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刚劲,流畅明快
2010-03-24齐易
齐 易
西皮腔是京剧中的又一重要声腔。
人们一般认为,西皮腔蜕变于梆子腔(秦腔)。据汉剧(汉调)史家杨铎考证,西皮腔是由李自成的义军带来的秦腔同襄阳一带当地民间曲调结合而演变成的,故西皮腔又有“襄阳腔”的称谓。
襄阳腔再顺汉水向东南方向的武汉一带传播,经众多艺人的创造逐步演变成后来被称为西皮的腔调。至于为什么叫“西皮”,与湖北的方言有直接的关系,在湖北方言中,唱词就被称为“皮”,一段唱词就是“一段皮”。又因为这个腔调是从西北方向的陕西经过襄阳传入的,故称之为“西皮”(这和历史上把陕西的民间音调称为“西曲”“西调”极为相似)。从现存的音乐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秦腔和西皮在基本调式、唱腔结构方面一句式、段式、板式等都无区别,可见它们的近亲关系。
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演出后,在北京落地生根,随后湖北汉调的艺人也进京搭入徽班同台演出。汉调艺人带到北京的汉调西皮腔,在京城的文化环境中又经历了一番改造,遂形成了京剧里的西皮腔。
一、西皮腔的基本特点
总的来说,西皮由于是在北方梆子腔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其音乐风格就带有北方音乐刚劲挺拔、高亢激越、豪放宽广、轻盈活泼等特征。其旋律线的起伏大,多做跳进,常有大跳。节奏多切分,跳荡活跃,使整个唱腔显得有棱角,听起来清新明快或激昂慷慨,特别适合于表现激烈的争辩和热烈的讲述、渲染或内心不平静的思考等内容。我们可以听《红灯记》中李铁梅唱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李玉和唱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沙家浜》中“智斗”一场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的三人对唱,《武家坡》中薛平贵、王宝钏唱的西皮腔系列唱段等,体会一下西皮腔的这些特点。
一般来说,京剧西皮腔的原板、慢板是“眼起板落”(即每句唱词的第一个字开始在弱拍——“眼”上,最后一个字落在强拍——“板”上),其他板式多是“板起板落”(即每句唱词的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都落在强拍上)。
西皮也有反调,称反西皮。反西皮具有一些二黄腔的性质,但又不完全同于二黄。反西皮擅长表现极为悲痛的情绪,又有“哭板”之称。请听《哭灵牌》中刘备唱的那两段哭二弟、三弟的“点点珠泪往下抛……”那悲痛欲绝的唱腔,非常感人。
西皮娃娃调是京剧娃娃生、小生和武小生行当的专用唱腔,其唱腔结构、调式、唱词节奏等基本特点与西皮声腔相似,但还有旋律音域宽、刚劲挺拔的特点,适于表现激动的心情。西皮娃娃调是一种慢三眼节拍形式的腔调,是从老生西皮原板、慢板发展出来的。例如《辕门射戟》中吕布唱的“只为讲和免争强”、《四郎探母》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忙传将令”等唱段,都是西皮娃娃调。个别老生、老旦剧目也有西皮娃娃调唱腔,如老生戏《辕门斩子》中老生“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老旦戏《打龙袍》中李后唱的“眼不明观不见花花美景”,都是用以表现内心激动情绪的娃娃调唱腔。在现代戏《红灯记》第九场中,李铁梅唱的“提起敌寇心肺炸”一段,也是从小生唱腔中借用来的西皮娃娃调。
二、西皮腔的板式
西皮唱腔几乎拥有京剧中所有的各种板式,如导板、慢板、原板、二六板、流水板、快板、摇板、散板等。其中西皮原板是这一声腔体系的基本原形,其他板式都是在原板的旋律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的。
西皮原板为中等速度的唱腔,其中生角唱腔节拍为一板一眼,在简谱中一般记为2/4拍;旦角的西皮原板唱腔要比老生、花脸复杂,速度较慢,一般为一板三眼的节拍,在简谱中记为4/4拍。它的用途较广,多用于叙述事件、表达心情、描写景物。如《红灯记》中李玉和唱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汾河湾》中柳迎春唱的“你的父去投军无音信”,《岳母刺字》中岳母唱的“提羊毫抚儿背细看端详”,《锁五龙》中单雄信唱的“不由得豪杰笑开怀”,《白门楼》中吕布唱的“似猛虎高山冈摔落平阳”等,都是西皮原板。
老生唱腔板式中还有一种速度介乎慢板与原板之间,其板式与旦角的原板相似(一板三眼),名为“西皮快三眼”。如《状元谱》中陈伯愚唱的“张公道三十五六子有靠”的唱段,即是西皮快三眼。
西皮慢板又叫“慢三眼”,是节拍为一板三眼的唱腔,在简谱中一般记为4/4拍。它是由原板伸长放慢、旋律加花的一种板式,曲调抒情、优美,常用于戏中的重点唱段。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的“我本是卧龙冈散淡的人”,《三击掌》中王宝钏唱的“老爹爹请息怒容儿细讲”等,都是西皮慢板。
西皮二六的节奏比原板紧凑,是一种字多腔少、便于叙事的板式,在剧中常用于叙述、说理、景物描写和抒发比较快慰、得意的感情。关于二六板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二六板式由过门而命名,因为这个板式的过门旋律是十二板的长度,十二是由两个六组成,故称为“二六”(当然实际上也有的二六板没有这样长的过门);另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板式的节奏不快不慢,属二流节奏,叫白了成了二六。《红灯记》中李玉和唱的“临行喝妈一碗酒”,《霸王别姬》中虞姬唱的“劝君王饮酒听虞歌”等,都是西皮二六的板式。
西皮流水只有强拍没有弱拍,简谱记为1/4拍,是由二六板进一步紧缩而成。流水板的唱句节奏比较紧凑,是叙述性较强的一种板式,适合表现或是轻快的、或是慷慨激昂的情绪。《沙家浜》“智斗”一场中刁德一唱的“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唱的“垒起七星灶”等,都是西皮流水。
西皮快板和流水板几乎完全一样,就是速度上更快一些。《智取威虎山》第五场中杨子荣唱的“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即是西皮快板。
西皮散板是节奏伸缩自由的板式,胡琴过门和唱腔均为散板的节拍形式,亦称为“慢拉慢唱”。散板表达的情绪内容相当宽泛,可以用在一般的叙述、对话,也可以用在感情异常激动时。《击鼓骂曹》中祢衡唱的“狗奸贼出此言故意问道”即是西皮散板。
西皮摇板也是节奏比较自由的散板形式,但胡琴的过门很紧凑,故摇板也称为“紧拉慢唱”。《红灯记》第三场中磨刀人唱的“为访亲人我四下瞧”及李玉和唱的“磨刀人盯住红灯注意看”,即是西皮摇板。
西皮滚板是散板的另一种格式,多用在最沉痛悲哀的时候,亦称为“哭板”,它只在旦角行当唱腔里有。它的表现形式是在自由节奏的西皮散板中,逐渐加快节奏,变成局部的“垛唱”形式,再从垛唱逐步放慢,恢复成真正的散板。如《英台抗婚》中祝英台唱的“平日里爹爹爱儿甚,却为何你执意耍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纨绔之人”几句,就是西皮滚板。
西皮导板是一个散板的上句,多用在一个大唱段开始的地方,下面紧接正规节拍的西皮回龙。西皮回龙与二黄回龙不同,二黄回龙是一个结构独特的完整唱句,而西皮回龙字数最多不过四五个字。如《玉堂春》中苏三唱的西皮导板“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随接哭头“啊——”,然后接唱回龙“大人哪!”,旋律迂回婉转,字少腔长,意犹未尽。
说到富于特性的西皮腔过门音调,有许多作曲家还把它用来作为自己作曲的音调素材。如赵元任创作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其旋律就是以西皮腔过门音调加以发展构成的;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病中吟》《独弦操》《良宵》等,其旋律中也都可以找见西皮腔过门特性音调的影子。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