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抗战对滇西土司的影响

2010-03-23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滇西土司抗战

李 永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而滇西则是云南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仅以怒江沿岸及以西而言,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即有独龙、怒、傈僳、白、彝、回、阿昌、德昂、傣、景颇、拉祜等10多个少数民族。“滇西抗战是发生在多民族聚居的云南边疆的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云南边疆民族关系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并反过来对滇西抗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云南抗日战争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内容”[1]。滇西的沦陷,到滇西反攻战收复失地,都对滇西土司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滇西抗战前滇西的民族社会状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逐步迁移到滇西来,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多民族间友好关系日益发展。但与此同时,阶级社会的性质也决定了历史上滇西地区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亦同步加深。进入民国以后,滇西地区的民族关系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民国初年,这一地区广泛建立了直属于云南地方政府的行政区、殖边公署,原有的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行政实体——土司、山官的职权大大削弱。20年代末、30年代初,云南地方政府进一步参照国民政府颁布的《县组织法》、《设治局组织条例》,调整区划,改建、新建了县政府、设治局,一套较完整的流官体系在滇西全面确立,云南地方政府亦认为,“各土司之上政府仍分别设有行政官吏掌理一切行政司法事宜,土司亦归节制,故土司制度之存在与国家行政之施行实际上并无何种障碍”[2],土司已和地方行政无关。从推进云南边疆设置的来看,这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看,这导致了滇西民族上层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恶化,尤其是各设治局建立后,各地清查人口,编定户籍,准备清丈耕地,直接征收赋税,“土流”间发生了尖锐的利害冲突。正当滇西民族关系发生上述变化之际,滇西抗战爆发。

二、滇西抗战中的滇西土司

“日军于1941年12月7日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后,其南方军立即以40万兵力向香港、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进攻;同时命其第15军之第55师团和 33师团进攻缅甸。”[3,p119]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大后方的稳定、协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作战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中国政府政府出动了10万的远征军奔赴缅甸帮助英军共同作战,但是,在1942年4月底至5月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遭到惨败,已溃不成军。其中一部辗转进入印度,一部由中缅边境溃散回国。同时,日军急速推进,于5月3日克畹町,并相继攻占龙陵、芒市、腾冲,兵锋直达怒江西岸,滇西沦陷,即所谓的龙潞边区全部沦陷。而这些地区恰是土司的主要辖区,南甸宣抚使司、干崖宣抚使司、陇川宣抚使司、勐卯安抚使司、芒市安抚使司、遮放副宣抚使司、盏达副安抚使司、潞江安抚使司等土司辖区全面沦陷。

日军于1942年5月侵占缅甸和我国滇西怒江以西国土后,在占领区内实行严酷的军事法西斯统治,对被占领区内我国同胞大肆掠夺和残暴镇压。生活在敌占区的滇西各族人民不畏强暴,不断掀起了抗日斗争,并配合我军派往敌后游击的陆军预备第2师和第36师等部官兵,打击日寇占领军。“腾冲、龙陵、潞西、南甸、干崖、莲山(今盈江)、陇川、瑞丽、泸水等县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佤族和汉族各族人民,先后组成10余支抗日游击队,在敌后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定地开展游击战争,在各地英勇顽强的打击敌人。”[3,p131]

在大盈江与槟榔江中、下游三角地带的南甸、干崖、盏达、盏西、莲山、户撒、拉撒、陇川和瑞丽江畔的勐卯等地,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土司或山官统治的少数民族区域,各土司是当地的统治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且拥有武装力量。日军侵占怒江以西地区后,各土司大多从国家民族大义出发,积极支持与配合我军抗战。当时,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土司主要有傣族的南甸土司龚绶、干崖土司刀京版、陇川土司多永安、盏达土司思洪升等人;受他们影响的有勐卯土司方善之(代办)、户撒阿昌族土司盖炳铨参加了抗日游击战。这些事实在李根源于1942年8月24日报告中央的《报告滇西土司抚慰情形书》中详尽地说到:“腾越、龙陵归属土司,有干崖宣抚司刀保图、南甸宣抚司龚绶、陇川宣抚司多永安、潞江安抚司线光天、已革盏达副宣抚司刀思鸿升、户撤长官司赖奉先、腊撒长官司盖炳铨,均浇水忠诚,服从抗战。芒市安抚司代办方克光、遮放副宣扶司多英培、猛卯安抚司代办方克胜、猛板土千总蒋广发,深陷敌中。”“三人者,虽为敌困,不能自拔,而其不肯昧义从逆之心,已属昭然。其中,干崖刀保图尤为难得,首先组织义军,拒绝敌寇,潞江线光天自惠通桥陷落,即密具形势,募勇过江,请国军西渡,己则奋勇固守新城,及新城陷落,退至大塘子,组织司署临时办事处,协助作战,其义勇亦属可嘉。此腾、永、龙十一家土司之情状也。”由此可见,滇西各土司在面对民族危亡的关头都愿意团结一致、共弃前嫌共同对抗打击日本法西斯势力。

最后,李根源先生阐述了对为何要把握利用滇西的这些土司力量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计云南所属之土司……大小近百十家,地沿二千余里,人口三、四百万……婚姻相通,庆吊来往,休戚相关。合计其族在里社、澜沧、潞、龙、大金沙诸流域上下游者,不下千余万人。……”“当正义暴力搏斗之际,人心向背,自有权衡。……目今敌军压境,人心易惑,而各土司同仇敌忾得来请命,数百年怀柔抚绥之德,效忠明耻之教,事效已见。然敌人侦谍四出,百端煽惑,若不及时体其来意,示以殊恩,发其忠义,诚恐被敌利诱、威胁,则心志稍移,凝结无术,然则宣慰、宣抚之道,非可缓也”,“越知各土司之劳来辅羽,诚非普通设施所可奏效矣!”对如何利用的措施也结合现实给中央提出了意见:“以上二十家土司,人口总计在百万以上,既来输诚效命,为争取抗战力量计,应予组织编制”,“现宋总司令分别给予自卫支队长、大队长等名义,发给委令、印记,着其集合民众,从事组训。该军械缺乏,是所憾耳。至于各土司之世袭关系及行政上之系统,仍如旧。与以上所陈军事上设施,并无关涉,合并陈明。”

对此中央政府以蒋委员长的名誉给予复电:“……边民内向,土司归诚,实施组训,协助抗战,此皆先生德望所感,抚怀得宜所致,良用钦佩,尚希对于输诚报国各土司,尽数代为抚慰为要。”于是“尹专员明德于八月十一日奉命启行,业已到达腾冲,向南、干、盏各土司地进发。”1942年8月,我军预备第2师4团在腾冲和南甸一带建立以芒东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后,积极争取和团结各土司抗日。

于是在滇西的部队都积极联合土司的抗日武装,充分让其发挥优势。刀京版是干崖宣抚司第二十五代司官,领地较大,主要是今盈江县新城和旧城地区。日军入侵中缅边境时,他组织了“中缅义勇军”,日军侵占滇西,刀部改为“滇西边区自卫军”,辖四个大队。刀京版被我第11集团军委任为少将参议、滇西抗日游击队第一路司令,在大盈江下游各地进行游击战。南甸土司龚绶,在土司家族中年长位尊,领地宽广,他联合陇川土司多永安,组织了抗日武装三个大队,他被任命为滇西抗日游击队2路司令。

当然在后来的日子里,也有少数土司对政府和日寇采取两面依附的态度,也有个别的小土司投敌叛国。抗战胜利后,对此争议颇大。但是在滇西抗战中,滇西土司中实力较雄厚,影响力较大的土司都倾其力量积极组织敌后抗日游击队伍,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寻找时机打击日本侵略势力。

三、滇西抗战胜利后的滇西土司

在民族大义面前,各土司都能克己奉公,而抗战胜利后,暂时被搁置一边的抗战前的一系列问题:土司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及土司与云南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又日益显现出来,何去何从?

在滇西抗战中,由于各土司所辖区都处于沦陷区,各土司在当地民众中有着较好的威望,能够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游击队。土司的势力不断的扩大并得到了恢复,并且其抗日队伍成了其私人武装,形成了尾大不掉的一股地方势力。云南省政府决心处理这一问题,新一轮的矛盾又在激发。

根据1946年《云南省民政厅土司概况委托调查表》中可以看到,滇西各土司在抗战中都势力大增,私有武装扩大,地方影响力加强,在抗战胜利后,任何上级政府都是对此无法容忍的。南甸土司“有枪五、六十支,能号召四、五百支”、陇川土司“私有枪械百余支,只能号召夷民,集合枪支数百支,实力甚大”、腊撒土司“有枪数十支,因范围较小,人民亦少,但仍能号召山夷等各种人,有枪千余只,只能号召区内人民”、干崖土司“平时有特务排及警卫队,有父自称三队司令,拥枪数百,尚有机炮,有事随时可以号召四千余枪支及腾龙边区各土司”,以上各土司辖区“一般夷民只知土司,不知设治局长”,由此当时的调查员陆双积在呈文中说道“设治局长事事仰土司之鼻息,一筹莫展,政令亦无法出门,随时有生命危险,如对土司无解决之法,设治局长似无设置之必要”。抗战前的一切努力似乎都不复存在了。

于是在废除还是不废除滇西土司?如何废除滇西土司?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滇西各土司坚决抵制废除土司,并且滇西各土司还联合起来召开了“小陇川会议”,云南省地方政府内也意见不一。最后的决定是“查土司制度,自不客于今日民主之时代,唯诚如原案主张,不宜操之过急,否则外诱之份子既多滋生事端,即有如为丛驱雀,况当此严重之戡乱时期,尤宜以怀柔政策,争取内向团结”。其主要原因是内战已经开始,“边陲既安,我政府即可无外顾之忧,所有部队,可多调赴戡平匪乱。一俟战乱结束,时局澄清,即不难以一纸公文,便如以律令行之也”。于是名噪一时的滇西土司问题的争论逐渐平息下来,其后,由于内战的不断扩大,从中央到云南地方政府都无暇顾及,就此一直搁置到解放。

面对不同经济体系、文化多元的民族地区,我们的祖先创立了土司制度,以平衡中央政治权力与地方少数民族政治权力的关系,这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的政治资本。滇西傣族土司历史是华夏土司制度历史的一个典型缩影。土司制度支撑着华夏边疆的政治版图,其主导核心仍是中央政权。土司依靠中央认可或赋予的世袭权力,得到最大的地方利益,中央政权借助土司维护了边疆的政治安全,这是华夏众多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彼此相安的政治机制。一旦这个机制被打破,就会出现政治动荡。滇西的土司制度不但稳定了滇西乃至云南地方的政治局势,也促进了滇西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文化交流。但是土司制度毕竟是封建领主经济基础支撑的上层建筑,有它的历史局限性,随着边疆政治经济的变革它必然会走向消亡。

猜你喜欢

滇西土司抗战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