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大利亚中小学价值观教育案例评析

2010-03-23■王

天津教育 2010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澳大利亚价值观

■王 路

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深层次的精神体悟,但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为文化的延续需要师生间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对接,而这种对接常常是隐性的。一旦缺失了价值观的教育也便无所谓“真教育”了,因为教育在为生命着色的同时,更承载着凝心炼志、塑造品格、丰厚内涵的重任。

澳大利亚是一个年轻的、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澳大利亚的发展历程中,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办学体制、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悉尼大学网络图书馆里,我偶然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伊迪丝的三岁女孩告诉母亲,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儿园教师教的。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母亲一纸诉状将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孩子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而自从识读了26个字母,这种想象力就丧失了。这位母亲以幼儿园剪掉了孩子一只幻想的翅膀而限定了孩子的能力为由,要求幼儿园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法庭审理结果是幼儿园败诉。澳大利亚学者对这则故事给出的评价是“To protect the nature of children education”(保护儿童天性的 教 育)、“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由此,我联想到早年听到的一则发生在国内的故事:深圳市一名5岁女童在其父母的训练下,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能够准确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3020位,创下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惊叹中西方家长完全迥异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身为教育者的我在反思:在我们期盼孩子们能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快的同时,我们的教育是否在以牺牲孩子的长远发展为代价,而仅仅为了获得昙花一现的辉煌?我们现有的基础教育,到底缺失什么?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价值追求,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可以说,价值观是人的思想意识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在最深层次上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我始终认为,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既是时代要求的反映,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出的应答。早在2003年,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就确定了以下10项社会价值观念:宽容并体谅他人,关心并尊重他人,富有社会责任感,富有正义感,努力获得优异成就,富有爱心,包容他人,为人诚实,崇尚民主自由,遵守道德规范。以此为切入点,我开始了对澳大利亚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案例一:澳大利亚的中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概念,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去上课。课间时,学生们在各个教室之间匆忙奔走。下课时,教师则站在门内让学生们先行。楼道里,常常会看到教师们侧身给学生让路。不过我也发现,学生们对此并非熟视无睹,而是真诚地向教师轻声致谢,有的学生会主动为教师开门。我曾留意到澳大利亚教师比较有趣的行为细节:如在考试后下发试卷时,多数教师将卷面朝下发给学生,目的是保护学生的隐私。通过这一小小的举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平等、博爱和尊重。上课时,澳大利亚的教师不会让哪个学生难堪,而是多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澳大利亚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也表现在对学生成就和能力的肯定上。例如,许多学校的楼道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虽然看上去水平不算很高,甚至有点幼稚,但这些全部是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到,学校在尽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平台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价值需要的满足,而这种需要的满足恰恰是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最高层次需要的实现。澳大利亚的学校特别善于利用走廊、大厅、教室等建筑空间,陈设各种各样的标本、图片、名言警句等。例如,在某所小学走廊里张贴着醒目的5个“为什么”:我们为什么来学校?为了学习。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学习使我们能够阅读。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阅读使我们学会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解?理解使我们拥有快乐。我们为什么需要快乐?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5个“为什么”以儿童的口吻道出了学习的意义,从儿童的视角解释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评析:通过对澳大利亚多所中小学的走访和观察,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澳大利亚的教育除了要带给学生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在尽力通过“无意”的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带给学生关于人生、道德、科学、审美乃至生命的启示,带给他们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和对自我、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案例二:在澳大利亚,行人和汽车司机有个不成文的约定,那就是当行人穿越马路时,汽车司机一定会减速慢行,并耐心等待行人先过马路,然后再开走。久而久之,汽车让行人就成为澳大利亚公路的一道独特风景。一天,正巧看到一群小学生排着队步行到街口,他们漂亮、整齐的校服吸引了我的眼球,而且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非常别致的小帽子。然而,就在他们穿越马路的两三分钟里,我的心被这群小学生的举动触动了,久久不能平静。原来,看到排着整齐队伍的小学生,路上的汽车都照例停了下来。当这些小学生蹦跳着从汽车前走过的时候,每个人都将那顶小帽子摘下来,有的很绅士地向司机微微鞠一躬,有的很调皮地向司机挥挥手中的帽子,还有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感谢的微笑……这个温馨、和谐的画面着实让我感动,我急忙跑向他们身边的教师,向她询问:是什么让学生们乐于这样去做?教师的回答简单而朴实,她说要从小教育孩子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让他们懂得司机的等待并非理所应当,而是人们的爱和包容使他们获得了这份安全和尊重。教师还说,只有从各种各样的小事中让孩子们认识并感激他人的付出,他们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享受爱、欣赏爱,同时更加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爱给予他人。教师的话使我不禁感叹施教者的良苦用心和教育的润物无声。

评析:街边见闻使我想起肖川教授在一篇文章里阐明的观点: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实,这些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寻,不就是我们教育的本源吗?懂得感恩、懂得爱,学会理解、学会施爱,不正是人类文明所积淀下的宝贵的价值观念吗?

案例三:我曾遇到过一位澳大利亚人大卫。大卫当初学习很优秀,从当地最好的中学毕业。他几个当年的同学后来成了某些领域的领军人物。可他没上大学,而是子承父业,从事了规模不大的印刷生意并延续至今。了解到他的家境一直都很不错,我对他如此择业感到不解。大卫解释说,自己在父亲的印刷厂伴着那些纸张、墨香和印好的书籍、小册子长大,从小就想长大以后干这一行。我还是不解,问他:“你要是当初选择上大学,说不定现在是个律师。”“可我并不喜欢当律师啊!我从来都不爱和人争来争去的。”“你学习成绩那么好,上医学院也可以啊!”“可我不想当医生,我不愿看到人们流血和痛苦。”大卫继续说明:“干现在这行我多开心啊!”大卫的职业选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故事也使我开始反思: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与选择,我们到底要带给孩子们怎样的价值观念呢?带着问题和思考,我约见了另一位已经在澳大利亚生活了20年的华裔朋友。听罢我的疑惑,她一脸笑容,好像早已心领神会,并为我讲述了她儿子中学毕业典礼上的一幕。慈祥而有风度的老校长在典礼上致词:“孩子们,毕业后你们要做什么呢?我首先要告诉你们的是别听爸爸妈妈的!爸爸说你上了大学后去当律师;妈妈说你该学医,以后做医学专家。孩子们,他们是世上最爱你的人,希望你有最好的人生,他们的建议要听。但是,怎样支配属于你自己的生命,你要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心。”这位“叛逆”的老校长继续讲:“上大学、当律师、做医生,固然很好,但社会不光有律师、医生,而你也未必适合这些职业。你的学习成绩平平,但心灵手巧,有很多工作都需要你的特长。即使你没有什么特长,但你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有许多社会工作都会适合你的天性。”然后,老校长还用有关工资的数据说明“脑力劳动”并非优于“体力劳动”,他教育学生们“做真正喜欢的事,才有可能比别人做得好,因为你乐在其中。但究竟什么能让我们快乐,却是因人而异的,各有所长,各有所好”。

评析:我惊叹于澳大利亚校长的大胆“叛逆”和自然率性,更被根植于澳大利亚人头脑中的开放、多元和所表现出的对学生个体的理解与尊重的价值观念所折服。他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在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向学生诠释着这种道德的和基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让爱和兴趣引领,让快乐和激情相伴始终,这种着眼于人性的教育必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案例四:在澳大利亚学访期间,偶然间从网上收听到由澳大利亚广播电台制作的通讯节目。通过广播的平台,我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也更直观地感受到根植于这里的教育和文化,并从中获得不少有益的思考。其中的一档澳大利亚通讯节目讲述了一个“双耳全聋的大学生张婧的故事”。张婧出生在北京,先天失聪,8岁时随父母移民至澳大利亚。来到澳大利亚后,接受了系统的辨识唇形的学习,目前就读于墨尔本大学建筑系。毫不夸张地说,要上完这所大学的6年制建筑专业就是对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对于像张婧这样完全失聪的人来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个听力障碍的女孩超乎想象地做到了。一口气听完张婧的故事,在对她的勇气和毅力而心怀敬意的同时,我也试图从澳大利亚的社会环境和她所受到的教育来追溯这位残疾女孩的成长历程。节目中,张靖妈妈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她说:“在堪培拉的时候,学校都抢着接收张婧,因为学校觉得接纳这些有残疾的孩子是件很自豪的事情。在澳大利亚的普通学校里,教师们会向健全的孩子教授基本的手语知识,教孩子们学唱手语歌,而且鼓励健全孩子同聋哑孩子交流。作为残疾孩子,张婧没有任何压力,教师对她也很好。”就这样,由于成绩优异,张婧从小学三年级直接跳到了中学,并参加了学校的乐队,还经常随队演出。据张婧妈妈介绍,张婧性格特别开朗,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正是这种宽松、自由、平等的教育环境和周围人们的包容、理解和体谅,让张婧学会了与人为善,学会了感恩和回报。

评析:听到这个故事,不由得被一种对生命尊重的美好情愫所感动,不由得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同时,更为澳大利亚教育界所弥散的这种宽容、平等的文化气息所感佩。通过在悉尼大学听讲座以及下校参观访问,我发现在澳大利亚,残疾人享有与健人一样的权利。任何学校不能因学生残障而拒绝接收其入学,同时学校还要为有残疾的学生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来弥补这些学生因生理缺陷而造成的学习方面的不利因素。再有,在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不再用“聋哑”这个词了。人们认为有聋人,但是没有聋哑人。这是因为人们相信,聋人都是可以经过特殊的教育而学会说话的。可以说,这种名称的变化也折射出澳大利亚人价值观念日臻人性化和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价值的趋向。

人们常说,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基本特征。文化因人而存在,人是文化的目的和依据。由此,我认为,文化的本质在于它的人性内涵,而价值观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也因此,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深层次的精神体悟,但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为文化的延续需要师生间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对接,而这种对接常常是隐性的。一旦缺失了价值观的教育也便无所谓“真教育”了,因为教育在为生命着色的同时,更承载着凝心炼志、塑造品格、丰厚内涵的重任。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正在着力引导受教育者具有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构建坚实、丰富和光明的精神世界,努力唤醒、弘扬和提升人性深处对正义与和谐的期待。这种精神的修养、人性的修养正是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责任之所在,也正是每一位教育者应当为学生打下的丰厚的心灵根基。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澳大利亚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澳大利亚RaeRae五口之家
澳大利亚将严格限制2,4-滴的使用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在澳大利亚骑行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澳大利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