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道路文化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2010-04-03焦泰平

关键词:道路建设文化

焦泰平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中国道路文化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焦泰平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鉴于自古以来中国道路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国道路文化研究相对滞后,分析了道路文化的含义、特征、研究范围和意义。分析认为,道路是人工建设的工程,它与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等联系密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道路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辐射连通的开放特征、利在社会的公益特征,呈现出文化上的广泛联系和多元价值取向;它是文明的纽带、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道路文化研究在中国道路建设和交通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中国道路;文化特征;研究范围;研究意义

道路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道路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对于道路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道路文化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道路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道路交通部门的重视。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交通文化,用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凝聚全行业,使交通行业更加充满活力,不断开创交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道路文化是交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系统地研究道路文化是中国道路交通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研究和总结中国道路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全面推进中国交通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中国道路文化的含义、特征、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提出一些看法,以引起对中国道路文化研究的关注。

一、中国道路文化的含义

中国道路文化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道路文化的文献资料散见于历史典籍之中,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待于发掘和整理。要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就给中国道路文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将其放在文化概念的范围内观照,才能对其含义有所界定和阐述。

文化有广义“文化论”和狭义“文化论”之分。前者是把人类创造的一切,即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成果都视为文化的研究对象;后者认为只有社会意识形态才是文化研究所要关注的对象。比较权威的辞书《辞海》对“文化”一词的释义就综合了这2种论述:“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有学者据此从广义文化概念去探讨文化的外延,提出了文化的三层构成说,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其内容的系统。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物质文化;作用于社会,产生了制度文化;作用于人自身,产生了精神文化。物质、制度和精神构成文化的3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最核心的[1]。中国道路文化研究,就是在上述有关文化论述的基础上,在广义“文化论”的范围内研究中国古今道路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

中国道路文化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它是人们在从事道路规划、修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道路文化是交通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道路文化的研究范围包括了中国古代道路文化和中国现代道路文化。二者的分期以汽车和公路出现的清末明初为界。

道路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属于道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们通过自身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完成的物质道路形态,具体体现在道路的实用功能上。物质是文化的载体,道路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反映了道路建设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人类文明的客观标志。

道路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是人们在设计和修筑道路过程中,为保证物质文化的实现而根据社会要素、技术要素等制定出来的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中国古代建立的路政管理和维护制度、道路碑记中所记载的工程管理内容,现代道路中具体而详尽的新型施工机制和管理模式,都属于道路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在培养道路工程技术人才、以技术创新带动科技进步、保证道路建设工程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路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反映了道路建设的主体——人,即道路设计和修筑者以观念形态表现出的文化。道路是“文化的物质”,最主要的因素是道路具有人工创造性,是人的聪明才智和精神力量的体现。例如古今道路建造工程中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通济利涉、造福于民的民本精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益精神;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开拓精神;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这些精神反映了道路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成为他们取得道路建设成就的内心需求和精神支柱。另外,道路文化更深层次的精神意义,就是在民族的文化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视联系、沟通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中国道路文化含义所涉及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不可分割。其物质文化的载体具体体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所显现的社会性沟通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联系;而精神文化由于与时代风云、历史进程与人的创造性相联系,使得道路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深邃。

二、中国道路文化的特征

(一)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历史性的概念,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以及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酝酿、产生和演变而成的。中国道路文化也不例外,它也有自身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过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道路文化的时代性与道路建造时的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的创造力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寻觅食物,“践草为径”;《史记》记载: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大禹治水“开九州,通九道”、“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事迹,反映了当时筑路时的艰苦情况[2]。周建周道、秦修驰道、汉有丝绸之路、唐建成唐蕃古道、清有官马大道,都是规划周密、规模宏大的道路建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道路建设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道路设计和建设者以高度的热情和奋发精神,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而不懈奋斗。一条条国道、省道、县乡道将全国连接起来,货畅其流,人便于行,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建设的成就反映了新时期以来的综合国力,从精神和文化上彰显了大国风范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能力,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时代特征和风貌。

(二)辐射连通的开放特征

这一特征是由道路的物质形态和功能所决定的。从道路发展史来看,人类为了扩大活动范围,总以居住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展。如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村人”,就是以其所居之地为中心,形成了上山猎狩之径、下河取水之道、去田野的采集之路[3]。自西周以来,都是以国都为中心,如秦之咸阳、汉唐之长安、宋之开封、元之大都、明清之北京,或驰道,或驿道,或官道,辐射至全国,以保证政令畅通、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中国现在形成的“五纵七横”公路网就是以北京为中心;各省的省道是以省会为中心;县道以县城为中心,都呈现辐射式的开放特征。就具体道路而言,专向公路是定向辐射,干线公路是两向辐射,城市道路则以市中心向全方位辐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路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开放度,也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文明进步程度。

道路的这种辐射连通功能或特征,不仅仅是路与路的连接、商品的流通,还是信息、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在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这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尤为重要。开放和交流是促进国家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必由之路,而道路的辐射连通特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利在社会的公益特征

道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设施,具有使整个社会受益的公益性。党的十二大首次把交通建设作为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写进了十二大报告,自此之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导型基础工程的公路,真正驶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快车道,近年来道路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先导和龙头的作用。如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以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路为纲,纲举目张,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横2个方面发展。“想要富,先修路”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公路通,百业兴”,公路给农村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受惠得益的是千家万户。

中国道路文化体现出的这种功在社会、利于天下的思想,在文化渊源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如《尚书》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4]与孔子讲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5]都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制定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体现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5]的民生理念。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胡锦涛总书记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讲话很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基本民生问题上。道路和道路运输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国家大量投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建设,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活。道路公共设施给百姓带来的实惠,是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道路文化的研究范围

道路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的文化创造产物,这种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诸多方面。它是技术与文化、社会与自然的融合和渗透,涉及工程学、生态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与政治、经济、环境、生态、日常生活等社会和自然之间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呈现了文化上的广泛联系和多元价值取向。道路文化是一个大的研究范畴,举其要者予以简要界定和介绍。

(一)道路与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自古至今历代统治者无一不重视道路的建设。以国都为中心的国道网,连通全国各地,目的就是为了天下统一。特别是古代,朝廷发自国都的政令都是通过道路传递的,道路通则政令通,道路不通则政令不通。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路这个信息通道和运输通道的修建和控制。

(二)道路与经济

道路建设史告诉我们,道路建设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更大规模的道路建设。道路的修筑,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道路自身具有先行、先导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腾飞的跑道。无路不富,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一条路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条路就是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走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大力发展公路建设,带动经济起飞,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和最繁荣的地区。

(三)道路与军事

和平时期,道路起到连接沟通、繁荣经济的作用,但战争时期,道路则成了运送军队和装备的重要通道和后勤补给的生命线,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和要害。古今例证俯拾皆是。如战国时的假道伐虢、抗战时的滇缅公路打通西南通道等,无不见证过历史的风云,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即使在和平时期,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也修筑有专门的军事用途的专用道路。道路与军事、国防密切相关。

(四)道路与景观和生态

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是指在道路用地范围内利用植物和其他材料创造出的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并能够满足道路交通和环保功能要求的一项道路绿化工程。随着中国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道路绿化的规模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绿化规模从最初的种行道树到道路的全方位绿化、从思维方式上的文化认同转变到生态引领道路建设,使绿化功能从单纯的环保和水土保持功能,发展到一种融科学、艺术、园林、生态、环保、美学等多种功能的景观绿化。行车万里如在画中,道路景观设计和生态保护将成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工程。

(五)道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道路是文明的纽带、文化传播的通道。古代的丝绸之路自中国境内越过帕米尔高原,再经中亚、细亚,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东岸。从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到公元十三四世纪,它是连接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乃至古希腊、古罗马的纽带和桥梁,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越南等许多邻国都有陆上道路相通,不仅有频繁的人员往来、边境贸易,也带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

四、中国道路文化研究的意义

中国道路文化源远流长,它秉承着文明的进程,连接着文明的通途。研究和总结中国道路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国未来交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道路建设历史有数千年之久,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秦修驰道,海内一统;汉通西域,远播文明;唐蕃古道,汉藏和睦;明清官马大道,天下纵横。这些著名的道路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道路文化源远流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源于中国道路建设的丰富实践,也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文明大国的风范和悠久历史的辉煌,在世界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一笔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值得当代道路建设者和文化研究者认真挖掘梳理、借鉴传承。

(二)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道路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改善了人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促进了民族的形成和国家统一,而且在传播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道路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五纵七横,驰骋神州;省道县道,四通八达,连接起祖国的辽阔山河;在带动新时期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繁荣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和软实力的体现。中国道路见证着我们的历史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道路文化研究就是要以开阔的视野去观照中国道路建设的历史和成就,突出文化研究在推动中国道路建设和交通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五、结 语

中国道路文化博大深厚、丰富多彩。本文只是从宏观角度初步论述了中国道路文化的含义、特征、研究范围和意义,虽然不尽成熟,但是期望引起对中国道路文化研究的重视和讨论。至于不同时期的道路文化,道路与政治、与经济、与军事、与文学艺术、与景观、与生态文明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我们相信,随着道路文化的深入研究,其软实力的作用会日益显现。它必将推动中国道路建设和交通事业更加科学快速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1]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王 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4]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road culture and its researchimplications

J IAO Tai-ping
(School of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pread,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4,Shaanxi,China)

China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road construction since the ancient time,but the study of it falls behind it.This paper conducts analysis for its impli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scop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ad is the works by people and it should have close correlation with politics,economy,biology and environment,contain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and be characterized with features of new era,radiation of opening-up situation,social benefits,wide connection of culture and multiorientation of values.Road should be the tie with civilization,historicalwitness and culture carrier.Therefore,the research on road culture is of strategic and basic significance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oad and communication.

China's road;cultural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scope;researchimplication

F50/F112

A

1671-6248(2010)01-0020-04

2010-01-18

长安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05-1004)

焦泰平(1954-),男,河南孟津人,教授。

猜你喜欢

道路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