗生素均可成为本病的综合病因。本病有3种类型,早发型(生后24 h内发病)、经典型(生后2-3天发病、早产儿可迟至两周)、晚发型(出生1个月后发病),晚发型又称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在临床上以晚发型引起颅内出血多见。本病起病急,病情来势凶猛,伴有急速进展的贫血和(或)全身自限性出血倾向,尤其颅内出血是危及新生儿、婴儿生命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致命性出血。
维生素K主要是从乳类中摄取及肠道细菌合成,但人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仅为15μg/L,相当于牛奶的1/4,因此母乳喂养儿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2]。本组28例患儿,母乳喂养的22例,占78.6%。本组中使用抗生素的患儿3例,占10.7%,由于使用抗生素,杀灭了肠道的细菌,导致维生素K合成障碍。同时,全部病例均未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母乳喂养儿、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婴儿要及时补充维生素K1,以预防本病的发生。对于诊断不明的颅内出血患儿,应警惕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的可能。早期出血量少,婴儿前囟未闭合可缓冲颅内压力的增高,故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入院时诊断不明确。通过对患儿的严密临床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为患儿及时治疗和康复争得宝贵时间。本组3例患儿入院时精神差、面色苍白,门诊查血时穿刺点出血不止,医生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不仅明确了诊断,也为患儿赢得了治疗时间。
由本组维生素K缺乏患儿的发病原因可知,对1-5月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特别是感冒、发热,使用过抗生素后出现精神差、面色苍白或者烦躁、哭闹、呕吐者应考虑为本病。由于婴儿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善,兴奋性低,发病初期不易被重视,直至患儿出现拒奶、嗜睡、昏迷时才急诊入院,导致患儿预后差、死亡率高。护理上,应严密观察患儿神态变化、呕吐的性质、瞳孔的变化,尤其是出现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和贫血等症状应考虑本病。
2.2 相关护理措施 静脉穿刺时应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穿刺,进针时不要多方向移动针尖,争取一针见血。穿刺点应压迫5-10min,个别病例可更长,压迫时应观察患儿上肢皮肤色泽及有无紫绀。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感染。各种穿刺性操作应严格无菌,使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体温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处理。加强皮肤、臀部和口腔护理,防止发生红臀和鹅口疮。
患儿经治疗、护理病情好转后,指导家属正确进行母乳喂养,指导母亲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鸡蛋等含维生素K的食物。小儿出生后应遵医嘱常规肌肉注射维生素K1,反复腹泻及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应预防性补充维生素K。新生儿期儿保不少于2次,以后每月1次定期儿保,及时添加辅食。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3.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0.
CLINICAL ANALYSIS OF 28 CASES VITAMIN K DEFICIENCY
FENG Xia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Gany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Ganyu 2221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itamin K deficiency of infancy, to instruct treatment and nursing.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28 cases vitamin K defi ciency were retrospectivelyanalyzed.Results:Among 28 cases: 3 (10.7%) cases were induced by infection; 6 (21.4%) cases had alimentary tract hemorrhage, 6 (21.4%) cases ha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age at 29-day to 3-month were 16 cases; April and winter were the occurred peak of vitamin K defi ciency.Conclusions:Forme tardive vitamin K defi ciency is the most, the incidence is higher at winter and end of spring, 1-3 month old is the high occurring age.
Vitamin K defi ciency; Infant;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725.5
A
1004-6879(2010)04-0369-03
201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