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适宜的策略营造新农村

2010-03-30曾卫江征

重庆建筑 2010年12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建筑

曾卫,江征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以适宜的策略营造新农村

曾卫,江征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社会需要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基于这种背景应运而生。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今天新农村建设在各地方大规模地进行,怎样更好地完成这项惠民政策,改变乡村面貌,实现农村繁荣,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建筑设计参与人员应考量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与困境,综合地域、造价、技术、环保等因素,结合实际,多方参与,因地制宜,避免出现失序开发的短期行为,保留自然环境特征,保护风土生态系统,建设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本文从新农宅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现象进行简要总结,以及籍此引发的一点关于设计的思考;并对四川省南江县黄金村新农村建筑设计创意奖方案进行了评析,试图用类型学方法思考当下新建新农村布局形式,尝试着通过研究单体和院落不同组合方式来达到可复制性、可识别性、以及可操作范围内的均等性(可公平分配)等问题,探讨农村聚居的新模式。

聚落;地域;造价;可识别

1 背景

长期以来,国内实行的农业贴补工业的剪刀差政策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今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是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保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怎样更好地完成设计,改变乡村面貌,实现农村繁荣,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失序开发的短期行为,已经使城郊地区的聚落迅速被城市扩张所替代。很多环境和人文特征也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风土生态系统变得不容易被识别。怎样使这种带普遍性质的问题避免发生在更广泛的农村新开展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当下农宅设计还未被主流建筑设计服务机构广泛注重的情形下,这种处境值得被关注。

2 问题与策略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基于节地原则指导下进行的,聚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主要被采用的形式。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民居受经济、气候、地理、人文、生活习俗等影响,表现形式也不同:东北民居厚重聚合,西南吊脚楼轻盈散漫,岭南闽粤民宅飘逸通透,西北窑洞民居假借山势浑然天成等等不一而足,无不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所以,采用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条标准来推行新农村建设会导致很多矛盾。这就需要因地制宜,找出原型,探讨范式,结合当地实情,总结出新农宅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是建筑设计人员最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下面就当下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应当被重视的关注点以及应对策略,希望能引发大家的共同探讨。

2.1 关注当地的生活方式

观察建造地百姓的需要,改善现有不良建构方式,尊重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这里有两点细节说明:

其一,与城市成熟建筑市场里由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不同,由村镇一级政府代表出具的设计任务书,其内容表述有很多欠缺的地方,比如有些由缺少户型所需要的家庭人员组成,简单地进行归类,所有指标均进行定性,没有房型配比,统一配置,这样,建成农宅与百姓需求会有出入。

其二,建设资金方面,虽然户主可以得到多方面资金支持,如国家扶持、银行小额信贷等,而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弊端造成的农村购买力不足,建设资金是个不小的负担,尽管有些户主只需要支付很少比例的金额。所以设计人员还要看到设计任务书以外的当地农村经济健康程度,注重当地百姓真实的消费实情,综合考虑决定建筑类型,如汽车车库数量的设置、主动节能技术是否采用等。改善农村经济环境是改善农村面貌的基本点和前提,国家正在这方面加大扶持力量。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农村金融现状和小额信贷的运作类型等等方面的研究均值得学习;再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吴德礼行长对以土地有序流转问题为切入点进而改善农村经济的研究也很具创新性,而参与新农村设计的建筑师也应更多地作为“桥梁”,创造性地解答建筑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复杂要素之间的多样联系。

2.2 注重现场踏勘,实地调查

深入了解建设场地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中包括:

(1)厘清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同地理坏境的关系;(2)了解乡村聚落的形态、规模及分布特点;(3)研究聚落的内部结构,着重研究在平原、山地、沿海、城郊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与布局;(4)分析乡村聚落类型、体系与聚落区划;(5)考虑乡村聚落的改造与远期建设规划等。而如果聚落中涉及到风土保护的内容,则更应当谨慎。风土保护的首要对象是聚落的地脉构成特征(即“结构性保护”)。

所谓“地脉构成”(topography),并不简单指聚落环境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而是指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聚落本身融入环境,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而形成的环境性格及结构关系。如契合山势水系的道路系统,顺应道路系统的房屋组群布局、肌理、尺度和朝向,以及具有象征意味和心理暗示作用的风习讲究。由于传统聚落在千百年的演化过程中,积淀下了系统的环境适应经验,并且在地脉构成关系中清晰地表达出来,空间识别性和纪念性都很强烈①,所以保护地脉构成已经不是简单的新建,还要维持一脉相承的渊源。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以期改善村落的组织、功能结构和总体布局,达到改善社区生活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目的。

2.3 关注造价和节材节能

因为在很多地区乡村百姓可担负的成本有限,新农宅的工程造价关系到整个惠民政策的性质,但是低成本并不意味着低质量,所以就需要设计人员多方采取降低成本和提升品质的措施。可以采取的方式有:(1)就近原则取材。使用本地区传统建筑材料、工艺,可以以保持聚落风土的原有的符号片段特征,还可以节约运输、深加工和建造成本,活跃当地经济环境。当然,应当是优先采用节能节材的传统材料,比如在华北地区乡村里建造砌筑中常使用的实心黏土烧结砖,是一种不节材节能的建筑材料,而应当提倡使用更节材的空心烧结砖。空心烧结砖成分可以部分采用煤灰矿渣或其它普通环保材料来替代黏土,烧结砖有良好的抗压性能以及更保温节能。减少黏土的开采量,在这些地区意味着对耕地的保护,更有利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2)注重被动式节能技术的运用,这些能通过建筑设计手段轻易达到,可以很好地改善农宅通风、采光等条件。考量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效果,被动式节能技术应当被广泛运用。

2.4 注重可识别性

传统集村聚落有其不可复制性,在乡土世界中,环境整体中的民居单体各不相同,在群集过程中又构成各种外显形态,它是有关地脉、材料运用、建造方式、习俗影响、人化自然环境、堪舆学影响等条件,在自然生发状态下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其可识别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1)建筑形式。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结构和空间、平面形式,相同的色彩、相似的形象乃至建筑“符号”,表现一种民居的“趋同感”,相近中又有变化,这种体现在造型元素的组合搭配上的方法,增强了可识别性。(2)聚落环境。乡村地景丰富,是“人——村落——环境”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具有独特的景观意象,而且乡村文化意象蕴含在景观意象之中,且通过物化的景观表现出来,城市景观引入新农村,应该入乡随俗,同样增添建筑的可识别性。

2.5 公众参与,多方交流

当代建筑师的价值在于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个人价值体现在思想与实践之间的创造性转换,而社会价值体现在创造性活动对相关环境的积极影响。积极影响可以表现在建成环境对百姓生活的良性干预。公众参与设计,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可以修正建筑设计,使其更合理更有特色。这种互动在参与之外表达了一种难得的民主参演方式,思想有其不可言传的一面,而这种体现在启发民众思维和公民意识的行动也正是设计的感人之处。

3 探索开发性新农村社区生成的合理性

四川省南江县新农村建筑设计(图1)方案试图用简单的类型学方法思考当下新建聚落形式,尝试通过单体和院落不同组合方式来解决可复制(可自由组合)、可识别、均等性(可公平分配)等问题。

图1 总平面图②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描述,传统中国观念中的人际关系是有差别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别按照人与人关系的疏远而逐渐消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也随人伦、人际等关系的远近而有差异;而基于地缘联系上的合作秩序也与地理距离的远近有关,且难以扩展到地缘联系以外的地方,结果是聚落由内到外有个严整的空间系统,私密(住宅内部)——半私密(庭院)——半开放(巷弄)——开放(街道),也就是关系的亲密与疏远有个“量度”的客观存在,这里可以借用“空间灰度”表现这种空间私密程度的变化。在此项目里,设计方案便营造一种空间私密度跟随功能变化的邻里关系。

本项目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约25m,南北向、东西向宽均约260m,周围自然环境单一,规划设计农宅70户,共计1.4万m2,公建配套0.4万m2。方案结合川东住宅的样式,在类型应用中,围绕院落,横向、纵向生长发展出多种合院形态,把合院由独户居住单元层次放大到多户共用的居住组团层次,寻找到适合当下百姓生活习惯的住宅,用多种围合空间,表现多种空间灰度,来传达由公共场所到住宅室内空间的不同私密度。通过这种由原型生成的组合空间,尝试了新农宅的可复制性,通过模拟传统农村住宅群落的自然生成状态,结合本场地的环境地形,创造了一种多变的形态组成及公共交通空间,从而让各个建筑单体具备了一种可识别性,生成富有乡土特色又现代简约的新式民居,进而产生错落有致,有张有弛的村落聚居环境。

4 结语

乡土民居类型是长期进化过程的结果,聚居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对空间的需求,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生理上对空间的需求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现存的条件相互作用,决定了住宅的类型特征。所以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并实现节能型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应致力于研究、开发一种能结合农村经济与社会条件、高标准的建筑,并希望通过培训、合作等手段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以草根组织的形式推行新理念和实践。”③

新农村农宅建筑设计还应结合政府部门、学者专家、专业团体的指导与辅助,借助民间力量,增加社会大众的认同与支持,促进环境与居民之间良性互动,建构并延续一种健康有效的建设模式。

注释:

①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同济大学常青研究室,2005,05。

②来源:作者绘制。

③节选自乡村建筑工作室简介,部分文字有改动。谢英俊与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合作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乡村建筑工作室,简称乡村建筑工作室(Rural ArchitectureStudio)。

[1]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藤井明.聚落探访[M].宁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汪丽君,舒平.类型学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A.拉普普特.住屋形式与文化[M].张玫玫,译.台北:台湾境与像出版社,1969.5

责任编辑:余咏梅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new countryside settlements emerged whe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needed in the present China's society.For a long time,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restricts the countryside development.Today,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rapidly implemented.But all the sectors of society are needed to work together to carry out this policy and to change the rural landscape.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the difficulties and achievements,regionalism,cost,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factors,so that we can avoid the disorder of short-term development,so that we can retai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vision,so that we can protect the vernacular ecosystems in order to build a livable and sustainable countryside.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d the past experiences in the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and provided a case analysis which had win a Creative Award in a countryside settlements design competition that hold by Nanjiang,Sichuan province.This design is to find a method that forms countryside settlements,to research the combination about the communities,which can be identified and equitably distributed,so as to publicize a new form of settlement.

settlement;regionalism;cost;identifiable

TU982.29

A

1671-9107(2010)12-0018-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0.12.018

2010-11-12

曾卫,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环境、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江征,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环境建筑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环境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