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克山农场水土流失成因研究分析
2010-03-22牟洪涛朱卫平崔永山张守金
牟洪涛,朱卫平,崔永山,张守金
(1.克山农场水务局,黑龙江克山161621;2.黑龙江省七星农场水务局,黑龙江建三江156300;3黑龙江省农垦工程咨询评审中心,哈尔滨150090)
克山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克山县和讷河市之间,属于克拜丘陵漫岗地带,地势起伏不平,地势走向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240~340 m,属于典型的黑土区分布区,地貌形态主要为漫岗,坡度大多数在2°~6°,坡长为1 000~4 000 m,黑土层厚度在0.30~1.50 m,黑土层下面是亚黏土,厚度在5~45 m,亚黏土下面为砂砾石层,中间夹有泥岩。1957年农场开始大面积垦荒以来,区域内相继出现394条冲刷沟,冲刷沟深度1~5 m,长度230~1 300 m,冲刷沟宽度在1.5~35 m,将耕地分割成几块,耕作的黑土层遭到了极大破坏,黑土层及成土母质严重流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目前,水土流失还有继续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分析水土流失成因,就是为了更好的预防水土流失,保护好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克山农场水土流失概况
克山农场属于克拜丘陵漫岗地带,地势起伏不平,70%漫岗,30%为漫川,土地总面积为31 067 hm2,流域内没有河流,只有在4月冰雪溶化和雨季才有明显地表径流,漫川出现明水,明水沿地势下流,在坡脚以上出现冲刷,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8 558 hm2,占总面积的74.1%。水土流失主要以沟蚀和面蚀为主,在漫岗面上发生面蚀,在岗坡发生沟蚀。平均黑土层以每年0.2~0.4 cm的速度流失,漫岗及岗坡地黑土层逐渐变薄,肥力降低。
2 水土流失产生原因
根据多年对克山农场水土流失的观察和总结,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冻融和风等。人为因素有坡地开荒,植被破坏及不合理的耕作措施等。由于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灾害频繁发生。
2.1 自然因素
2.1.1 风力因素
克山农场境内设有气象台,主要观察降雨、温度、风等,根据1957~2000年这44 a的实测资料,在区域内3~5月份主要以面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具体说就是以风蚀为主面蚀。表层土体在风力作用下,土壤水分降低,土壤颗粒之间的凝聚力减小,土粒重量减轻,在风力作用下,岗地表土随风流动,造成流失。
根据克山农场气象资料显示,3、4、5月份风速较大,见表1。
表1 1957~2000年克山农场各月平均风速表m/s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3~5月份风速较大,3月、4月、5月最大风速分别为:21.0 m/s;19.3 m/s;20.7 m/s。此时期耕地处于播种到苗期,土地基本处于裸露状态,由于耕作表层土,土壤松散,在风力的作用下很容易流失。
2.1.2 降水因素
降水是区域内水土流失最为重要的因素,土粒在水力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携带移动造成水土流失。为此耕地出现沟壑,农业机械无法作业,严重制约人们生产活动。
根据克山农场气象资料统计,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2.5 mm。月平均降水见下表2。
表2 克山农场历年各月平均降水量表mm
从以上降水资料可以看出6~9月份降水量较大达到404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0.4%。此期间降水集中,当降水强度大于土壤入渗强度时,地表出现径流,表层土在水流作用下移动造成水土流失;当降水强度小于入渗强度时,没有地表径流,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颗粒之间的凝聚力降低,土粒在水流的作用下出现流失形成冲刷沟。在冲刷沟的沟头,地表水汇入冲刷沟,由于克山农场地形地势的原因,常出现跌差,增加了流水能量,使沟头冲刷破坏严重,冲刷沟发展迅速。另外在土壤水分处于饱和时,如果地表已经没有径流时,土壤中水分仍然在土壤孔隙中存在重力水,重力水在冲刷沟沟头的沟底断面处渗出,出现流土现象,使冲刷沟逐步发展。
2.1.3 温度因素
流域内四季温差大,冻融交替作用,土体膨胀土粒之间距离增大,土粒之间的凝聚力变小,解冻时土粒变为松散状态,抗蚀能力差。
表3 克山农场历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
根据黑龙江省水保所克山试验站1998年的调查表明,土壤冻结过程中,水分不断向冻结区域移动体积不断增加,其体积在冻结前和冻结后,体积增加大约9%,由于冻土膨胀,经常出现冻裂。使冻裂平行于冲刷沟,冻裂宽度2~10 cm,深度在1.2 m,在克山农场流域11队冲刷沟深度4.5 m,沟边1.2 m处的冻裂深度达2.1 m。冲刷沟边缘附近1 m以内的裂缝,在春季土体融化时裂缝不能复合,在外力特别是水力作用下土体会剥蚀流失。为此冲刷沟发展较快,克山农场区域出现冻融侵蚀普遍存在。
2.2 人为因素
表层黑土是腐殖质长期积累发育而成的,动物躯体、植物根茎叶等在土体中发生有机分解,物理和化学变化漫长的积累过程,才形成我们现在耕作的土壤,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开荒种植,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开发,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速了土壤侵蚀,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
2.2.1 植被的破坏
在1955年以前,克山农场到处是杂草丛生,各种树木成片,柳树、桦木、杨树、松树、胡枝子、榛柴等随处可见,地表被覆盖,避免了水土流失。建场以后,漫岗等土地开垦成耕地,坡地特别是>5°的坡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开垦,沟洼水线也开垦种植。原有的原状土植物根系密布,土壤颗粒被植物根系束缚,抵抗侵蚀能力强,现在开荒种地,土壤结构的改变,植被的破坏,抵抗侵蚀能力降低。
2.2.2 掠夺性种植
建场初期,种地多使用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到5.8%左右,土壤肥力,土壤颗粒凝聚力较强,蓄水能力强,粮食产量较高,每年种地之前需要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现在很少有人再用有机肥,而是基本都在施用化肥,植物秸秆不能还田培肥地力,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根据克山农场农业土壤化验室提供的数据表明,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3.8%左右,土壤结构遭到了破坏,土壤颗粒之间的凝聚力降低,土壤逐渐沙化,容易流失。
2.2.3 耕作措施不合理
土地承包部分耕地使用小四轮拖拉机耕作,由于机械功率小,翻、松深度较浅,犁底层上移,耕作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土壤通透性差,降雨时易出现地表径流。
2.2.4 顺坡耕作
为了防风、故土、蓄水,区域内已经实现了土地林带网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风蚀,但是,由于区域属于丘陵漫岗地区,地块起伏不平,微地形变化较大,部分地块有顺坡垄作,易产生地表径流。
3 结论
了解了区域内水土流失成因,需要增强水保意识,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
根据克山农场水土流失的成因,结合农场的现状情况,找出适合本地水土保持的治理措施,尽快的进行水土保持根治,还该区山清水秀空气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治理水土流失思路是:种植水土保持林防风固土,减少风蚀;拦、蓄、疏导地表水,降低地表径流造成的危害;培肥地力,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尽可能少的使用化肥;逐步实现免耕和深松深翻法种植。使用大马力机械作业深松深翻,降低犁底层,增大土壤水库,减小地表径流,即能保护水土,又能抗旱抗涝。
[1]杨海军,沈波.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研究与治理[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