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生态建设与城市环境改善
2010-03-23高扬
高 扬
(通化市城管支队,吉林 通化 134002)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植被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增加城市绿化率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世界上的重大社会问题,诸如城市环境、资源利用等都涉及到植物生态学问题.因此,应该利用现代生物科学特别是植物科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绿地生态建设与城市环境改善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立更符合实际的城市环境模式.针对未来城市建设的任务与要求,要大力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重点放在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建设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要建立生态绿色廊道,尽量保留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保护利用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1 科学引导环境绿化建设
“森林重庆”建设为我国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树立了一面旗帜,彰显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创造了一年种下十年树的新奇迹,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
城市绿化不但要求城市绿起来,而且要美观,因而绿化植物的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要统一,又要体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进行构图,通过植物生命周期的变化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植物配置的意义所在.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提高生态效益.绿地中尽量少建廊台楼阁,假山、亭架等.各种硬质铺装(含建、构筑物基底)面积应小于绿地总面积的30%.绿化布局力求自然活泼,做到植物配置形式既统一又有变化,色彩搭配和谐,既鲜明又稳定,结构布局有韵律节奏,建造景观各异、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不提倡运用纯草坪、纯色块布置手法.绿地地形设计科学合理,有利于保护天然水源,处理好地表排水,以利各种植物正常生长.建设绿地或改造现有绿地,必须依法保护和充分利用用地范围内的原有树木,特别是古树和大树.绿化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鸟瞰效果,满足高楼、立交桥等俯视要求.充分利用建筑、树木、地形、水体、道路等条件,设置对景、障景、借景、框景等不同景点,促使绿化空间景观丰富,提升绿地文化内涵.绿化设计手法上应做到既继承中国园林传统,又吸收外来文化特长.各块绿地应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景观的重复雷同.绿地中的硬质铺装,特别是林下铺装,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气透水材料和施工工艺.
2 规范城市绿地植物种植
(1)公共绿地.以乔木为骨干多层次进行配置,尽可能在单位面积内增加绿量,局部可设置适当的开敞空间.同一绿地中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的比例为1:1至2;乔木与灌木的比例为1:3至6.乔灌木在绿地中的种植面积比例一般应达到70%,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面积不得超过30%.城市广场绿化的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乔灌木种植比例应符合公共绿地的指标要求.在铺装场地中要种植遮荫乔木,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正常生长,以形成部分林荫覆盖的空间.已建铺装面积过大和纯草坪的公共绿地、广场,要采取措施,从调整绿化规划设计入手加以改造,补种大树.绿化广场和面积较大的公共绿地都应设置造型美观、内容健康的雕塑作品,以提升城市绿化文化艺术品位.
(2)居住区绿地.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绿色植物努力创造舒适、方便、安全、健康的生态型居住环境.绿地中落叶与常绿乔木比例,乔、灌木比例和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占地面积比例应与公共绿地中的比例相同.植物布置应充分考虑住宅的通风、采光、隔热等特定功能,并处理好与地下管线的关系.在居住小区外围应选择种植隔音、防尘效果较好的树种,以保护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在人流活动量较大的居住区内的小游园,应注意避免种植有毒、多刺或叶形尖锐的植物,以确保居民安全.
(3)单位附属绿地.由于各单位行业特点,在植物配置上各有特定要求,但总体上仍应坚持以乔木为主的原则.在乔灌木和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上,可参照对公共绿地的要求执行.对常绿、落叶树种及乔、灌木种植比例不作统一规定,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确定.有空气、水体等污染的工厂应注意选择抗污染能力较强的植物,提高植树成活率并保证其正常生长.
(4)城市道路绿地.城市道路必须种植宽冠乔木行道树,创造遮荫条件.道路外侧绿带,乔灌木种植面积一般应占绿地面积的80%,并注意适当增加常绿乔灌木比例,以加强其减噪防尘功能.非林下草坪和地被植物种植面积应控制在20%以下.在不影响交通视线的前提下,立交桥区绿地乔灌木种植面积一般应达到绿地面积的60%至70%.
(5)城市防护绿地.包括防护林和公路、铁路、河道外侧的林带等,其功能主要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植物种植应以落叶乔木为主.在临城市道路或建成区一侧可配置一定数量的常绿树,并种植地被植物或利用野生地被植物,实现林下地面覆盖,一般不宜设置纯草坪.因害设防的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可根据特定功能要求设计并实施.上述规定指标是对各类型绿地种植的总体控制.具体设计中,绿地空间各种构成要素和植物种植的疏密,应在总体指标控制下,根据一系列科学与艺术的原则和项目实际加以把握.
3 合理配置植物群结构
城市绿地植物种植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配置形式,注重按植物群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力求以上层大乔木、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下层地被植物的形式,扩大绿地的复层结构比例.选择各类型绿地植物种类,应以植物生态适应性作为主要依据.选择乔木种类尤其要强调适地适树,并注意把握速生与慢长树比例.种植时可适当加大乔灌木密度,并做出以后间移计划,达到兼顾近期和长远效果的目的.选用大规格苗木,以尽快形成绿化效果.落叶乔木苗木胸径应不低于7厘米,常绿乔木苗木胸径应不低于5厘米,行道树苗木胸径应达15厘米以上;灌木高度应在1米以上;球形树木冠径应达到0.8米以上.贯彻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做到植物种类丰富多彩.除道路绿地外,其它各类绿地配置植物品种具体标准为:绿地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下的,不宜低于40种;绿地面积在3000至10000平方米以下的,不宜低于50种;绿地面积在10000至20000平方米的,不宜低于60种;绿地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的,不宜低于80种.注意多种色叶植物、花灌木、香源植物以及多年生花卉.适当配植岛嗜植物和密源植物,吸引各种生物,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完成种植后,应标设植物名牌,达到普及绿化知识,提高全民爱绿、赏绿、护绿水平.
国际社会早就发出“城市必须与自然共存”的强烈呼声,城市绿化作为在城市中维护自然环境和引进自然的一项崇高事业,正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实行分散集团式布局并同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有利于把绿色融汇于城市,把自然环境贴近城市人群.城市绿化布局结构常用的点、线、面结合的做法应不仅仅是己完成绿化的道路和点、面绿地的自然结合,而应着重在绿地面积的占有量、布局的合理性及进一步改善种植结构和提高绿化水平上下功夫,还要根据城市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和人口、建筑密度等状况建立相应的绿地.对城市植物绿化进行适应性与生态功能性相结合的研究,全面评价植物在城市环境条件下的应用可行性和合理性,对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尹亚坤.浅议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4).
[2]王献溥.城市绿地类型的划分及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4) .
[3]茹雯美.建设生态节能型的城市绿地[J].上海建设科技,2008(5).
[4]马新燕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环境[J].吐鲁番科技,2005(1).
[5]杜中桥园林绿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林业,2007(20).
[6]曹宇晶“绿地”生态环境对现代城市的影响[J].林业科技情报,2009(1).
[7]赵丽丽.城郊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