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管理的动力在于自主创新

2010-03-23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0年11期
关键词:班额难题董事会

■刘长兴

最近,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当然,从政府到学校,从专家到校长,都要“议”这件事。但是,现代学校制度最终还是要由学校来实施,所以理解和把握现代学校制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这四个基本要素,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中,“自主管理”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一直都有这样的提法;说它陌生,又因为始终没有真正的付诸实践。原因很简单,相对于现代学校制度而言,“传统”学校制度实际上就没有“自主”这个概念。尽管是学校管理,也要由“上级”作主。而且,这些年学校的“上级”又越来越多。从行政到教研,从财务到设备……哪个部门都是你的“上级”,你想“自主”自然很难。

现代学校制度给了学校管理极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在坚持规范、民主、开放和保证依法办学、落实民主监督、推进社会参与的前提下,加强自主管理。但是,这种自主管理,不能再因循守旧,不能再按部就班。它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管理目标。学校在这样一个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起码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入探索管理的新模式。

一是通过自主创新,探索有效运行的机制。说到机制,这应该是学校的“大事”,因为它确实时时、处处影响着全局。但是,这件事又总有点让人难懂的感觉。因为社会正在转型,教育也在转型,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转型的“标志”。要是给它做个“解词”,大概还好理解一些。机制其实是指一个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特性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机制,同样需要这些内在“元素”。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作为现代学校制度运行机制的表现形式,应该充分地把这些“元素”融入其中。但“融入”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只能通过自主创新,在探索中发现,在试行中总结。比如,决策、执行、监督,在校长负责制中究竟如何具体分工?如何相互约束?如何构成合力?尽管已经搞了20来年,有时还是莫衷一是。静海县创新推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机制。其实,他们也是被“逼”出来的。“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政策下达以后,原本把学校当成自家事情的乡镇、村,失去了当年支教的热情。学校,特别是“根儿”一直就扎在村里的小学,上下都“够”不着了。就在这时,他们自主创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机构”——学校董事会(有的称之为“理事会”)。学校把自己服务范围内的村委会主任、当地企业家以及有一定声望的社会知名人士聚在一起,成立董事会,校长也加入其中,大家共同推举董事长。校长定期汇报工作,提出学校的设想,由董事会成员共同审议。不少地方的学校董事会不仅帮助决策,还组织支教。只要学校遇到困难,董事会成员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所只有12个班的小学,董事会看到了县里按照规定配的4套多媒体设备,就问校长够用不够用。校长说,有时比较紧张。董事会就马上决定大家出资,每班都配一套。他们说:“学校是国家的,孩子是自个儿的。咱给自个儿的孩子花钱,值!”这话说得尽管有些“草根”,却发自内心。两年来,静海县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居然能够“领跑”全市的同类地区,应该说与这个文件里找不到的“机构”密切相关。正是这个“机构”,使管理的有效机制渐渐“成长”起来。用校长的话来形容,“董事会集中的是智慧,分散的是压力”。如果学校的教代会、家委会乃至校务会,再全面发挥各自作用,真正形成有效机制,现代学校制度一定表现出它特有的突出的“表现”。可无论哪个方面的机制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绝无先例可循,只能自主创新。

二是通过自主创新,探索深化改革的策略。说到改革,这应该是学校的“要事”,不然大家下了这么多工夫研究、实践、总结、推广干吗?不就是要用改革寻求路径、推动发展、提高质量、办出水平吗?所以,这些年林林总总的改革项目,哪个学校也没少做,哪个校长也没少抓。但是,大家的收获不尽相同。有的在实践中站住了,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退出”了。原因就是任何改革项目,总要有相应的配套策略作为支撑。而且,这种“支撑”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否则必然是无本之木。改革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必须让自主创新贯穿其中,使改革的策略得以逐渐完善优化、逐步成熟,最终由创新策略转化为创新成果。比如教学管理改革,势必要聚焦到“高效教学”上来,否则教学管理改革肯定没有意义。但要是没有自主创新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策略,最后结果很可能就是没有“结果”。天津市梅江中学推出过一套策略——“课堂教学二二三”,即每一节课都要做到“两个不超过”、“两个不少于”和“三个必须”。“两个不超过”是指教师讲授新课不超过20分钟,解决“突发”事件不超过20秒钟;“两个不少于”是指教师提问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学生,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三个必须”是指必须按时上课、下课,必须使用一种媒体,必须要有学习反馈。有人可能会说,这些内容并不新鲜,你要是愣一看,的确有点儿似曾相识。然而,它的自主创新价值恰恰在于能够把这些大家都见过甚或都用过的办法,经过自主创新,很理性地整合在一起,变成学校自己的整套策略。先看“两个不超过”:前面一个要求教师“精讲”,为“多练”打好基础并留出时间;后面一个又针对学校实际给教师打了“预防针”——千万别为一点小事儿就没完没了地跟学生“较劲”,上课时间上课“最大”。再看“两个不少于”:前面一个是要求教师尽量和学生互动起来,不要“满堂灌”;后面一个是为了尽量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至于“三个必须”,更非常“综合”,向教师明确传递了保证教学效率、用好教学技术、达到教学目标三项刚性要求。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套改革策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堂教学规范了,教师能力提高了,高效教学见“效”了。可见,改革没有策略不行,改革策略没有自主创新同样不行。

三是要通过自主创新,探索破解难题的方法。说到难题,这应该是学校的“常事”。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哪个学校的难题都是一个接着一个,而且还要求学校处理得合法、合理、合情,不然谁都有可能给你个“样儿”看看。特别是那些涉及学生的难题,更不能出现闪失,因为它不定牵动了哪根利益“神经”。但是,如果单靠行政的规定要求愣“拍”,或者只用别人的现成经验生“套”,肯定要碰钉子。此时,只有把自主创新融入自主管理之中,才会用智慧破解难题。比如,“班额”超标就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儿。如果说人均受教育机会因此而减少了,有些过于专业,明摆着人均出事故的概率因此要提高的,这可非常实际。严格限制班额,不仅是国家规定,也是国际惯例,因为它是教育规律。以前,咱们的教育资源不足,你想遵循规律也很难。这些年咱们的实力强些了,教育资源多些了,遵循规律的条件也具备一些了。于是,在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启动了。当然,学校控制班额必然要先“拆”班,后调整。可是,往往还没等你动,家长的意见就先到了。换了班主任孩子不习惯,离开小伙伴孩子受不了……家长拿孩子说事儿,学校怕家长“找”事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一般情况下学校只能以“稳定”为说辞,接茬儿“就合”下去。天津市实验小学却不然,他们通过自主创新,破解了这个难题。学校利用暑期,先在超班额的年级里组建了两个新班,并派两位新任年级组组长分别担任班主任。然后,动员自己的孩子在“拆班”范围的本校教师,无条件服从统一安排,让自己的孩子进新班学习。开学时,学校向这个年级的家长宣布了“拆班”、调整的决定,同时明确了“自愿申请,先报优先,额满为止”的十二字原则。校长说,这样做的理由有三:其一,班不“拆”不行,“安全第一”不能对付;其二,班主任不强不行,新班起步得立得住;其三,“子弟”不去不行,当年“子弟”得到学校照顾,现在教师理应支持学校工作。这个办法出台以后,难题真的不难了。原先听到“拆班”风声,托人要让孩子留在原班不动的家长,开始犹豫了。短短一周时间,班额调整顺利完成。其实破解别的难题也是一样,你要想处理得“严丝合缝”,没有现成的办法,就得自主创新。

如果给学校的自主创新“破”一下题,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强调“自主”,就是为了更加切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强调“创新”,就是为了更加贴近当今时代的要求。大概这正是现代学校制度要求“自主管理”的本意所在。

猜你喜欢

班额难题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借调难题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今年起将基本消除超大班额
难题大作战
我省出台教育规划2018年全省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
巧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