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的哥特式手法

2010-03-22郝转萍

关键词:朵玫瑰哥特式福克纳

郝转萍

(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的哥特式手法

郝转萍

(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是一部运用哥特式手法的经典之作。它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地点背景、人物性格、情节事件和主题发展四个方面,歌特式手法的运用更加体现了该小说的悲剧意义。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艾米莉;哥特小说;黑色浪漫主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A Rose for Emily)是一部读后给读者心灵带来震撼的作品,它的成功明显得益于作品中运用了哥特式手法。哥特(G othic)一词从人类学意义上讲是指居住在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一个游牧部落,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从艺术风格上讲,主要体现在建筑上,其建筑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还有地下藏尸所。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后来演变为小说这种叙事体的一种风格。在18世纪后期,哥特式小说发展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暴力、凶杀、死亡、复仇、奸淫,甚至还伴有鬼怪、超自然等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恐怖、神秘、充满悬念。[1]91

哥特式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认为是“黑色浪漫主义”(Dark Romanticism)。它之所以称为“黑色”是因为:在情节上,它过多地强调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它不像一般的浪漫主义作品歌颂社会的美好,正面表达政治、道德良知,而是主要通过揭露社会、政治、教会、道德的黑暗与邪恶来探索人性中的黑暗面,尤其是道德上的阴暗。既然哥特式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许多英美文学中的大作家,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曾创作过哥特式作品。甚至有学者说,“对许多美国作家来说,哥特式体裁已成了表现当代体验的最适当的方式”。[1]94;100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这一短篇也是运用哥特式手法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地点背景、人物性格、情节事件和主题发展四个方面讨论这一小说的哥特式特征,进而探索该小说的悲剧意义。

一、地点背景

该小说讲述了出生名门的美国南方白人女子艾米莉由于受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她的情感、婚姻的渴望被父权社会所扼杀,致使她成为孤僻乖戾的老姑娘,心态严重畸变,残忍地毒死了情人荷马·伯隆,并与腐烂的尸体相伴达四十年之久,度过了孤苦一生的悲惨故事。小说一开始便呈现出一个哥特式场面:“艾米莉·格里尔森小姐过世了,全镇人都去给她送丧,……除老仆人外,她房子内部至少已有十年谁也没进去看过了。”这一阴郁的基调和脱离社会的环境首先营造出一种神秘恐怖的氛围,这个紧闭的房间是一个缩小了的“城堡”。在过去的哥特式小说中,城堡往往远离社会,隐藏在丛林或悬崖峭壁上;而如今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哥特式故事的背景则从古老的城堡搬到了现实中的工业化大都市中。艾米莉小姐的房屋虽已破败,却桀骜不驯、卖弄风情般地矗立在和周遭环境很不协调的商业街上,这条街“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这种与社会的脱离就是为不合常情和违反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备条件,使读者能接受任何违反常规的事件。[2]57作者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也暗示出:南方种植园经济赖以生存的奴隶制与现代商业文明格格不入,曾建立在奴隶制与种族主义基础上的南方种植园经济必然衰败、腐朽、消亡。

在小说中,艾米莉被视为南方传统的化身,是“纪念碑”,享有种种特权,被父辈议员们终身免税。可当第二代人成了中坚力量要求她纳税时,却遭到拒绝。这些人不得不亲临拜访,进了她封闭已久的阴暗门厅,他们的所见所闻是一派腐朽的景象与味道:“从阴暗的门厅的楼梯上去,光线就更暗了。一股尘封的气味扑鼻而来,空气阴湿沉闷,这屋子长久没人住了。黑人领他们到客厅里,打开一扇百叶窗,这时便可看见家具上曾包着的皮套子已经开裂。等他们一坐下来,大腿两边就有一阵灰尘徐徐升起,尘粒在那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这里福克纳运用一系列的哥特式场景并非仅仅在制造哥特式的恐怖氛围,而是在表现美国南方的兴衰。哥特式成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作者借助这一手段暴露出旧南方罪恶的本质。[2]56

二、人物性格

旧南方的罪恶本质在小说中可以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得以体现。在哥特式小说中,主人公通常是恶棍英雄(villainhero),也即“拜伦式英雄”,通常具有意志和力量,性格孤傲、叛逆;他迫害弱者,杀害无辜。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艾米莉就是一个从南方淑女发展成为杀害无辜的魔鬼。从这层意义上讲,此小说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式小说。

首先,艾米莉不是天生的恶棍。小说中有这样的句子:“长期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身着白衣的艾米莉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莉,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可见,艾米莉是个弱女子,她年轻时纤巧乖顺,渴望加入同龄人的行列。然而,在那个父权社会里,父亲视女儿为自己的财产,竟自私地认为镇上没一个人能配上高贵的格里尔森家族的人,把前来向女儿求爱的人一一赶走了。艾米莉生活在格里尔森那个大宅里,自然没有待人接物、与人交流的经验。长期的离群索居使她饱尝寂寞之苦,年近三十仍孑身一人。寡居使她无法建立起正常的人格,无法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她所憧憬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一个只有过去的空间。[3]35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长期被压抑着,她的行为也就变得怪异起来。她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当她与荷马·伯隆——一个打日工的北方佬开始交往、恋爱并考虑结婚时,镇里人便对她议论纷纷,指责她有失身份,不守妇道,堕落。在镇民再三的指指点点干涉下,艾米莉终于屈服,不再和荷马公开露面。所以我们可以说,艾米莉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她影响很大,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使她从一个纯洁的天使发展为日后的杀人犯。如果当时镇民们能给予艾米莉一个宽松的环境,能把她看成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纪念碑”、“天使”,悲剧也就得以避免。

三、情节事件

哥特式事件总是充满神秘与暴力。凶杀、死亡、某种神秘的发现都是哥特式小说常有的事件。在这部小说中,有评论者认为,死亡是贯穿全文的主题。按时间顺序来看,先是艾米莉父亲的死亡,而后是荷马·伯隆的神秘失踪,最后是艾米莉的老死。在这三个人的死亡中,荷马·伯隆的死亡是小说的关键。哥特式小说重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一步步设下悬念,迫使读者参与其中作进一步的探索,而最终又激发读者一步步揭开谜底,真相大白。

在这部小说中,荷马·伯隆的出现使艾米莉对自己的生活厌倦,再也不愿意继续孤单的日子,所以尝试出门和人群接触,可是父亲对她的影响太大太深了。她那高傲的心深爱着伯隆,却不懂得与他交流爱的情感。于是,当她打算和伯隆结婚时,才发现这一切并不是伯隆想要的,因为伯隆对自由的执著追求使他不愿对婚姻作出承诺。所以当艾米莉知道自己不能拥有伯隆时,她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把伯隆带入自己的世界。于是,当艾米莉在药店买了砒霜,镇民们均以为艾米莉在众人的指责声中服毒自尽是再好不过的办法时,谁都不曾料到艾米莉最终用砒霜毒杀了情人,并将尸体锁在阁楼与之相伴达四十年之久,一直过着索然寡居的生活。直至她死后,人们才做出不体面之举,“猛烈地撞开神秘的阁楼”,在布置得像新房一样的房间里惊骇地发现了伯隆的尸体。

四、主题发展

探索主题在浪漫小说包括哥特式小说中极为普遍。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凶杀故事。从更深层次看,福克纳是想要表述这样的主题:美国内战中南方的失败给普通南方人带来了耻辱与失落,使他们深深缅怀昔日的南方,他们更愿意生活在过去辉煌的记忆中。尤其对贵族们来说,内战摧毁了他们苦心经营并赖以生存的蓄奴制,摧毁了他们的传统文化,摧毁了他们昔日的荣耀,他们无法走出对昔日的迷恋,[4]60他们的生活“变得日益空洞、僵化、迂腐,……造成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严重错位,出现了性格怪僻,行为乖张和心理的病态”。[5]“他们或沦为过去的囚犯,或沦为社会的囚犯,或沦为某些社会或道德禁忌的囚犯,或沦为自己的内向性格的囚犯”,因此,他们的悲剧不可避免。

综上所述,福克纳并非刻意制造神秘恐怖气氛,并非刻意创作哥特式小说,他更看重如何激发读者思考,而不单单给人以感官刺激。他是借助哥特式手法探索在高压的父亲、不忠的情人和虚伪的社会这样的大背景下,艾米莉是如何做出骇人之举的。对于艾米莉的悲剧,福克纳本人也指出:“艾米莉的悲剧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悲剧,没有什么能阻止它。”

可见,一个人要健康成长,需要理想的健康的家庭环境、正直善良的公众,以及起积极导向作用的公众舆论。任何生活在那个时代环境中的人都会注定像艾米莉一样反抗外部的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都会做出骇人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讲,艾米莉的悲剧就是人类自身的悲剧。这也是从这一小说中折射出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和触目惊心的震撼力量。[3]36;46

[1]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2] 肖明翰.《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哥特手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1,(5).

[3] 刘爱英.从淑女到魔鬼——试从社会学批评角度看《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的悲剧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2).

[4] 杜可富.《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主题揭示艺术欣赏[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5] 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冯自变】

2010-03-12

[个人简历]郝转萍(1971-),女,山西平遥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

1672-2035(2010)04-0093-02

I106.4

B

猜你喜欢

朵玫瑰哥特式福克纳
给我的风景(三首)
当一朵玫瑰安慰另一朵玫瑰
夏日的一朵玫瑰
哥特式浪漫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夏季里,有朵曾经错过的玫瑰
一封未开启的信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神话——《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荷默之死”的盲点追踪