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社科学报学术质量的一些方法
2010-03-22陈凤林
陈凤林
(太原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山西 太原 030024)
2002年袁贵仁(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在题为《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了高校社科学报存在着四方面的问题:(1)有些主办单位对学报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2)不少高校社科学报满足现状,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3)相当一部分学报定位不清,选题雷同,内容重复,个性、特色不够鲜明;(4)高校社科学报还存在着发行量偏小,不同程度地存在求生存、图发展的突出问题。[1]同时,在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及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量化考核的机制的影响下,高校学报普遍受到来自SCI、EI收录期刊的强烈冲击,除少数“985”、“211”院校的学报,特别是英文版学报受到关注[2]外,相当多的高校学报步履艰难。[3]笔者认为,学报要发展首先是提高质量,质量是学报的生命,要“争取每份学报每年都能拿出几篇有分量有说服力有影响的力作”。[4]因此,要把好选题和审稿关,强化服务意识,以地域为依托打造特色栏目,以建设高质量的高校社科学报。
一、评价高校社科学报学术质量的指标
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质量主要取决于所刊载论文的质量,其论文的学术质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5]。
(1)新问题。学术质量首先取决于论文选题的优化与创新,论文选题要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新动向,要在本学科重大科研进展中发现新的选题点及具有理论价值的新问题。[6]
(2)新观点。论文选题要强调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学术创新为主导,论文观点要有新意,要有作者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学术理论研究的创新思维,以利于学术争鸣和学术创新。
(3)新材料。论文选题要强调其研究价值,立论要有科学的论据、正确的方法、充分的理由和符合逻辑的理论分析,齐备的实验数据等,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4)新方法。论文选题要强调其资料价值,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展现内涵丰富、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及最新发展动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5)新角度。论文选题尤应强调其作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文化、社会现象等有了新的视角和认识,并以全新的角度和观念,以追求真理、不盲从权威的学术态度进行学术研究。
二、提高高校社科学报学术质量的方法
1.精心策划选题[7]
提高学术质量,选题策划是一个重要途径,应加强对选题的深度策划和整体策划。学报编辑部要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和学科优势、基金项目,以及学科建设和科研最新发展动态,发挥编辑超前的思维观念和大胆改革的探索精神,在选题策划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有了优质的选题和高质量的稿件,才能保证学报的学术质量,提高学报的知名度。
2.把好审稿关
(1) 编辑审稿。编辑审稿一般是根据编辑对学术研究的宏观认识来进行的,要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强烈的学术意识从论题把握的准确性,论证逻辑的严密性、论据的充分性、文字表述的准确性以及选题的现实针对性等方面来进行审查。如在政治方面,编辑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辨别文章的政治方向,阻止违背法律、违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宣扬伪科学的平庸低俗的所谓作品进入文化传播领域;要保证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强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刊载,实现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在编辑技术层面,坚持学术研究的正确导向,始终以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标准从文章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稿件进行审查,包括是否符合本刊物的性质、职能,是否与本刊物的风格、定位、个性相容等,是否有层次地突显办刊宗旨[8]。
(2)专家审稿。专家审稿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作者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进行主动认知、分析、鉴别和评价,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可靠性、再现性、准确性,从中筛选出反映内涵丰富、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及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质量合格的稿件,为编辑部门选择稿件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使之进入科研传播领域。[8]
3.强化服务意识
编辑要以热心、诚心、恒心、耐心的服务态度对待作者。[9]在编校工作中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遇到问题要以平等和诚恳的态度,与作者进行沟通和探讨,从而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现作品的内涵。通过我们优质的服务已经吸引了一批博士生投稿(如武汉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的博士,而且,他们的学弟学妹通过他们的介绍也源源不断的向我刊投稿),使我们建立了一支比较稳定的、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也拓宽了学报的稿源渠道。
4.打造特色栏目
我们依托山西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开设了“河东(三晋)文化”特色栏目,以此来挖掘、探讨和宣传三晋文化。这一栏目创办以来已吸引了很多热爱家乡,想为家乡做贡献的优秀人才踊跃投稿,为我们创建特色品牌栏目提供了丰富的稿源。
三、结语
总之,只有把握好稿件质量和编校质量,强化编辑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依托我校、我省的资源优势确立自己的特色栏目,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式和任务[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5-13.
[2] 周建阳,朱 诚.美国《科学引文索引》2008年收录中国期刊论文篇数统计[J].科技导报,2009,27(16):118-119.
[3] 刘贵伟,彭彩红,赵福荣,等.高校学报应在彰显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上有所作为——《大连工业大学学报》办刊体会[J].编辑学报,2010,(10):175-176.
[4] 彭希京.认清形式·找准位置·迎接挑战——《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1(4):18-20.
[5] 李雪枫.学术期刊编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R]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8.
[6] 蓝 华,于 渤.科技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编辑学报,2009,21(5):392-393.
[7] 张锦波.普通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 学报编辑论丛,2008,(00):14-18.
[8] 余锦荣.论学术期刊的几种审稿方式[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35-38.
[9] 尹志诚.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6种意识[J].编辑学报,2007,19(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