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理论的高新区发展模式研究

2010-03-28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刘长虹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增长极高新技术高新区

■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刘长虹

一、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组织形式,高新区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孕育阶段、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

1.孕 育阶段(1984-1988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遍及全国的对策研究和讨论的热潮中,有关专家和学者以美国“硅谷”经验为借鉴,提出了在中国创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议。在此背景下,北京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崛起,它为兴办高新区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2.起 步阶段(1988-1991年)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一一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于1999年改称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并给予18条优惠政策,从而奠定了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基础;同年8月,“火炬计划”开始实施,高新区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拉开了在中国建设高新区的序幕。

3.成 长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环境下快速发展。1991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发(1991)12号文件,批准建立了上海、广州、西安、合肥等26个国家级高新区。1992年11月,国务院以国函(1992)169号文件再次批准建立苏州、无锡、常州等25个国家级高新区。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陕西杨凌建立了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区。2009年,泰州医药高新区和湘潭高新区从省级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至此,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已经达到56个。

二、创新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理论在高新区发展中的应用

增长极是西方区域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1955年提出,并由保德威尔、汉森等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引升,是指在一个地区中围绕推动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能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它经济部门的增长。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般具有两种效应,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增长极理论揭示了在区域内投资建立或嵌入推动型产业之后,会形成集聚经济,通过乘数效应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本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并带动周围其他区域甚至全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机理。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区的集聚,促使高新区从外部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形成高新区空间上的集聚,进而通过不断向外输出新产品和“衍生”出新企业,以强大的力量把高新区的产品、资本、技术、信息甚至观念向外进行辐射,形成高新区空间上的扩散,这种扩散既是高新区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新区已经成为高技术创新的主要源头,高技术本身也必须遵循从创新源向外扩散的规律,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集聚和扩散的最终结果是促使高新区经济实力得以迅速增强。因而,高新区规划建设者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尤其是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以加速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和扩散。

三、我国高新区发展的三种典型模式

从我国高新区发展实践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

1.以 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初期,政府对高新区在资金、政策、人员等要素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高新区依靠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采用土地开发、负债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员、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基本生产要素,实现原始资本积累和产业资源的聚集,形成企业在园区内的集中。当时,高新区内的产业以低端的加工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占地较大,需要的劳动力较多,且部分产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走的是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导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在高新区发展初期还是有效的,但随着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2.以 产业选择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高新区的发展进入了以产业选择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此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新区开始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和提高产业集中度,关注园区的产业布局,形成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的特色产业;二是关注土地资源,围绕上、中、下游关联产品集群,实施产业链招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节地型产业;三是充分发挥园区配套设施、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园区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新区还处在产业选择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3.以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

随着高新区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区进入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创新要素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此阶段更重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速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高新技术、研发平台等创新资源的集聚。高新区通过环境的营造,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研发资金、高新技术、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到高新区内集聚,并在此环境下,这些创新要素能有效耦合,发挥乘数效应,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形成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当高新区这一增长极形成后,又可以通过扩散的形式向外溢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四、推动我国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高新区再依靠过去以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而仅仅关注少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或者单个入园项目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实现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只有通过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创新要素,形成创新网络,才能完成高新区的历史使命,成为整个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因此,建议我国高新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走向创新发展的道路。

1.加 速创新资源集聚

引导创新资源不够集中、创业能力不够强大的部分高新区,集中区域内的优势创新资源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不同投资主体、不同专业分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同构成科技创新创业集群区域,提升和优化区域内部的创新创业环境。探索建立适合于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发展的载体和资源整合体系。在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的国家高新区内,要积极搭建强化服务功能、丰富服务手段并能够整合配置资源的科技企业加速器。

2.推 进产业专业集聚

高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在创业孵化、招商引资、专业服务平台搭建、专业化的地理空间规划中有意识地促成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推动特色企业在物理空间上的专业集聚,实现共享信息、互通有无。加强引入产业技术资源,奠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建立基于多种目的的产业联盟,推动围绕龙头企业、以推进产业化进程为核心的产业化过程中的联盟和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开拓共同市场为目的的产业成熟阶段的联盟。通过企业内部创新到外部联合创新的转变,实现创新空间的新提升。

3.促 进创新创业环境完善

高新区的创新服务环境主要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有效机制,加快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检测平台、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二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成为自主研发创新、科技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三是融合公共资源,加强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新增投入、整合原有科技资源,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在特色和优势领域,重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或研究开发院,实现资源共享。

猜你喜欢

增长极高新技术高新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遂宁高新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