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代文人茶乡行及其意义

2010-04-03龚永新张耀武

蚕桑茶叶通讯 2010年3期
关键词:夷陵北苑贡茶

龚永新 张耀武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夷陵 443100)

1 不同情趣与追求的古代文人茶乡行

1.1 消遣型

宋景祐三年,欧阳修因论救范仲淹,斥责高若讷而获罪,被贬峡州夷陵令。任职不久欧阳修出行夷陵茶乡,连游九处,一方面为欣赏夷陵山水风光,另一方面为调整心态。茶乡旅行使他认识到“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欧阳修《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的夷陵历史地位,并对茶乡景色以及风土人情产生了强烈好感,他一气呵成《夷陵九咏》,其中第三首《虾蟆碚》把虾蟆碚和月联系起来,由虾蟆碚联系到新茶品尝,“石溜吐阴岩,泉声满空谷。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阴精分月窟,水味标《茶录》。茶约试新芽,枪旗几时绿。”特别是在尾联,声称一试泉水,只等待茶树萌发新芽了,全诗怡情悦性,清心爽目,一扫郁郁不乐之情。

1.2 切磋型

湖州是浙江省的一座江南古城,历史上著名的上品贡茶——顾渚紫笋即产于湖州长兴县的顾渚山。据说紫笋茶是在茶圣陆羽建议下,由当地官员将其推荐给皇上,并成为贡品的。当时湖州与常州刺史为了贡茶经验,在顾渚山上设有“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便聚到“境会亭”品茶,实际是一种切磋型的茶乡旅行。曾在苏州做官的白居易因此赋诗一首,表达他因病不能赴会的遗憾之情。诗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1.3 朝觐型

在我国,名山名寺多出名茶。这些无论是对以宗教朝觐为目的的旅行者而言,还是一般的游客来说,都有很大吸引力。如元代谢应芳《寄径山颜悦堂长老》就是基于游径山,品径山茶有感而发形成的作品。径山寺属于浙江余杭的历史茶乡,早在宋代,苏轼游径山就曾作《游径山》,而且苏轼在游径山时与径山寺方丈接触,还传出一段趣闻:苏轼刚进寺庙,方丈见其衣着平常,只是淡淡叫“坐”,喊小和尚“茶”;后发现苏轼谈吐不俗,又改口“请坐”,让小和尚“敬茶”;当知道苏轼乃当朝大诗人时,方丈再次改口“请上坐”,并分附小和尚“敬香茶”。这一连串的变化被苏轼总结为一副对联,上联系为“坐,请坐,请上坐”;下联为“茶,敬茶,敬香茶”。

1.4 差旅型

由于差旅,途经茶乡并为茶乡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所吸引,这种情况在古代文人中的表现也不少。如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赴黔南途中,沿途观赏了峡州夷陵茶乡三游洞、虾蟆碚、黄牛峡等地,并将其所见所闻与所感写成游记《黔南道中行记》。诗人陆游到四川奉节任通判途中,也曾经过三游洞、黄牛庙等茶乡,写有《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黄牛峡庙》等不朽诗篇,其中《黄牛峡庙》:“村女卖秋茶,簪花髻鬟匝。襁儿著背上,帖妥若在榻。山寒雪欲下,虎出门早阖。我行忽至此,临风久呜唈。”描述有簪花女郎背儿卖茶的土俗风情,有村民关门避虎的生产习惯,足以说明当时茶乡黄牛峡庙境地的荒古寂寥和粗俗野鄙。

1.5 科考型

在茶乡开展科考型旅行,最典型的古代文人要数陆羽。大约唐天宝十三载,22岁的陆羽学有所成,开始了他长达数年的茶乡茶事考察活动。陆羽由近及远,首先考察了古老的山南道茶区、淮南道茶区,走遍了山南东西两道和淮南道的各州,对茶区茶树的生态环境,茶园的培育、管理,茶叶的采摘、焙制工艺以及制茶工具和种类、规格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后又沿长江南岸东下,对常州、湖州、越州等产茶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直到上元初隐居苕溪,潜心著作,成就《茶经》这一学术伟业。又如浙江雁荡毛峰古称“雁茗”,相传在晋代由高僧诺讵那传来。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几次考察雁荡,“雁茗”之名才开始传播四方。

2 古代文人茶乡行对茶乡旅游的意义

2.1 形成了茶乡情结

古代文人茶乡行促进了文人对茶乡的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古代文人深厚的茶乡情绪。唐代李德裕《忆茗芽》,回忆在乡间采茶、煎茶、尝茶的情景,充满着朴实自然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深沉的茶乡情结。唐代李郢《茶山贡焙歌》,通过对茶乡采制贡茶百姓的考察了解,将修贡的太守在茶山豪华舒适的生活与茶农、送茶者的艰辛比较,对百姓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身为刺史的作者自感内疚:“几回到口重咨嗟,嫩绿鲜芳出何力?”乾隆下江南,四次到西湖龙井村看茶、采茶、品茶,并留了多首咏茶诗词,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茶乡情结。据说乾隆在龙井茶乡游览时,听太监报告太后生病,情急之中顺手将采摘的茶叶放进口袋便赶回了京城。回京后将带回的茶叶泡与太后,太后喝了觉得肝火顿消,病也好了,连说这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这使乾隆很感动。为此,乾隆下旨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古代的茶乡多以茶山称之,因此古代文人的茶乡情结,还可以通过他们以茶乡称呼自己来说明,如宋人曾几为自己取了个别号,叫“茶山”,明人许应元也给自己取别号叫“茗山”等等。

2.2 丰富了茶乡文化

古代文人茶乡行为茶乡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这种文化的积累为今天的茶乡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人文与社会资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既是旅游胜地,又是茶乡,自古以来到杭州旅游的文人不计其数。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是陆羽完成全国茶区调研考察以后,隐居余杭期间撰写的,《茶经》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在杭州,唐至清1 200多年间留下的120余种茶书,真正属于杭州籍的作者只有8人,大量属于外地作者,而历朝历代在杭为官任职的文人中,嗜茶吟诗好泼墨者为数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苏东坡、陆游、吴昌硕等人。茶文化底蕴尤其以西湖龙井茶乡最为深厚,据传北宋时释辨才曾筑亭于此,认为龙井水既清冽,龙井附近产茶又甚佳,从此龙井茶始为所知。明代许次纾、屠隆、高濂等都撰写茶书,对西湖龙井茶进行评述。特别是宋代苏东坡留下的文化珍品更多,如《白云茶》赞钱塘宝云庵白云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等等,都为丰富和发展该地茶乡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2.3 推出了著名茶乡

古代文人茶乡行的直接效果是向社会推介了茶乡,为打造著名茶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说,福建闽江流域作为中国著名茶乡的地位早在宋代就已确立。因为武夷茶、北苑茶产于福建闽江流域的建州,“北苑乃龙焙”,极为珍贵。而这种极其珍贵的名茶正是由于文人推崇的作用。首先是丁渭与蔡襄,丁渭在任福建转运使时,于休乡北苑创制大龙团贡茶,并著《北苑茶录》介绍北苑贡茶采造之法;赋《北苑茶》诗,赞美北苑茶:“北苑龙茶著,甘鲜的是珍。四方惟数此,万物更无新。”蔡襄也曾出任福建路转运使,造大小龙团茶进贡。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贡,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宋代有许多文人或到北苑品尝北苑名茶,或因朋友馈赠品尝北苑名茶,或因龙团茶入贡朝廷分赐品尝北苑名茶等。文人中以北苑地形、茶事描述的有丁渭《北苑茶录》、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等,而以龙凤茶为题的酬唱诗作更多。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情景;苏轼《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诗:“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正是因为历代文人的极力推崇,才造就了中国茶史上辉煌无比的北苑茶乡。

[1]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2]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第2版.

猜你喜欢

夷陵北苑贡茶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探论
有趣的颜色
夷陵之战(下)
夷陵之战(上)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文人大宅的礼赞——海航·豪庭北苑
耒阳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形象设计
逝去的北苑
贡茶第一寨仙游伍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