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2010-03-23朱淑华深圳南山图书馆广东深圳518052
朱淑华 (深圳南山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52)
1 图书馆统计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统计是指对图书馆工作过程中各种数据流进行统计、分析和推理的过程,是图书馆实现科学管理、量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准确的统计结果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图书馆工作各个方面的状态和图书馆活动的基本规律[1]。 统计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之一,但它与其他业务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为统计工作本身也是对其他业务工作进行总结、提炼、检查与反思的过程。
从微观来讲,统计可以使我们随时掌握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运行情况,实时了解图书馆人、财、物的状态,从而为领导决策和科学预测提供依据,为制订计划、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益提供基础,还可比照标准和相似组织机构的数据监控运营结果。
从宏观来讲,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统计还可以让我们掌握并向主管机构、公众说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使其行使监控作用;可以证明用户从图书馆获得的服务和价值,包括对未来用户的潜在价值;可以告知国家或地方政府,以获取其政策支持、资金拨款;可以向政治人物和外部观众宣扬图书馆的作用[2]。
从图书馆学研究来讲,统计可以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对比分析法是图书馆学量化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部门之间、馆与馆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来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研究者从横向和纵向上获取稳定、准确、统一的数据[3]。
2 公共图书馆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统计,使图书馆统计工作变得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操作更容易、结果输出更方便,并且实现了统计数据存储电子化。但统计工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使其成为公认的公共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统计意识薄弱、统计制度不完善、统计项目不系统、统计指标不明确、统计数据不准确、统计工作不及时等影响着统计质量和统计效果。
2.1 统计意识薄弱
目前,许多图书馆领导及工作人员对统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图书馆的统计工作不是为了总结经验、启迪未来,而是为了完成统计程序及上报报表的应景之需。因此,只把统计工作当作一个简单的任务来完成,报表一经完成,统计工作也就结束了,导致统计数据生产不严谨、数据审核把关不严格、数据分析欠缺、统计工作随意化。2009年9月1日,新的图书馆统计国家标准《GB/T 13191-2009/ISO 2789:2006 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统计》开始生效[4],却未在公共图书馆界引起任何反响,并且图书馆界对此也没有进行宣传介绍及学习,笔者认为这可以看作是统计意识淡薄的一个例证。
2.2 基层图书馆统计工作欠缺
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街道(乡镇)、社区(村)、工业区等类型图书馆蓬勃兴起。这些“民众身边的图书馆”为普及图书馆服务、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未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之一。但这些基层图书馆多是公共图书馆采用合作方式建设而成的,其设备简陋、自动化程度不高,无法利用自动化系统的统计模块进行自动统计;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工作不够规范,没有建立统计台帐,统计工作欠缺。
2.3 统计口径不统一
由于对统计指标缺乏界定,加之各类型图书馆业务工作情况复杂,造成各图书馆在统计时标准不统一。比如,有的图书馆在统计馆藏数量时,只统计馆藏图书的数量,而有的图书馆则将过刊合订本、过报合订本也统计在内;在统计固定资产时,有的图书馆将小说纳入固定资产,有的图书馆将小说纳入固定低值易耗品。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导致数据经常无法比对和合成。以公共图书馆数量为例,各地2008年最新出版的地方统计年鉴公布的图书馆数量为:北京25座、上海30座、广州14座、深圳597座、东莞1 271座、佛山6座、中山2座,其中东莞市公共图书馆数量多达1 271座,远高于其他城市,这显然是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而造成的[5]。在《广东统计年鉴2008》中公布的公共图书馆数量的情况则是:广州13座、深圳8座、东莞1座、佛山6座、中山1座,除了佛山保持一致,其他均不同[5]。而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洪永平则在2009年9月25日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的“辉煌60年”文化发展成就网上谈活动中介绍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 819个[6]。统计数据的不一致,导致数据权威性受到挑战,而若干年后,这些带有史料性质的数据势必给图书馆学研究带来隐患。
2.4 统计指标落后于业务发展,缺乏定期完善机制。
随着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发生巨大变化,一些老的统计指标已经不适用或指标涵义发生变化,新的业务工作缺乏相应指标及规范。现代图书馆所采购的文献载体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电子化、数据库形式入藏或以网络化形式远程利用(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从而导致现代馆藏概念与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概念已经有了不同的内涵,这些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料应不应该计算为馆藏?如何计算为馆藏?再如,传统统计指标中流通人次的内涵是指在馆内阅读和借出文献的读者人次,但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是通过网上借阅或者续借的,而且这个数字随着网络的发展不断增长,读者流通人次应该如何统计?除了传统的采、分、编、典、流、参考咨询外,图书馆业务工作拓展到文献数据库建设、网页制作、文献下载、网上信息服务、网络数据传递等各个方面,仅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就有E-mail、Web表单服务、FAQ服务、专题库与特色库、BBS服务等,许多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开展了RealTime(实时交互式咨询服务系统),对这类电子服务如何统计?很显然,现在的统计指标体系对这类新型业务缺乏指标及规范,这导致统计工作未能覆盖到此类业务或是各自为政。因此,统计指标应该根据业务发展及时修订、不断完善。
2.5 统计数据公布渠道不畅,查找困难。
在目前的公共图书馆界,统计数据的获得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统计数据层层上报后就藏在相关机构的“深闺”里。在文化部的网站下虽然有文化统计的栏目,但统计数据是以文件的形式提供的,不全面、不系统、不方便。在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各图书馆的网站上都不提供统计数据。图书馆行业年鉴是《中国图书馆年鉴》,其中没有专门的统计年鉴,而且更新速度较慢,隔年才出一期,2008年出版的是2006年卷,反映的是2005年统计数据,使统计数据失去了时效性。各省市虽然都出版了各自的地方统计年鉴,年鉴中一般有图书馆的相关统计数据且出版更新速度比较快,但是由于地方统计年鉴对图书馆的统计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导致指标数量偏少,许多重要指标缺乏。结果研究者常常发现所需要的重要指标数据在某些省市统计年鉴中是有的,但在另一些省市统计年鉴中却没有,使统计指标数据很难在各省市间进行横向比较[5]。
2.6 统计制度不健全
我国统计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对统计工作没有硬性的要求和规定,实际上使其成为一种形式;二是没有专人负责统计,统计人员变化较大,对统计指标和统计制度缺乏理解和把握,导致数据不够准确;三是统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
3 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建设策略
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理念的进步、社会大环境和技术手段的成熟,建立完善的统计体系,形成准确、系统、可比对、获取方便的权威数据,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3.1 观念整体化: 公共图书馆统计是分层次的整体系统
传统的图书馆统计观念偏于微观,将统计工作的重心偏重于单个图书馆。与这种认识相对应的是各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呈现出自成一体、各行其是的分散状态,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多是根据本馆情况而定的。因此,从整体上看,图书馆统计缺乏集中统一的组织领导和规划,缺乏规范化,缺乏统一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影响了图书馆统计数据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事实上,图书馆统计分为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次。微观是图书馆个体的统计,是各个图书馆针对本馆的具体情况进行的统计工作;中观是某个地区针对本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而对图书馆系统一些基本情况进行的统计;宏观是从国家层面对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而进行的统计。
在整个图书馆统计系统中,图书馆个体的统计是基础;图书馆个体的统计数据汇集到地区业务主管机构,形成中观统计数据;各地区的统计数据汇集到全国业务主管机构,就形成全国的宏观统计数据。同时,各级业务主管机构将统计数据报送到相应的地方统计局或国家统计局,形成综合统计系统中的图书馆事业数据。
因此,在图书馆统计工作中需建立整体观念,把图书馆个体的统计视为整体统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上安排整个图书馆系统的统计工作。图书馆个体统计是图书馆中观统计和宏观统计的基础,直接决定中观、宏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图书馆宏观统计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是图书馆个体统计的规范和指导,用于避免图书馆个体统计的随意性,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3.2 指标体系化:规范公共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是质与量的结合,规范统计指标的实质是对指标范畴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即对统计指标涵义做出明确的说明。只有对指标涵义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以后,才能用相应的数学语言确切地描述它。制订统计指标,必须对统计指标的统计内容、计量单位、计算方法等进行详细界定、解释,以便操作执行,特别是指标概念现在存有争议的,更要明确加以界定,并应该随时根据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调整、完善。
公共图书馆指标体系应该分3个层次,按照由图书馆个体到省市范围内再到全国范围内的顺序逐层包容,反映最全面、最细微的应该是图书馆个体统计指标,最基本、最宏观的应该是全国统计指标。省一级的指标在全国指标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在保持各省有相同可比对指标的前提下允许各省结合本省事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订特色指标,依此类推,形成既统一又富有特色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产生应该经历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过程,由文化部牵头,由各省文化厅、市文化局组织本地区调研,确定本地区的省级、市级、区级图书馆个体统计指标体系,再汇总到文化部产生规范的省级统计指标、市级统计指标及图书馆个体统计指标。在调查研究中,哪些统计指标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哪些只需在不同地区内统一,要尽可能规定得合理、恰当。
3.3 工作标准化:为将来全国连通打下基础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系统、中小学系统、研究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打破壁垒,互相连通,形成统计工作的整体是必然趋势,最终汇总的全国数据也为国际交换数据打下基础。所以文化部在制订相应标准时,应该高起点,自觉遵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图书馆统计的国际标准是ISO 2789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信息与文献 国际图书馆统计》)[2],我国国家标准已经经历了两代,第一代是《GB/T 13191-91 情报和文献工作机构统计标准》[7],第二代是《GB/T 13191-2009/ISO2789:2006 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统计》[4]。
ISO 2789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信息与文献 国际图书馆统计》)在1974年发布第1版,并于1991年、2003年、2006年共进行了3次扩充和修订,目前最新版本是2006年9月修订的第4版[2]。
我国第一代国家统计标准《GB/T 13191-91 情报和文献工作机构统计标准》是等效采用《ISO 2789 信息与文献国际图书馆统计》1974年修订本制订的,是根据我国文献机构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参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图书馆、前苏联图书馆和科技情报所有关文献工作统计标准起草的。在1991年8月30日发布,于1992年4月1日实施, 至2009年9月失效,被第二代标准取代。
第二代图书馆统计标准GB/T 13191-2009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2789: 2006版本, 于2009年3月13日发布,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取代了第一代统计标准GB/T 13191-91。 GB/T 13191-2009和GB/T 13191-91相比,在结构和标准上都有较大变化:增加了图书馆电子资源与服务的统计项目;规定了《ISO 11620 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绩效指标》中所需要的统计数据;增加了若干统计项目,以反映近年来图书馆工作的变化[4]。
我国公共图书馆界从1996年开始执行由文化部制定、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8]。该标准于1996年7月30日颁布,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现在使用的最新版本是2007年修订,并从2007年1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很显然该制度中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年报》的业务指标与2009年的国家统计标准不够协调,文化部应该按照新的国家标准尽快进行修订。
3.4 填报网络化:建设公共图书馆统计数据库
1982年以前的美国至少有4个大机构和2类机构中的有关部门从事图书馆描述性统计资料的收集和出版工作,但在应收集资料的种类、所用术语的定义、收集资料的方式上,或者在整理方法和资料公布上并不完全一致,结果造成要了解美国图书馆的规模与类型就得在许多不同的材料中查找,有时还得修改前后不一致的资料;1982年春季以后,一些从事收集图书馆统计资料的机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开始建立一个互相合作并能够发展成为机读数据库的体系[9]。
我国目前的状况与30多年前的美国非常相像:公共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填报采用报表的形式,电子版也只是报表的电子化版本,缺乏统计功能。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系统应该借鉴高校系统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数据库平台,建立统计数据网络申报体系,并逐渐累积公共图书馆统计数据库。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自1989年起开始建设全国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2001年开始实行网上填报,让各个高校自行申报,同时严格规范制度,加强数据审核,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2006年又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换代,目前,该数据库有九大统计表100多项统计指标[10]。
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系统应该向高校图书馆系统学习,建立统计数据库,并在数据库中设立各项统计功能,设定各级统计权限。数据库建成后,由各图书馆在规定时间内直接从网上填报。上报市文化局的数据可从各馆统计数据中直接提取,上报文化部的数据则可以从各省文化厅的数据中自动提取。各级单位均可根据权限调阅本馆或他馆、省级、全国的数据,并可根据需要进行统计,真正实现统计数据一次输入、多次输出,即可实时获得统计信息。同时,统计数据的公开化从另一方面可促进各图书馆重视数据申报工作,真正起到评价、评比、决策、促进图书馆建设的作用。
3.5 制度健全化:以制度约束图书馆统计工作
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是确保统计体系规范运作的关键。在制度中要体现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指标体系、更新机制及奖惩措施等内容。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统计制度,同时要狠抓制度落实,要把各单位能否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与单位“一把手”的考核、与单位的年终考核挂钩,以保证统计工作获得应有的重视。第二,要在文化部、省文化厅、市文化局等各层级建立专门的统计组织机构来指导协调各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各图书馆应该配备一定的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挑选具备一定图书馆学背景、计算机知识、统计知识、工作认真踏实、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并且统计人员在横向上接受馆领导的行政领导,在纵向上接受统计机构的业务领导,并对统计数据负责。文化部应该定期更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根据业务工作和环境变化不断提升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对统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遭遇的具体问题、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应该定期收集上报,使之成为调整指标体系的实践来源。
3.6 地方年鉴统一化:规范地方统计年鉴中图书馆统计指标设定
目前我国各省、市都是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实际情况与需要出版发行本地区的统计年鉴。 虽然国家统计局在省、市统计年鉴基本内容方面给出了一个框架,但由于框架过粗,各省市统计年鉴差别仍然较大,特别是在指标体系上的差别。笔者认为,国家统计局应该对省、市级统计年鉴的统计指标设置及统计口径加以规范,摆脱各城市统计年鉴各自为政的局面,并且具体到图书馆方面的统计时,应该由文化部牵头给予指导。
4 结 语
在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建设中,观念整体化建设是前提,指标体系化建设是核心,工作标准化建设是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手段,制度化建设是保障,最终目的是获取系统、准确、全面、及时、可比对的统计数据,掌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科学管理图书馆,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革命导师列宁说:“统计是人们认识社会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进行工作的重要条件。”[11]公共图书馆界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各级图书馆学会也应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相关标准、知识的宣传,让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让统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意识深入人心,逐步建设适合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实际的统计体系。
[1]齐 荃. 自动化给图书馆统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
[2]张红霞. 图书馆质量评估体系与国际标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7.
[3]李 华. 图书馆统计分析:从理论到实践[C]//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事业二十年.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4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3191-2009/ISO 2789:2006 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统计[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5]曹桂平. 我国城市统计年鉴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以公共图书馆项目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2).
[6]璩 静. 文化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 60年文化发展成就辉煌[EB/OL].(2009-09-25)[2009-10-10].http://finance.sina.com. cn/roll/20090925/20483067876.shtml.
[7]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3191-91 情报和文献工作机构统计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2.
[8]文化部.文化部关于颁发《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EB/OL].[2009-10-14].http://www.people.com.cn/item/ flfgk/gwyfg/ 1996/234007199602.html.
[9]罗伯特. 美国图书馆统计与世界图书馆统计[C]//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科教处,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社工作委员会,北京图书馆图书馆学研究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第48届至50届大会论文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216.
[10]严永康. 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体系规范建设构想[J].图书馆学刊,2007(3).
[11]张建明. 图书馆统计工作纵横谈[J].大连大学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