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参与是建立在流沙上的理论”吗?——与孙长怡先生商榷

2010-03-22崔红雁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3

图书馆建设 2010年1期
关键词:事项图书馆管理

崔红雁 (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63)

积极引导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图书馆人类文化信息传播功能,是近年来图书馆学界热议的话题。孙长怡先生在《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11期上发表的《建立在流沙上的理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悖论》一文指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是建立在流沙上的理论,读者并不能真正参与图书馆管理[1]92,并从3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1)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业务事项。他认为图书馆管理是一个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书刊管理、读者管理”[1]92等的比较大的概念。目前在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中的管理只局限于“文献资料的流通管理、书报的阅览管理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等”[1]92,这些“只是图书馆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1]92,并且技术含量低,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2)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能力。他认为“只有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和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实践经验,才有可能胜任图书馆管理工作。”[1]93普通读者并没有扎实的图书馆学知识和多年的图书馆工作经验,因而也没有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能力。(3)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效率。他认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导致图书馆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虚高、责任虚化。”[1]93

1 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的价值及意义

仔细分析孙先生的观点可以发现,其讨论集中于读者能否真正有效地参与图书馆管理等事实层面上的问题,并没有涉及读者是否应参与图书馆管理、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有何意义等价值论、目的论层面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功利性、以工具论为基点的分析论证方法。依此方法,确实可以发现目前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因此方法缺乏价值论、目的论的指引,面对这些问题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只能得出否认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的结论。

我们知道:保存、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信息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读者则是图书馆发挥其基本职能的前提;离开了读者,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读者与图书馆管理人员一样都是图书馆的主体。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形成了以等级、秩序、和谐为特征的文化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整个社会的生产、组织、管理都是以“计划”为核心进行的,相应地,在图书馆的管理问题上,也形成了一种“单向度管理模式”——为了便于管理,图书馆制定了一系列硬性制度来约束读者,要求读者无条件地服从。这种管理方式并不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不提供读者参与管理的渠道,使读者与文献一样都是管理的客体,都处于被动的、被管理者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读者也不例外。

读者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催生了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的提出。学者于鸣镝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读者参政说”,指出读者应该参与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应该与图书馆员一起共建、共管、共用图书馆[2]。我们还可以借助有关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理论研究成果[3]对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进行类型化研究,将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过程分为“信息接受、被动信息供给、决策分享”3个发展阶段或3种不同形态。在信息接受阶段,图书馆是管理主体,读者是被管理的对象,读者被动地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参与程度低、参与过程由图书馆控制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被动信息供给阶段是读者象征性参与阶段,读者通过诸如填写问卷调查表、座谈等形式参与图书馆活动,在这一阶段,读者组织的萌芽渐渐形成,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入图书馆公共事务的参与机会,但参与的自主程度不高;第三阶段则是决策分享阶段,读者以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决策过程,积极参与诸如图书馆文献建设、规章制度的制定、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评议等与读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

就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的价值而言,其目的、意义并不是要使读者像图书馆管理人员那样参与、承担建设、管理图书馆的各种事项,而是要彰显读者作为图书馆主体之一的地位,在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代表、表达、维护读者的利益,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充分发挥其保存、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信息的职能。目前,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客观现实是读者参与的事项少、技术含量低,还处于水平比较低的“被动信息供给”阶段。但是,这种客观现实并不能否认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的意义及价值,恰恰相反,是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2 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是否建立在流沙上?

即便是站在孙长怡先生的理论立场上,也不能得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是一种建立在流沙上的理论的结论,我们可以对孙先生的论点一一进行分析。

2.1 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事项较少,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图书馆管理。

读者应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哪些事项、参与到哪种程度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一个不可争辩的、见仁见智的命名问题——每一个参与讨论者都可能依自己的观点下一个定义,如果孙长怡先生认为读者只有全面参与图书馆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在内的各个事项的管理才能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话,那么当前情况下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确实不能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

另一方面,这个问题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的关系问题。孙长怡先生就认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量(事项数目和程度大小)决定其参与管理的(性)质,读者只有全面参与了除文献资料流通、阅览等业务事项以外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等事项,其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但问题是,图书馆的管理事项除了前述提及的事项外,还有其它事项——如卫生清洁管理,依孙先生的逻辑,读者是否还必须参与卫生清洁管理事项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呢?孙先生在论证过程中并没有提及卫生清洁管理事项,依笔者推测,读者是否参与卫生清洁管理事项并不影响孙先生有关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是否可称作真正意义上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判断。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说,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是否可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参与管理,关键在于读者参与的事项、参与的方式能否实现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目的、价值,能否在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代表、表达、维护读者的利益。至于参与图书馆管理事项的数量多寡和程度大小只是一个量的问题,并不能影响到参与的本质属性。这也就是说,尽管现阶段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事项少、水平低,但依然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

2.2 读者没有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能力

诚如孙长怡先生所言,与图书馆管理人员相比较,普通读者既缺乏专业训练,也没有职业经历,因而没有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能力。但笔者认为,判断读者是否具有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能力,与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目的和价值密切相关。孙先生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恐怕是因为其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目的观就是要使读者替代图书馆管理人员。

若我们坚持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目的观为彰显读者作为图书馆主体之一的地位,能够在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代表、表达、维护读者的利益,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充分发挥其保存、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信息的职能,那么,读者只要能够清楚地知道、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必具备图书馆管理人员那样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经历,就可以参与图书馆管理,实现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我们不反对读者像图书馆管理人员那样参与诸如阅览咨询、书目文献服务等要求专业技能的具体业务事项,但这种形式的参与在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目的价值中居于次要地位,不能因为读者的专业技能有所欠缺而否认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相反,要对读者进行培训,解决其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

2.3 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导致图书馆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虚高、责任虚化[1]93

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确实有可能影响到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但是首先,认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会导致图书馆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虚高、责任虚化,则未免有点言过其实;其次,若真的出现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后,图书馆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的情形,恐怕问题更多的是出在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上,而与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本身没有多大的关联;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在衡量读者参与的价值与读者参与的效率孰轻孰重时,读者参与的价值应居优先地位,毕竟图书馆以读者为存在前提,服务读者是图书馆的使命之所在,若非为了读者的利益,无论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有多高,也是无意义的。

3 提高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可能途径

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对于图书馆发挥其保存、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信息基本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途径、方式则决定了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效能的发挥和意义的实现。之所以会出现像孙先生那样否认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的观点,与当前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事项少、途径窄、水平低等有极大的关联。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水平。

3.1 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图书馆管理的日常实践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具有天然的优势,是图书馆管理的主导者。不得到他们的合作,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提高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水平,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变将读者看作管理对象的陈旧观念,而充分尊重读者的图书馆主体的地位,保障读者享有的各种权利,并创造条件、积极引导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

3.2 改进读者组织的组织形式、完善读者组织的运作规则

目前,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形式主要是个人或者以个人兴趣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小型的读书会、书友会等读者团体。以这些形式参与图书馆管理面临着代表性、合法性不足的难题,即他们在参与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表达的意见仅是一种个人意见或者部分读者的意见,难以代表读者整体的利益。

化解此难题一方面要改进读者组织的组织形式,扩大读者组织的代表性,增强其读者代表的合法性基础。例如,对高等院校图书馆而言,可以设立通过选举产生,由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博、硕士研究生以及本、专科生)的学生读者构成的学生图书馆管理委员会替代各种以兴趣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读书会、书友会等读者组织来代表读者(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读者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合法性基础,足以作为读者整体的代表参与图书馆管理。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读者组织的议事规则、运作规则,尤其是读者意见的收集机制、筛选机制及整合机制,以便将各种数量极多且各不相同的个性化读者意见收集起来,通过筛选机制、整合机制在读者组织内部进行不断的沟通和妥协,形成明确具体、能够代表读者整体利益的读者意见,表达于图书馆的管理决策过程之中。

3.3 建立健全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规则

图书馆业务种类繁多,应根据各种业务的不同特点、读者的参与兴趣、参与成本等建立不同的参与规则、参与形式,例如,图书馆的发展规划、馆藏结构、文献建设、文献资料流通阅览规则,等等,因事关图书馆的长期发展、馆藏特点、服务项目、服务水平,与读者关系密切,对读者利益影响巨大,可以说是图书馆业务、图书馆管理中的重大决策事项。事涉这些业务事项的决策有:(1)应提前一段时间将议题广而告知,由读者组织在此期间征集、筛选、整合读者意见;(2)决策时,读者代表不能仅仅充当提建议的角色来表达读者的意见,而应有投票表决的权利,甚至是“一票否决”的权利;(3)当读者提出不同意见时,应经过多次沟通后才能表决,不能一次性表决即可;(4)不同意、不支持读者的意见时,不能简单地否决或笼统说明了事,而应阐明具体的事实理由。

而像图书借还、书库整理、上书顺架、巡库、维护阅览室秩序、搬运图书、填写各种服务满意程度调查、阅览咨询、馆藏宣传、读者教育培训等事务性业务事项可由读者组织具体实施,不需要像决策事项那样经过复杂的程序步骤。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是建立在流沙上的理论”的观点是一种缺乏价值论、目的论指引的观点,读者参与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在“以人为本”的现今社会中,读者参与是图书馆不断发展、壮大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1]孙长怡.建立在流沙上的理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悖论[J].图书馆建设, 2008(11).

[2]于鸣镝.试论读者参政权[J].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2(2):10-12.

[3]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我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11-118.

猜你喜欢

事项图书馆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图书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去图书馆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